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离散数学】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总结+自己的见解

【离散数学】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总结+自己的见解

作者:互联网

第一章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1.1 命题与联结词

命题:非真即假陈述句

真值:命题陈述句的所表达的判断结果,有两个值(真或假)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不能被分解成更简单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通过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

题型:判断句子是否为命题:

联结词符号
否定 ¬ \lnot ¬
合取 ∧ \land ∧
析取 ∨ \lor ∨
蕴涵 → \rightarrow →
等价 ↔ \leftrightarrow ↔

注意点:这个阅读理解的要小心阅读

关于合取式的特殊情况
张三与李四都是三好学生。其符号化为:
p:张三是好学生;q:李四是好学生
张三和李四是同学。其符号化为:
p:张三和李四是同学


蕴含式:设a,b为两个命题,复合命题"如果a,则b"称为a与b的蕴涵式,记作a->b,并称a是蕴涵式的前件,b是蕴涵式的后件。->称作蕴涵式联结词。当且仅当a为真,q为假时,a->b为假。

在自然语言中,如果a,则b,中的前件和后件往往具有某种内在联系,而数理逻辑是研究抽象的推理,前件和后件可以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只需要体现出真假即可


联结词的优先顺序: ( , ) , ¬ , ∧ , ∨ , → , ↔ (,),\lnot,\land,\lor,\rightarrow,\leftrightarrow (,),¬,∧,∨,→,↔对于同一优先级,从左到右顺序进行。

1.2 命题公式及其赋值

命题常项(命题常元):简单命题是命题逻辑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其真值是确定的

命题变项(命题变元):其真值是1或0;命题变项不是命题

合式公式:将命题变项联结词和圆括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起来的符号串。

单个命题变项是合式公式,并称为原子命题公式
合式公式也称命题公式,命题形式,简称为公式
合式公式A中的一部分B也是合式公式,则称B为A的子公式

元语言符号:用来表示任意的合式公式A,B

对象语言符号:用来表示具体的公式,如p,p->q,p∧q等

公式层次的定义:公式A为单个的命题变项,则称A为0层公式。

赋值和解释:设p1,p2,p3…是出现在公式A中的全部命题变项,给p1,p2,p3…各指定一个真值,称为对A的赋值或解释。若这组值使A为1,则称这组值为A的成真赋值,反之。

真值表的构建:构造真值表的具体步骤:

公式相等的判定:两个公式A与B的真值表对所有赋值最后一列都相等,那么两者就相等

重言式(永真式):公式在它的所有赋值下均为真值
矛盾式(永假式):公式在它的所有赋值下均为假值
可满足式:公式不是矛盾式

公式A,B中共同含有命题变项p1,p2,p3…pn,而A或B不全含这些命题变项,例如:A中不含有pi,pi+1…,(i>=2),称这些命题变项为A的哑元。A的真值与哑元无关,但讨论二者相等时,需要将A和B都看成p1,p2,p…pn的命题公式。(都要带上哑元)

第二章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2.1 等值式

公式等值的概念:两个命题(A,B)公式构成的等价式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为重言式,则AB等值,记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

区分点: ⇔ \Leftrightarrow ⇔和 ↔ \leftrightarrow ↔的区别:前者是元语言符号,后者是等价联结词

判断两个公式是否等值的方法

等值演算公式汇总(对我而言,好多公式不需要记,了解原理即可)

