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ulti-task Ensemble Framework for Emotion, Sentiment and Intensity Prediction
作者:互联网
文章目录
前提
- 这一篇论文的很大一部分关注点在于多任务学习方法应用于 (T)ACSA incremental learning tasks。
- 我对于 targeted aspectcategory sentiment analysis(TACSA) 任务的理解是,其与 ACSA 的不同在于,后者中的 aspect 都是针对某个 target 的;而前者中的 aspect 可能是针对不同的 target 的。
- TACSA 任务中每个 aspect 需要指明其对应的 target,所以正常需要预定义 target 和 aspect 及 target-category 对,英文中为 predefined target-category pairs,作者为了简明这部分的表达,将其简称为 predefined categories。
Motivation
-
目前的多任务学习模型在(T)ACSA任务的输入中缺少 “category name” 的特征。
-
根据(T)ACSA 任务中的预定义类别训练得到的模型在新应用遇到新类别时不灵活。示意图如下:
例如,我们源领域是中餐馆的评论,评论里只包含“服务”和“味道”,基于此我们训练了一个模型 A。但是可能因为快餐馆的评论不多,没办法用数据训练得到一个好的模型,所以我们希望用模型 A 来对快餐馆进行属性级情感分析,而快餐馆顾客多了一个“营业时间”类别,使得直接用模型 A 不现实。
为了解决这部分,作者用了增量学习。
-
迁移学习中比较常见也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即 catastrophic forgetting problem(灾难性遗忘问题)。
作者对于这部分的解决思路基于迁移学习中的正则化方法。那这个方法究竟做了什么呢?如下图:
这个方法的原理可以看成,新任美国总统上来,其他重要职务的人不要轻易地换,否则像特朗普这样大胆地人指不定将原来稳定的政治生态糟蹋成什么样。这个方法放到具体的任务中就如下图:
即在引入新任务时,要在原本的目标函数中加入一项正则化项,这个正则化项主要用来约束“新”模型与“旧”模型的差异性,让模型不要修改“旧”模型太多(即像图中所示一样,将“新”、“旧”绑在一起)。
因为对于 (T)ACSA 任务增加的任务是增加新类别的情感分类,按刚刚说的正则化方法的思路,解决思路应该是“新”与“旧”差别别太大。而 (T)ACSA 多任务的做法之前都是 encoder 共享,decoder 按各个类别独立,所以想让差别变小,就应该让 decoder 之间别差太多,由此作者提出了 decoder 也共享的做法来解决灾难性遗忘问题。其变化如下图。
-
如果按作者共享 decoder 的做法,则会引起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识别 encoder 和 decoder 共享网络中的每个类别?在作者的方法中,作者通过输入 category name feature 来解决类别识别问题。(这一点也变相解释了 Motivation 中的第一点)。方法的思路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很难分辨出韩国明星,所以我们给其加上名字就难不住啦。
方法概述
本文为了使多任务学习对增量学习可行,作者提出了 Category Name Embedding network(CNE-net)。作者在所有类别之间设置编码器和解码器均共享,以削弱灾难性的遗忘问题。除了输入句子外,作者还加入了另一个输入特征,即类别名称来取分不同任务(即预测不同的 categories 的情感极性)。
方法详述
Datasets
Evaluation Benchmark Datasets
作者用两个数据集来评价 CNE-net 模型的性能,即用 SemEval-2014 Task4 来评价 ACSA 任务以及 SentiHood 来评价 TACSA 任务。
(PS:作者是用一个 joint model(连接 ACD model 和 ACSA model)来完成 ACSA 任务的。)
Evaluation Transfer Learning Datasets
将 SemEval-2014 Task4 和 SentiHood 改动一下之后分别用于评价 ACSA 和 TACSA 的增量学习任务。改动方法为将原本的数据集划分为 sorce 和 target 两部分,具体如下图:
作者分别将 SemEval-2014 Task4 和 SentiHood 数据集中 aspect category 里的 “service” 和 “price" 作为 target domain 的 aspect category,剩下的作为 source domain 的 aspect category。
作者将处理后的数据集分别命名为 SemEval14-Task-inc 和 Sentihood-inc。下面为这个数据集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
作者构造的数据集怎么用呢?其实就是先在 source data 上训练出 model,之后再在 target data 上微调即可。
Approach
作者提出的模型是要利用 BERT 的。BERT 最经典的分类做法是输入 “[CLS] tokens in sentence [SEP]”,之后利用 [CLS] 的隐状态得到分类结果,而因为作者需要模型的输入加入 category name 来区别不同任务,并且要同时分析每个 category 的情感极性,所以作者要修改一下经典 BERT 的 encoder 和 decoder 部分。
