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升的5个建议
作者:互联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art-geek/p/15437479.html#4955524
最近在看上面这本书,这是一本真正从“人”(而非技术也非管理)的角度关注软件开发人员自身发展的书。书中论述的内容既涉及生活习惯,又包括思维方式,凸显技术中“人”的因素,全面讲解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所需知道的所有“软技能”。
不要以为书中讲的是“软技能”,就觉得书中的内容不如一些技术书籍写的那么“干”,那么“硬”。其实书中的很多章节都写的发人深省。
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晋升,到作为技术人员的“自我营销”,再到学习方法、工作效率、理财、健身等,几乎涵盖了作为软件开发任务人员(其实不仅限于开发人员)自身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还对上面的内容还有所怀疑,觉得除了技术,这些方面对自身发展都无关紧要,那我建议你先读下这本书的第18章《请勿陷入对技术的狂热之中》。
因为书中的内容很多,所以我打算分为几篇聊一下对我触动最大的几个章节,今天我们先来聊一下“职业篇”中的《攀登晋升阶梯》
作为“打工人”,晋升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恨不得一年升一级,甚至是跨级晋升。但是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同学好几年晋升不上去,尤其是和自己技术相当的同事都晋升上去了,但是自己就是差点“运气”。这是为什么呢?书中作者给了如下几点建议:
承担责任
在任何公司里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最重要法宝就是承担更多的责任。金钱总是追随着责任。有任何机会去承担更多责任时,承担起来!
但是,假如你没有被赋予更多责任呢?怎样靠自己去赢得这样的机会呢?有时候你不得不去主动寻找机会,去负责一项任务,去解决一个难题,或者牵头一个项目。只要深入挖掘,你总能找到一些被忽视的业务领域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没有人愿意涉足的领域是搜寻机会最好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没人愿意碰的应用,或者是代码库里一个让人用着很不爽的模块,又或者是一个系统中遗留的难题。如果你能把沼泽变为良田,你也就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成为团队中其他人的导师。自愿帮助新人加速成长,为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通过介入和解决别人的问题,你不仅可以学到更多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能在团队中逐步树立“及时雨”的名声。最终,这样的声誉可能会令你成为团队领导或者其他管理职位,只要你愿意走这条路。
帮助制定团队规范。不管是流程规范,还是文档规范和代码规范,这都是你树立权威的机会。
提高团队效率。封装统一的公共库或者将部分工作自动化,只要能提高团队的效率,这都是你的贡献。
引人注目
不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如果你的成就不为人知的话,即使你是团队中最聪明、最努力、最出色的开发人员,那也一文不名。如果找不到方法让你的老板或高层管理人员知道你在做什么,那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
利用好工作周报,千万不要觉得周报是一个繁琐的形式产物,它其实是你展示工作成果的有效工具,不管你的团队有没有要求每周要像你的上级发送周报。都建议你把你一周的工作成果发送为你的上级,这是获取关注的绝佳方式。另外这份极具价值的周报不仅令你引人瞩目,在考核临近的时候,它们也是绝佳的资料。
提供演讲或者培训,选一个自己能介绍的主题,然后向团队展示这一主题。通过这种方法,你既获得了关注,也展示了自己在特定领域的技能。此外,要迫使自己学习新东西,没有比让自己在其他人面前做展示更好的方式了。
多发表意见,比如在会议上或者其它任何需要你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不要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见解。
保持自学
另一个可以获得提升的非常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在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时,很难停滞不前。另外这也为上面你对团队做出贡献,为团队提供培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千万不要忘记分享自己学到的东西。你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博客、为公众号写文章或者写书,还可以在社区活动或者技术大会上发表演讲。外部曝光有助于你建立自己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也让你看起来对所供职的公司更有价值。
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在任何组织中,总是有很多人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想法行不通,为什么那个问题太难。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千万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相反,你要成为那个永远能为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人,要成为勇于执行这些解决方案以获得成果的人。
在任何公司中,最有用的就是那种看似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的人。成为这种人是获得晋升的可靠方法。
保持警惕
大多数公司都会提供一些提晋升机会,不过,也可能你遵循了上述给出的所有建议,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你就是看不到前面有任何机会。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离职。首先确保还有另一份工作在等着你。但是,有时候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前途,就需要寻找更好的机会。也许你的工作环境很艰苦,残害身心,也许裙带关系盛行,你只能原地踏步。无论什么原因,你可能都需要换工作了
标签:建议,晋升,或者,开发人员,自己,关于,团队,书中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zhenglongfei/p/1557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