名称公式(A,B,C是命题公式)理解
双重否定句 A ⇔ ¬ ¬ A A\Leftrightarrow \lnot \lnot A A⇔¬¬A负负得正
幂等律 A ⇔ A ∨ A , A ⇔ A ∧ A A\Leftrightarrow A \lor A,A\Leftrightarrow A\land A A⇔A∨A,A⇔A∧A自身析取合取不变
交换律 A ∨ B ⇔ B ∨ A , A ∧ B ⇔ B ∧ B A\lor B \Leftrightarrow B\lor A,A\land B \Leftrightarrow B \land B A∨B⇔B∨A,A∧B⇔B∧B命题公式运算没有方向得讲究
结合律 ( A ∨ B ) ∨ C ⇔ A ∨ ( B ∨ C ) ( A ∧ B ) ∧ C ⇔ A ∧ ( B ∧ C ) (A\lor B)\lor C\Leftrightarrow A\lor(B\lor C)\\(A\land B)\land C \Leftrightarrow A\land (B\land C) (A∨B)∨C⇔A∨(B∨C)(A∧B)∧C⇔A∧(B∧C)同上
分配律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A\lor(B\land C)\Leftrightarrow(A\lor B)\land(A\lor C)\\A\land (B\lor C)\Leftrightarrow(A\land B)\lor(A\land C) A∨(B∧C)⇔(A∨B)∧(A∨C)A∧(B∨C)⇔(A∧B)∨(A∧C)析取和合取之间得分配律
德摩根律 ¬ ( A ∨ B ) ⇔ ¬ A ∧ ¬ B , ¬ ( A ∧ B ) ⇔ ¬ A ∨ ¬ B \lnot(A\lor B)\Leftrightarrow \lnot A\land \lnot B,\lnot (A\land B)\Leftrightarrow \lnot A\lor \lnot B ¬(A∨B)⇔¬A∧¬B,¬(A∧B)⇔¬A∨¬B展开取反
吸收律 A ∨ ( A ∧ B ) ⇔ A , A ∧ ( A ∨ B ) ⇔ A A\lor(A\land B)\Leftrightarrow A,A\land(A\lor B)\Leftrightarrow A A∨(A∧B)⇔A,A∧(A∨B)⇔A画范围理解
零律 A ∨ 1 ⇔ 1 , A ∧ 0 ⇔ 0 A\lor1\Leftrightarrow1,A\land0\Leftrightarrow0 A∨1⇔1,A∧0⇔0基本性质得使用,理解就行
同一律 A ∨ 0 ⇔ A , A ∧ 1 ⇔ A A\lor 0\Leftrightarrow A,A\land 1\Leftrightarrow A A∨0⇔A,A∧1⇔A同上
排中律 A ∨ ¬ A ⇔ 1 A\lor \lnot A\Leftrightarrow1 A∨¬A⇔1非真比假性质与析取性质
矛盾律 A ∧ ¬ A ⇔ 1 A\land \lnot A\Leftrightarrow1 A∧¬A⇔1同上
蕴含等值式 A → B ⇔ ¬ A ∨ B A\rightarrow B \Leftrightarrow \lnot A\lor B A→B⇔¬A∨B将唯一一种假的形式表示出来(对应真值相同)
假言易位 A → B ⇔ ¬ B → ¬ A A\rightarrow B\Leftrightarrow \lnot B\rightarrow \lnot A A→B⇔¬B→¬A蕴含式逆否命题的概念
等价等值式 A ↔ B ⇔ ( A → B ) ∧ ( B → A ) A\leftrightarrow B\Leftrightarrow(A\rightarrow B)\land(B\rightarrow A) A↔B⇔(A→B)∧(B→A)等价的条件等于二者蕴含式的合取式
等价否定等值式 A ↔ B ⇔ ¬ A ↔ ¬ B A\leftrightarrow B\Leftrightarrow\lnot A \leftrightarrow \lnot B A↔B⇔¬A↔¬B等值式的否定也是成立的
归谬论 ( A → B ) ∧ ( A → ¬ B ) ⇔ ¬ A (A\rightarrow B)\land(A\rightarrow \lnot B)\Leftrightarrow\lnot A (A→B)∧(A→¬B)⇔¬A这种情况下,A为真的话,后面一定为假,所以它只等价于其的否定式

代入实例:就是将具体的公式带入

例:

等值式为: A → B ⇔ ¬ A ∨ B A\rightarrow B \Leftrightarrow \lnot A\lor B A→B⇔¬A∨B

带入: A = p ∨ q ∨ r ;    B = p ∧ q A=p\lor q\lor r;\;B=p\land q A=p∨q∨r;B=p∧q

即: ( p ∨ q ∨ r ) → ( p ∧ q ) ⇔ ¬ ( p ∨ q ∨ r ) ∨ ( p ∧ q ) (p\lor q\lor r)\rightarrow (p\land q)\Leftrightarrow \lnot(p\lor q\lor r)\lor (p\land q) (p∨q∨r)→(p∧q)⇔¬(p∨q∨r)∨(p∧q)

置换规则:如果公式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则 ϕ ( A ) ⇔ ϕ ( B ) \phi(A)\Leftrightarrow \phi(B) ϕ(A)⇔ϕ(B)(简而言之:就是等值演算中公式互换)

2.2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简单析取(合取)式的概念:由有限个析取(合取)式和否定式构成