整个模型的框架图如 Figure 1 所示:
Encoder with Category Name Embedding
与原始的 BERT 的做法不同,作者为了利用 category name 这一特征在增量学习中,在 input 中加入了 category name,形式为 “[CLS] sentence words input [SEP] category1 input [SEP] category2 input [SEP]…[SEP] categoryN input[SEP]”。
- ACSA 任务中 category name 为 “{food, service, price, ambiance, and anecdotes/miscellaneous}”。
- TACSA 任务中 category name 为 “{location-1 general, location-1 price, location-1 transit-location, location-1 safety, location-2 general, location-2 price, location-2 transit-location, and location-2 safety}”。
将 input 送入 encoder 之后得到隐状态,作者将各部分的隐状态分别标记如下:
- [CLS]: h ⃗ [ C L S ] ∈ R d \vec{h}_{[CLS]} ∈ R^d h [CLS]∈Rd
- sentence: H s e n t ∈ R L s e n t × d \Eta_{sent} ∈ R^{L_{sent}×d} Hsent∈RLsent×d, L s e n t L_{sent} Lsent 代表 sentence 中 word 的个数。
- [SEP]: H S E P ∈ R n c a t × d \Eta_{SEP} ∈ R^{n_{cat}×d} HSEP∈Rncat×d
- category: H c a t − i ∈ R L c a t − i × d \Eta_{cat-i} ∈ R^{L_{cat-i}×d} Hcat−i∈RLcat−i×d,其中 i 代表第 i 个 category( 0 < i < n c a t 0 < i < n_{cat} 0<i<ncat), n c a t n_{cat} ncat 为 categories 的个数, L c a t − i L_{cat-i} Lcat−i 为第 i 个 category 的 word 的个数。
其中 d d d 为隐状态的维数。
Multi-Task Decoders
作者提出了三种类型的 decoder,见 Figure 1 中的①、②、③。
Type 1
CNE-net-SEP,这个 decoder 就是直接利用 [SEP] 的隐状态得到其后跟着的 category 的情感极性。示意图如下:
公式如下:
f
i
⃗
=
W
i
⋅
h
⃗
+
b
⃗
i
;
p
i
⃗
=
s
o
f
t
m
a
x
(
f
⃗
i
)
(1)
\vec{f_i} = W_i·\vec{h} + \vec{b}i;\vec{p_i} = softmax(\vec{f}_i) \tag1
fi
=Wi⋅h
+b
i;pi
=softmax(f
i)(1)
其中
f
i
⃗
,
p
i
⃗
∈
R
s
\vec{f_i}, \vec{p_i} ∈ R^s
fi
,pi
∈Rs,
s
s
s 为情感类别数(用于 ACSA 的 SemEval14-Task4 中,
s
s
s 为 5,5类具体为 {positive, neutral, negative, conflflict and none};用于 TACSA 的 Sentihood 中,
s
s
s 为 3,3 类具体为 {positive, negative and none})。
注意:作者设置 W 1 = W 2 = ⋯ = W n c a t W_1 = W_2 = \dots = W_{n_{cat}} W1=W2=⋯=Wncat 以及 b 1 ⃗ , b 2 ⃗ , … , b n c a t ⃗ \vec{b_1},\vec{b_2},\dots,\vec{b_{n_{cat}}} b1 ,b2 ,…,bncat
Type 2
CNE-net-CLS-att,Type 1 没有考虑上下文对 aspect 的影响,所以 Type 2 加入了基于内容的注意力机制,示意图如下:
如图所示,针对每个 category 该模型都要用一次注意力机制,其中 [CLS] 的隐状态作为 query,待情感分类的 category 对应的 category words 的隐状态作为 key 和 value。公式如下:
e
⃗
c
a
t
i
=
s
o
f
t
m
a
x
(
h
⃗
[
C
L
S
]
⋅
H
c
a
t
−
i
)
⋅
H
c
a
t
−
i
(2)
\vec{e}_{cat_i} = softmax(\vec{h}_{[CLS]}·\Eta_{cat-i})·\Eta_{cat-i} \tag2
e
cati=softmax(h
[CLS]⋅Hcat−i)⋅Hcat−i(2)
e
⃗
c
a
t
i
\vec{e}_{cat_i}
e
cati 为 category embedding vector,将其当成公式(1)中的
h
⃗
\vec{h}
h
,之后按公式(1)计算就可得到该 category 的情感极性。
Type 3
