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超大规模数据的实时快速排序算法
作者:互联网
引言
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同学,经常会遇到排序需求,无论是内存数据还是磁盘数据。
对于单点的数据,我们的处理比较简单,比如:
select field_a from table_b order by field_a limit 100, 10; db.collection_b.find().sort({"field_a":1}).skip(100).limit(10);
存储服务的处理流程一般可抽象如下:
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早已不是单点所能承载的了,数据一般分布在大量节点上,假设某库中的数据均匀地分布在以下的所有节点上。
这时sort, limit的一般方法是选择一个中间节点或者中间件来做合并处理:
一般处理流程的动态表示如下:
我们将过程抽象,流程简化如下:
注意第三步在数据节点中的查询结果范围为[0,skip+limit]。当我们想查询[skip=1000000, limit=200]的数据,意味着需要在各节点
上先查询[skip=0, limit=1000000+200]的数据,再由归并服务对结果进行[skip=1000000, limit=200]的排序, 对存储IO与网络IO的处理量级与skip成正比,
对于T级以上规模所数据处理,无法做到实时处理。
下面来讨论另一种方式
理论基础
在一般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中,我们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各数据存储节点只具备简单的对外查询功能,相互之间的连接功能是很弱的,主要有主从,选举,更一步的功能就少了。
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假设。
理论描述
假设各存储节点具备相互对话的能力。比如,"hey,你那里skip为100的数据是哪个", “好的,我这里skip为100的数为m。”
对话分成几种,第一种是扩散请求,当其中一节点收到一次请求后, 此节点会将请求迅速扩散到所有其他相关的节点。
第二种对话是应答式,简单的你问我答型。
假设有一个排序全网排序请求,在某一节点获得请求后,扩散给网络需要对此请求处理的请求,各节点在进经n次对话后,产生最终的结果。
概念定义
在一堆数据中,数据m前面有n-1个数,则m的排序索引为n。
通过问答式查询,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个数在全网中的排序索引,只需要将各节点上排在此节点前的个数相加即可。
推导
简单点,如果我们要在一批数据中查询skip=100, limit=20的数据有哪些,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网数据中获取b,e.
b的索引为第100,
e的索引为120。
则所有在[b,e]之前的数都是我们的目标数据。
实际上还要考虑数据重复,即在b的索引为98个, b个数为4,e的索引118, e个数为5,则目标数据以[b, b]开头, 以[e,e,e]结尾。
技术使用
某节点想知道数据m前面有多少个数, 则直接向其他数据节点发送对话,所有节点(包含自身)只需要返回本节点中在m前面的数据个数, 假设各节点上的查询结果个数为n1,n2,n3,...n10,
则全量数据中数据m前面的数据个数n=(n1+n2+n3+.....+n10)。
以数据m做为递度对象, n做为结果向skip, skip+limit逼近,在全量数据中获取最终的b,e。
架构设计
请求处理流程
如图所示,对于一次请求我们会分成三个部分
节点确认阶段
此阶段确认哪些节点参与发现。
结果同步阶段
同步的过程是相互的,相互猜测,查询对应数据的索引。
这一步是处理的核心步骤,通过相互确认,最终逼近索引在[100,120]之间的数是哪些。
结果合并
各数据节点将数据结果同步出去,如果skip=100万, limit=20,最多也就同步20条数据,
不再于skip正成比。
模型假设
假设存在m个节点,各节点上的数据都是各自排好序的,各节点间平均来回时间为t1,
单次查询确认程序执行时间为t2,
每次确认的数据个数为p,假设结果确认阶段平均某节点的对外请求次数不在于s。
节点确认时间为 t1
结果确认阶段时间<=s*(t1+t2)
结果合并阶段时间为t1
则总共所需时间为 (2 + s)t1 + st2
从上面结果得出,请求所需时间与节点个数不成正比,与节点间的平均网络时间及算法次数相关。
假设各节点在同一个局域网中,相互间的来回网络时间t1<1ms, 程序执行时间t2 < 1ms,单节点对外请求次数不超过100,
则总共所需求时间不超过 (2+100)+100=202ms
理论要求
如果希望在200ms内完成一次查询,则平均某个节点对外请求次数不超过100,对应的查询数据总次数则不超过100*p,假设p为100,则总次确认的总次数可以达到10000次。
下面我们来模拟一次真实的操作吧。
模拟操作
数据准备
假设对应的数据为正整型,在10个节点中查询skip=100, limit=20的所有数据。
则我们要通过对话确认索引分别为100,120的数为哪个。
考虑到数据重复,我们为各个数建立向量(数据,索引,个数),假设索引为100的数为b,个数为c(b), 索引为120的数为e, 个数为c(e),则我们所要获得的向量为( b,100,c(b)), (e, 120, c(e))。
首轮
由于所有数据都是正整型,则我们知道最小的数为0, 最大的数为2^31,
因此第一次待确认队列里可以包含[0, max=2*31]在所有节点上的情况,得到(0, i(0), c(0)), (max, i(max), c(max))。
同时为了更好地得到逼近效果,先做一次全范围猜测,比如max/100做猜测,
以得到(max/100, i(max/100), c(max/100), (max2/100, i(max2/100), c(max*2/100)), .......(max^99/100,i(max^99/100),c(max^99/100))。
其实0可以认为是max0, 则第一次做逼近的数据可以是(nmax/100), n~[0,100]。
目标逼近
经过第一轮猜测后,全网络都知道了(n*max/100), n~[0,100]对应的向量。
存在2个数n1, n2满足 i(n1max/100=s1) + c(s1)<=100, i(n2max/100=s2) + c(s2)>=100.(如果不存在n2, 则表明不存在这个数,其全局索引>=100, 因此结果为空,直接跳到数据合并阶段)
存在2个数n3, n4满足 i(n3max/100=s3) + c(s3)<=120, i(n4max/100=s4) + c(s4)>=120.(如果不存在n4, 则表明不存在这个数,其全局索引>=120, 假设存在n2, 则数据大于等于n2*max/100的数都是目标数据。)
则有 s1<= b <=s2, s3<=e<=s4,
我们对再[s1, s2], [s3, s4]做相应的逼近,直至获取到最终b,e, 满足 c(b) + i(b) <= 100, c(e) + i(e) <= 120。
提升规模
从上面的结论来看,数据规模对时间的影响不大,假设数据模块为T级或者P级, 直接影响的是查询某个数在此数据节点上前面有多少个数。
为了降低响应时间,我们只需要设计好数据结构,以支持快速的向量查询。
假设单个节点的数据是G级,假设我们用红黑树存储,是T/P级,我们用B+数,假设每颗节点存储着其子节点的个数。
我们以红黑树为例:
如果需要获取小于数150前面的个数,则只需要找到其所在左支遍历的个数加上根节点的左侧子节点个数。
转化为代码即为:
function getCount(node, child){ if (node.right == child) { return { node:node.parent, count:node.leftCount + 1 }; } else { return { node:node.parent, count:0}; } } node=node_150;var count = node.leftCount;var nc = {node:node, count:0};while(node != null){ nc = getCount(node.parent, node); node = nc.node; count += nc.count; }console.log("node 150's left count:"+count);
结论
我们的理论目标环境:
1.数据分布在大量的数据节点上,并且在节点上是有序的。
2.各节点间的网络延时不超过1mm。
在此分布式环境下可以实现对T/P级数据进行最多200ms延时的实时快速排序。
标签:node,skip,个数,超大规模,100,排序,数据,节点,分布式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u_15078285/275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