简单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由有限个简单合取(析取)式通过析取(合取)联结词构成

一个文字既是简单析取式,又是简单合取式

范式存在定理:任一命题公式都存在与之等值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题型:求给定范式的步骤:

命题公式的析取(合取)范式不是唯一的,可以用很多种

极小(极大)项的概念:命题变项或他它的否定式按照下标从小到大或按照字典顺序排列,称这样的简单合取(析取)式为极小(极大)项(简而言之:合取式极小但用于析取方式,析取式极大但用于合取范式)

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所有合取(析取)式都是最小(最大)值组成的析取(合取)范式

记忆:我们使用的是,主析取范式,用的是最小值,析取联结词,置1的条件

极大值的否定式与极小值等值: ¬ m i ⇔ M i \lnot m_i\Leftrightarrow M_i ¬mi​⇔Mi​

注意点:极小项是正常的正负,极大项是反过来的(就是非为1);极大成假值,极小成真值

主析取范式的作用

2.3 联结词的完备集

n元真值函数的概念: F : { 0 , 1 } n → { 0 , 1 } F:\{0,1\}^n\rightarrow\{0,1\} F:{0,1}n→{0,1};F的自变量为n个命题变项,定义域 { 0 , 1 } n = { 00...0 , 00...1 , . . . , 11...1 } \{0,1\}^n=\{00...0,00...1,...,11...1\} {0,1}n={00...0,00...1,...,11...1},由0和1组成长度为n的符号串的全体,值域为 { 0 , 1 } \{0,1\} {0,1};所以n个命题变项可以构成 2 2 n {2^{2}}^{n} 22n个不同的真值函数-

每一个真值函数都与唯一的一个主析取范式等值;但每个主析取范式对应无穷多个等值的命题公式;每一个命题公式又都又唯一的主析取范式,所以:每个真值函数对应无穷多个等值的命题公式,每个媒体公式对应都对应这唯一的等值的真值函数


联结词完备集的概念:任何n元真值函数都可以由仅含联结词集合中的联结词构成的公式,则该联结词集合为联结词完备集(简而言之:这些联结词通过等值演算可以推出其他所有联结词即成立)

{ ¬ , ∧ , ∨ } \{\lnot,\land,\lor\} {¬,∧,∨}是联结词完备集(只要联结词互相可以推出完备集的话,也是完备集)

p与q的否定式,称作p,q的与非式,记作p↑q,即p↑q⇔¬(p∧q),符号↑称作与非联结词

p或q的否定式,称作p,q的或非式,记作p↓q,即p↓q⇔¬(p∨q),符号↓称作与非联结词

{↓},{↑}都是联结词完备集

第三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3.1 推理的形式结构

有效的结论的概念:设 A 1 , A 2 , . . . , A k 和 B A_1,A_2,...,A_k和B A1​,A2​,...,Ak​和B是命题公式,对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或者 A 1 ∧ A 2 ∧ . . . ∧ A k A_1\land A_2\land...\land A_k A1​∧A2​∧...∧Ak​为假,或者 A 1 ∧ A 2 ∧ . . . ∧ A k A_1\land A_2\land...\land A_k A1​∧A2​∧...∧Ak​为真时,B也为真,则称由前提 A 1 , A 2 , . . . , A k A_1,A_2,...,A_k A1​,A2​,...,Ak​推出结论B的推理是有效的,并称B为有效的结论(简而言之:就是前提<注意是合取>当作蕴含式的前件,结论当成蕴含式的后件,全部情况符合蕴含式的条件即正确)记作: { A 1 , A 2 , . . . , A k } ⊨ B \{A_1,A_2,...,A_k\}\vDash B {A1​,A2​,...,Ak​}⊨B(等同于 A 1 ∧ A 2 ∧ . . . ∧ A k ⇒ B A_1\land A_2\land...\land A_k\Rightarrow B A1​∧A2​∧...∧Ak​⇒B);反之加斜杠;记 { A 1 , A 2 , . . . , A k } ⊢ B \{A_1,A_2,...,A_k\}\vdash B {A1​,A2​,...,Ak​}⊢B为推理的形式结构