CNE-net-SEP-sent.-att,之前 ABSC 的论文中提到,context 对考虑 aspect 有帮助,同样 aspect 也对考虑 context 有帮助,所以除了 Type 2 中做的利用 content 来得到 category embedding 以外,Type 3 还利用了 category name 来得到 sentence embedding。所以 Type 3 其实是对 content 和 category 都利用 attention 机制。示意图如下:
同样,利用 attention 也是针对每个 category 的情感分类的。
对于第
i
i
i 个 category,首先根据这个 category name 得到 sentence vector
h
⃗
s
e
n
t
−
i
\vec{h}_{sent-i}
h
sent−i,即
h
⃗
[
S
E
P
−
i
]
\vec{h}_{[SEP-i]}
h
[SEP−i] 作为 query,
H
s
e
n
t
\Eta_{sent}
Hsent作为 key 和 value,公式如下:
h
⃗
s
e
n
t
−
i
=
s
o
f
t
m
a
x
(
h
⃗
[
S
E
P
−
i
]
⋅
H
s
e
n
t
)
⋅
H
s
e
n
t
(3)
\vec{h}_{sent-i} = softmax(\vec{h}_{[SEP-i]}·\Eta_{sent})·\Eta_{sent} \tag3
h
sent−i=softmax(h
[SEP−i]⋅Hsent)⋅Hsent(3)
之后将
h
⃗
s
e
n
t
−
i
\vec{h}_{sent-i}
h
sent−i 当作 Type 2 中的
h
⃗
[
C
L
S
]
\vec{h}_{[CLS]}
h
[CLS],计算得到 category embedding vector
e
⃗
c
a
t
i
\vec{e}_{cat_i}
e
cati,公式如下:
e
⃗
c
a
t
i
=
s
o
f
t
m
a
x
(
h
⃗
s
e
n
t
−
i
⋅
H
c
a
t
−
i
)
⋅
H
c
a
t
−
i
(4)
\vec{e}_{cat_i} = softmax(\vec{h}_{sent-i}·\Eta_{cat-i})·\Eta_{cat-i} \tag4
e
cati=softmax(h
sent−i⋅Hcat−i)⋅Hcat−i(4)
之后同 Type 2 的做法。
Experiments
非增量学习
首先实验结果如下:
-
非增量学习时,QA-B(单任务模型) 和 MTL(多任务模型) 的结果差距不大,证明设计得好的单任务模型其效果也是不弱的。
-
ACSA task 中 CNE-net-SEP-sent.-att 的 Precision 和 Recall 分别大于和小于 CNE-net-CLS-att.,我认为这是因为前者在 SemEval-14-Task4 这个比较简单的数据集上想多了(比如,明明这句话没提到某个 category,但是其模型“想”得有点儿多,反而判断失误了。这就像司马懿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一般,是自己多疑造成的结果。)
而在更复杂一点儿的 Sentihood 数据集上 CNE-net-SEP-sent.-att 的 Precision 和 Recall 都大于了 CNE-net-CLS-att.,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增量学习
实验结果如下:
其实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到 QA-B 和 CNE-net-SEP-sent.-att. 差别没有特别大,我认为这是因为作者提出的这种多任务方法其实本质上与单任务方法类似。
想法
- 其实我认为作者提出的这个方法的思想过程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下面的示意图:
首先在前些年提出的解决 ACSC 问题的 model 中是不能同时预测多个 category 的情感极性,所以其实这些模型可以看成对一个 category 共享 decoder 的模型。之后为了同时预测多个 category 提出了多个 decoder 的 model。
之后根据该文的 Motivation 作者提出了共享 decoder 的思想,但是我们可以从上图看到,其实作者的这种做法与将多个 category 多次送入只预测一个 category 的 model 的做法区别不大,其做法仅仅是改变了输入的内容(即加上了多个 category name,但事实上,即使不加这些 name,而是额外地依次给每个 category 的信息也是可以的)。
我认为作者这种做法是抛弃了多个 decoder 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可以试着增加不同任务(预测不同 category 情感极性)之间的交互。
- 作者设计的共享 decoder 部分还是比较简单,所以我认为可以对这部分进行一些改进,举个简单的例子:
可以在 decoder 部分模仿 IAN 的方法(如上图所示)或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标签:Emotion,category,Multi,task,SEP,vec,decoder,sent,CLS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tfloser/article/details/11706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