⇒ \Rightarrow ⇒是元语言符号,表示蕴含式为重言式

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是否正确

写题过程:①简单命题符号化;②设出前提,结论和推理的形式结构

推理定律

名称公式理解(一般只需要考虑前真的情况对后面的影响)
附加律 A ⇒ ( A ∨ B ) A\Rightarrow (A\lor B) A⇒(A∨B)前真后必真
化简律 ( A ∧ B ) ⇒ A (A\land B)\Rightarrow A (A∧B)⇒A前真后必真
假言推理 ( A → B ) ∧ A ⇒ B (A\rightarrow B)\land A\Rightarrow B (A→B)∧A⇒B
拒取式 ( A → B ) ∧ ¬ B ⇒ ¬ A (A\rightarrow B)\land\lnot B\Rightarrow \lnot A (A→B)∧¬B⇒¬A
析取三段论 ( A ∨ B ) ∧ ¬ B ⇒ A (A\lor B)\land\lnot B\Rightarrow A (A∨B)∧¬B⇒A
假言三段论 ( A → B ) ∧ ( B → C ) ⇒ ( A → C ) (A\rightarrow B)\land(B\rightarrow C)\Rightarrow(A\rightarrow C) (A→B)∧(B→C)⇒(A→C)
等价三段论 ( A ↔ B ) ∧ ( B ↔ C ) ⇒ ( A ↔ C ) (A\leftrightarrow B)\land (B\leftrightarrow C)\Rightarrow (A\leftrightarrow C) (A↔B)∧(B↔C)⇒(A↔C)
构造性二难 ( A → B ) ∧ ( C → D ) ∧ ( A ∨ C ) ⇒ ( B ∨ D ) ( A → B ) ∧ ( ¬ A → B ) ⇒ B (A\rightarrow B)\land (C\rightarrow D)\land(A\lor C)\Rightarrow(B\lor D)\\(A\rightarrow B)\land (\lnot A\rightarrow B)\Rightarrow B (A→B)∧(C→D)∧(A∨C)⇒(B∨D)(A→B)∧(¬A→B)⇒B
破坏性二难 ( A → B ) ∧ ( C → D ) ∧ ( ¬ B ∨ ¬ D ) ⇒ ( ¬ A ∨ ¬ C ) (A\rightarrow B)\land(C\rightarrow D)\land (\lnot B\lor\lnot D)\Rightarrow(\lnot A\lor\lnot C) (A→B)∧(C→D)∧(¬B∨¬D)⇒(¬A∨¬C)

3.2 自然推理系统

形式系统 I I I的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

I I I记为4元组 < A ( I ) , E ( I ) , A x ( I ) , R ( I ) > <A(I),E(I),A_x(I),R(I)> <A(I),E(I),Ax​(I),R(I)>;其中 < A ( I ) , E ( I ) > <A(I),E(I)> <A(I),E(I)>是 I I I的形式语言系统,而 < A x ( x ) , R ( I ) > <A_x(x),R(I)> <Ax​(x),R(I)>为 I I I的形式演算系统

形式系统分为两类:


自然推荐系统P的定义

构造证明方法:

3.3 消解证明法(会写题,要考)

基本做法:把前提中公式和结论的否定都化成等值的合取范式,以这些合取范式中的所有简单析取式作为前提,用消解规则构造证明,得到空式,则证明正确。(只使用了前提引入和消解两条规则)

例题:

前提: q → p , q ↔ s , s ↔ t , t ∧ r q\rightarrow p,q\leftrightarrow s,s\leftrightarrow t,t\land r q→p,q↔s,s↔t,t∧r

结论: p ∧ q ∧ s p\land q\land s p∧q∧s

解:先求前提中各式的合取范式,和结论否定的合取范式
p → p ⇔ ¬ q ∨ p q ↔ s ⇔ ( ¬ q ∨ s ) ∧ ( ¬ s ∨ q ) s ↔ t ⇔ ( ¬ s ∨ t ) ∧ ( ¬ t ∨ s ) t ∧ r ¬ ( p ∧ q ∧ s ) ⇔ ¬ p ∨ ¬ q ∨ ¬ s p\rightarrow p \Leftrightarrow \lnot q\lor p\\ q\leftrightarrow s \Leftrightarrow(\lnot q\lor s)\land(\lnot s\lor q)\\ s\leftrightarrow t \Leftrightarrow(\lnot s\lor t)\land (\lnot t \lor s)\\ t\land r\\ \lnot(p\land q\land s)\Leftrightarrow \lnot p\lor \lnot q\lor \lnot s p→p⇔¬q∨pq↔s⇔(¬q∨s)∧(¬s∨q)s↔t⇔(¬s∨t)∧(¬t∨s)t∧r¬(p∧q∧s)⇔¬p∨¬q∨¬s
前提改成: ¬ q ∧ p , ¬ q ∨ s , ¬ s ∨ q , ¬ s ∨ t , ¬ t ∨ s , t , r , ¬ p ∨ ¬ q ∨ ¬ s \lnot q\land p,\lnot q\lor s,\lnot s\lor q,\lnot s\lor t,\lnot t\lor s,t,r,\lnot p\lor\lnot q\lor \lnot s ¬q∧p,¬q∨s,¬s∨q,¬s∨t,¬t∨s,t,r,¬p∨¬q∨¬s

证明:

  1. ¬ t ∨ s \lnot t\lor s ¬t∨s 前提引入
  2. t t t 前提引入
  3. s s s 12归结
  4. ¬ s ∨ q \lnot s\lor q ¬s∨q 前提引入
  5. q q q 34归结
  6. ¬ q ∨ p \lnot q\lor p ¬q∨p 前提引入
  7. p p p 56归结
  8. ¬ p ∨ ¬ q ∨ ¬ s \lnot p\lor\lnot q\lor\lnot s ¬p∨¬q∨¬s 前提引入
  9. ¬ q ∨ ¬ s \lnot q\lor \lnot s ¬q∨¬s 78归结
  10. ¬ s \lnot s ¬s 59归结
  11. 空式 3 10归结

第四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一阶逻辑也称作一阶谓词逻辑或谓词逻辑

4.1 一阶逻辑符号化

个体词的基本概念:是指所研究对象中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客体。

谓词的概念:是用来刻画个体词性质及个体词之间相互关系的词(一般用F,G,H)

例子:

2是整数。

2是个体常项,“…是整数”是谓词,记作F;所以上述句子可以表示为F(2)

x与y具有关系L。

x,y是两个个体变项,L是谓词,该句符号化为L(x,y)

谓词常项,具有确定的关系;谓词变项,关系式未知的。

n元谓词的概念:含有n(n≥1)个谓词变项的谓词P,记作P(x1,x2,…,xn)

当n为1时,P(x1)表示x1具有性质P

当n≥2时,P(x1,x2,…,xn)表示x1,x2,…,xn之间具有关系P

0元谓词:不带个体变项的谓词;当谓词是常项谓词的话,0元谓词为命题

量词的概念:表示个体常项或变项之间数量关系的词

一阶命题符号化解题思路:

4.2一阶逻辑公式及其解释

一阶语言的概念:是用于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一阶逻辑是建立在一阶语言上的逻辑体系

非逻辑符号:个体常项符号,函数符号,谓词符号

逻辑符号:个体变项符号,量词符号,联结词符号和括号与逗号

一阶语言的字母表:L是一个非逻辑符号集合,由L生成的一阶语言的字母表如下:

一阶语言项的定义

原子公式的概念:F(x1,x2,…)是一阶语言的n(n≥1)元谓词,t1,t2,t3…是一阶语言的n个项,则R(t1,t2,t3…)是一阶语言的原子公式

合式公式(谓词公式,简称公式):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通过原子公式和逻辑符号组合

概念:在公式∀xA中,x为指导变元,A为量词的辖域,在∀x的辖域中,x的所有出现都称约束出现,A中不是约束出现的其他变项均称为自由出现。

∀xF(x,y),x是约束出现,y是自由出现

注意点:在一个公式中,约束出现和自由出现是对于特定的辖域中讨论,不能跳辖域讨论

封闭的公式(闭式):A中不含有自由出现的个体变项

解释的概念:对个体域及个体常项符号,函数符号,谓词符号的指定称为解释

赋值的概念:指定自由出现的个体变项的值称为赋值

一阶语言(由非逻辑符号集合 L L L)的解释 I I I由下面四个部分组成:

I I I下的赋值 σ \sigma σ:对每一个个体变项符号x指定 D I D_I DI​中的一个值 σ ( x ) \sigma(x) σ(x)

解释的具体解释和赋值下(定义4.7),直接替代即可,解释和赋值后的任何公式都为命题。

特别地,对于闭式,由于没有自由出现个体变项符号,所以不要赋值,只需要解释即可。

公式类型

注意点:由于公式中的谓词和函数可以走各种不同的解释,使得情况变得异常复杂,永真式或永假式一般是不可判断的

代换实例:就是把公式中的公式替换会 p , q , r p,q,r p,q,r,再根据公式来判断永真式等

(结论记住了,反过来的)重言式的代换实例都是永真式,矛盾式的代换实例都是矛盾式。

写题技巧:判断公式是否为永真式或矛盾式

第五章 一阶逻辑等值演算

5.1 一阶逻辑等值式与置换规则

双重否定句变肯定,有两种表达形式

等值式的概念:A,B是一阶逻辑中任意两个公式,如果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是永真式,则称A,B等值,记作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称 A ⇔ B A\Leftrightarrow B A⇔B是等值式。

基本等值式:

等值演算中的命题公式换成一阶逻辑公式的16个公式

5.2 一阶逻辑前束范式

前束范式的概念:具有如下形式:Q1x1Q2x2…QkxkB的一阶逻辑公式称作前束范式,其中Qi(1≤i≤k)为∀和∃,B为不含量词的公式(简而言之:量词都在前面)

例如:∀x∃y(F(x)∧G(y))(√)

∀x(F(x)→∃y(G(y)∧H(x,y)))(×)

前束范式存在定理:一阶逻辑中的任何公式都存在等值的前束范式

求解前束范式

5.3 一阶逻辑的推理理论

推理结构还是蕴含式

推理定律

第六章 集合代数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来标记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集合是无序的

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元素和集合是属于和不属于关系,使用 ∈ , ∉ \in,\notin ∈,∈/​

集合和集合的关系:集合和集合是包含和不包含关系,使用 ⊂ , ⊆ , ⊊ \subset,\subseteq,\subsetneq ⊂,⊆,⊊

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唯一的,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简称为n元集合,它的含有m(m≤n)个元素的子集合称为它的m元子集。(一元子集为单自子集)

幂集的概念:A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P(A)

全集的概念:在某一个具体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那么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为E

6.2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并,交,相对补和对称差

相对补集的概念:B对A的相对补集A-B(简而言之:属于A并且不属于B)

对称差集的概念:A与B的对称差集A⊕B定义为A⊕B=(A-B)∪(B-A)(或A⊕B=(A∪B)-(A∩B))(简而言之:两个集合的并集减去两个集合的交集)

绝对补集的概念:需要给定全集E即可,全集E中的补集

集合A的广义并的概念:就是所有元素的元素构成,记为∪A

集合A(A为非空集合)的广义交的概念:就是所有元素的公共元素构成,记为∩A;

注意:广义交和广义并操作后需要减去一层集合(就是要删去一个大括号)

规定:

6.3 有穷集的计数

文氏图计算:会画图即可

包含排斥原理计算:考试一般都是三个计算,设未知数即可

6.4 集合恒等式(写过了,不会再来总结)

第七章 二元关系

7.1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

有序对

又称序偶

表示形式:<x, y>;x是第一元素,y是第二元素

性质:


笛卡尔积

表示形式: A × B = { < x , y > ∣ x ∈ A ∧ y ∈ B } A×B = \{<x,y>|x\in A \land y\in B\} A×B={<x,y>∣x∈A∧y∈B}

理解:前面元素来自前面的集合,后面的元素来自后面的集合

性质:

7.2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简称关系)的集合都满足下面的条件之一:

表示形式: < x , y > ∈ R ⇒ x R y < x , y > ∉ R ⇒ x R ( R 上 有 条 斜 杠 ) y <x,y>\in R\Rightarrow xRy\\ <x,y>\notin R \Rightarrow xR(R上有条斜杠)y <x,y>∈R⇒xRy<x,y>∈/​R⇒xR(R上有条斜杠)y


一些特殊关系


表示关系的方法

7.3 关系的运算

习惯:


定义域: d o m R = { x ∣ ∃ y ( < x , y > ∈ R ) } domR=\{x|\exists y(<x,y>\in R)\} domR={x∣∃y(<x,y>∈R)}

理解:R中所有第一元素组成的集合

值域: r a n R = { y ∣ ∃ x ( < x , y > ∈ R ) } ranR=\{y|\exists x(<x,y>\in R)\} ranR={y∣∃x(<x,y>∈R)}

理解:R中所有第二元素组成的集合

: f l d R = d o m R ∪ r a n R fldR=domR\cup ranR fldR=domR∪ranR

理解:R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逆关系: R − 1 = { < x , y > ∣ < y , x > ∈ R } R^{-1} = \{<x,y>|<y,x>\in R\} R−1={<x,y>∣<y,x>∈R}

G对F的右复合: F o G = { < x , y > ∣ ∃ t ( < x , t > ∈ F ∧ < t , y > ∈ G ) } FoG=\{<x,y>|\exist t(<x,t>\in F \land <t,y>\in G)\} FoG={<x,y>∣∃t(<x,t>∈F∧<t,y>∈G)}

理解:以某个数为连接数,将两个关系连接起来

R在A上的限制: R ∣ A = { < x , y > ∣ x R y ∧ x ∈ A } R|A=\{<x,y>|xRy\land x\in A\} R∣A={<x,y>∣xRy∧x∈A}

理解:关系R在A的定义域中的集合

A在R下的像: R [ A ] = r a n ( R ∣ A ) R[A]=ran(R|A) R[A]=ran(R∣A)

理解:关系R在A的定义域下的集合的值域

R的n次幂: R 0 = { < x , x > ∣ x ∈ A } = I A ( R 为 A 的 关 系 ) R n + 1 = R n o R R^0 =\{<x,x>|x\in A\} =I_A(R为A的关系)\\ R^{n+1}=R^noR R0={<x,x>∣x∈A}=IA​(R为A的关系)Rn+1=RnoR

技巧:

注意:关系运算的逆运算优先于其他运算,所有关系运算都优先于集合运算


关系的基本运算

7.4 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 ∀ x ( x ∈ A → < x , x > ∈ R ) \forall x(x\in A\rightarrow <x, x>\in R) ∀x(x∈A→<x,x>∈R),R在A上是自反的

理解:所有A中的元素,在R中都有一二序列相等的有序对

理解(课本给出的,下面也提到,加深印象):R包含 I A I_A IA​

反自反性: ∀ x ( x ∈ A → < x , x > ∉ R ) \forall x(x\in A\rightarrow <x,x>\notin R) ∀x(x∈A→<x,x>∈/​R),R在A上是反自反的2

理解:所有的A中的元素,在R中都没有一二序列相等的有序对

对称性: ∀ x ∀ y ( x , y ∈ A ∧ < x , y > ∈ R → < y , x > ∈ R ) \forall x\forall y(x,y\in A\land<x,y>\in R\rightarrow <y,x>\in R) ∀x∀y(x,y∈A∧<x,y>∈R→<y,x>∈R),R为A上对称的关系

理解:所有在R中一二序列元素属于A集合中的有序对的逆序对也存在R中

反对称性: ∀ x ∀ y ( x , y ∈ A ∧ < x , y > ∈ R ∧ < y , x > ∈ R → x = y ) \forall x\forall y(x,y\in A\land<x,y>\in R\land<y,x>\in R\rightarrow x=y) ∀x∀y(x,y∈A∧<x,y>∈R∧<y,x>∈R→x=y),R为A上的反对称

理解:R中不能存在一二元素都存在于A集合中的互逆有序对(要两个的那种)

传递性: ∀ x ∀ y ∀ z ( x , y , z ∈ A ∧ < x , y > ∈ R ∧ < y , z > ∈ R → < x , z > ∈ R ) \forall x\forall y\forall z(x,y,z\in A\land <x,y>\in R\land<y,z>\in R\rightarrow<x,z>\in R) ∀x∀y∀z(x,y,z∈A∧<x,y>∈R∧<y,z>∈R→<x,z>∈R),R在A上由传递关系

理解:所有一二序列的元素相等的两个有序对其他一二序列元素(三个元素都要存在于A集合中)

组成的有序对存在R中


一些定理(充分别要条件的)

表示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集合表达式 I A ⊆ R I_A\subseteq R IA​⊆R R ∩ I A = ∅ R\cap I_A=\varnothing R∩IA​=∅ R = R − 1 R=R^{-1} R=R−1 R ∩ R − 1 ⊆ I A R\cap R^{-1}\subseteq I_A R∩R−1⊆IA​ R o R ⊆ R RoR\subseteq R RoR⊆R
关系矩阵主对角线全是1主对角线全是0对称矩阵 i = j → r i j = 0 i=j\rightarrow r_{ij}=0 i=j→rij​=0其他为1 M 2 M^2 M2中1所在的位置,M中相应的位置都是1
关系图每个顶点都有环每个顶点都没有环如果连个顶点有边的话,一定要有两条相反方向的边如果两个顶点有边的话,一定只能有一条单向边如果 x i x_i xi​到 x j x_j xj​右边, x j x_j xj​到 x k x_k xk​也有边的话,那么 x i x_i xi​到 x k x_k xk​之间也有边

7.5 关系的闭包

自反闭包(对称,传递) R ’ R’ R’满足的条件:

理解:在R中添加最少数量的有序对使其变成自反的(对称或传递)


一些关系:

7.6 等价关系与划分

等价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R是A上的等价关系; < x , y > ∈ R <x,y>\in R <x,y>∈R称x等价于y,记作x~y

等价类:
[ x ] R = { y ∣ y ∈ A ∧ x R y } [x]_R=\{y|y\in A \land xRy\} [x]R​={y∣y∈A∧xRy}
[ x ] R [x]_R [x]R​为x关于R的等价类,简称x的等价类,简记 [ x ] [x] [x]或 x ‾ \overline x x

举例说明:

设 A = 1 , 2 , 3 , 4... , 8 A={1,2,3,4...,8} A=1,2,3,4...,8,其A上的关系R为:
R = { < x , y > ∣ x , y ∈ A ∧ x ≡ y ( m o d    3 ) } R=\{<x,y>|x,y\in A\land x\equiv y(mod\;3) \} R={<x,y>∣x,y∈A∧x≡y(mod3)}
注: x ≡ y ( m o d    3 ) x\equiv y(mod\;3) x≡y(mod3)称做x于y模3相等;就是x除以3的余数和y除以3的余数相等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R是A上的等价关系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cYBxJ5OW-1624090702228)(img/等价关系.png)]

看关系图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所有顶点被分为一个等价类

所以上图的等价类为:

[ 1 ] = [ 4 ] = [ 7 ] = { 1 , 4 , 7 } [ 2 ] = [ 5 ] = [ 8 ] = { 2 , 5 , 8 } [ 3 ] = [ 6 ] = { 3 , 6 } [1]=[4]=[7]=\{1,4,7\}\\ [2]=[5]=[8]=\{2,5,8\}\\ [3]=[6]=\{3,6\} [1]=[4]=[7]={1,4,7}[2]=[5]=[8]={2,5,8}[3]=[6]={3,6}

同理,在整数集上模n的等价关系类似

等价关系的性质:

商集:以所有等价类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关于R的商集
A / R = { [ x ] R ∣ x ∈ A } A/R=\{[x]_R|x\in A\} A/R={[x]R​∣x∈A}
集合的划分:一个 π \pi π( π ⊆ P ( A ) \pi \subseteq P(A) π⊆P(A))满足下面条件:

划分有很多种,商集只是其中一种

7.7 偏序关系

偏序关系: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记作 ≤ \le ≤,设 ≤ \le ≤为偏序关系,如果 < x , y > ∈ ≤ <x,y>\in\le <x,y>∈≤,记作 x ≤ y x\le y x≤y,读作:x小于等于y

这里的小于等于不是指数的关系,而是指在偏序关系中的顺序性

x小于等与y,表示依照这个序,x排在y的前面,或x就是y

设 ≤ \le ≤为非空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定义:

集合A和A上的偏序关系 ≤ \le ≤一起称作偏序集,记作 < A , ≤ > <A,\le> <A,≤>
利用偏序关系的性质可以简化一个偏序关系的关系图,得到偏序集的哈斯图

设 < A , ≤ > <A,\le> <A,≤>为偏序集, ∀ x , y ∈ A \forall x,y\in A ∀x,y∈A,如果 x < y x\lt y x<y且不存在 z ∈ A z\in A z∈A使得 x < z < y x\lt z\lt y x<z<y则称y覆盖x

理解:就是y只比x多一个元素

画哈斯图的步骤:

通过哈斯图得有序对:底下是第一序列往上写(下面可以跳的(传递性))

最小(大)元:只有一个(哈斯图的点没有下接)

极小(大)元:有多个(哈斯图的点没有上接)

上(下)界:在一个子集中,上界需要在子集中所有点的上(下)方(简而言之:就是某个点是连接该子集中的所有点,并且在上(下)面)

最大(小)下(上)界:最小(大)元或数值最大(小)的下(上)界;只有一个

附加

标签:知识点,land,公式,离散数学,lnot,第七章,Leftrightarrow,rightarrow,lor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5914759/article/details/11805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