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归纳与数学归纳:皮亚诺公理5解读1——皮亚诺读后之七
作者:互联网
逻辑归纳与数学归纳:皮亚诺公理5解读1——皮亚诺读后之七
本打算这个公理5的解读作为皮亚诺读后的终结篇,借助校图书馆的几个数据库,搜索数学归纳法的来龙去脉,发现这个数归法的历史还真值得一谈。估计这历史的追溯可成一篇,如果这个追溯正好有解读皮亚诺公理5的作用,那皮亚诺的阅读自然告一段落,我就该回到这次读书的主旨,弄明白一点哥德尔,在皮亚诺之后,就继续去跟读哥德尔了。但若容量太大,自然还得再来一篇博文。文字浏览,意蕴思索,观后成文,还是边读边想边盘算吧。
标题一、演绎与归纳
标题1、古典演绎与不那么古的古典归纳
逻辑的发展史总有让人感到奇异难解、诡谲莫测的地方。英国人威廉.涅尔夫妇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逻辑学的发展》一书,是逻辑史的必读书籍。全书洋洋近70万字,你几乎看不到有一处在讨论归纳逻辑。给人的印象,归纳本来就不是逻辑的一部分,无须在逻辑史中加以讨论似的。比这本书稍早的另一本逻辑史经典,德国人肖尔兹写的《简明逻辑史》,同样看不到归纳逻辑的任何讨论,同样,仿佛归纳就不是逻辑的一部分似的。
但逻辑史对于归纳的蔑视,一点也不影响一般的逻辑教科书。仅以国内逻辑教材为例,无论你看哪一本,都会在讨论逻辑学的分类时提及,逻辑有演绎逻辑,和演绎对应的是归纳逻辑。
尽管一般逻辑学者常常是把逻辑看作两大类,一类演绎的,一类归纳的。但谈到这两类逻辑的源头时,演绎总是要盖过归纳好几个头。演绎逻辑,那是逻辑的祖宗,归纳不过是这个祖宗之下的不知晚多少辈的玄而又玄之孙而已。
所以,我们谈到的古典演绎逻辑,那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时代创建的,这个古典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古典。而谈到古典的归纳逻辑时,一般把英国人培根所著的那本《新工具》,看作是古典归纳的经典,可培根(1561-1626)所在的年代,那已经是16世纪了。培根和亚里士多德,相隔差不多有两千年之久矣。培根的那个古典,的确是不那么古的古典,距今也就500多年。(参见邓生庆,任晓明著《归纳逻辑百年历程》绪论章)
以上谈及的是逻辑,19世纪前的逻辑,那就仅仅是逻辑,那时的数学也仅仅是数学,两者之间好像存有交集的地方不多。这两门学科的相交,是19世纪之后的事情。但归纳这东西却有点古怪,在古典归纳出现之前,人们在数学中已经用到归纳。而且,这个归纳的含义,还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归纳含义,大体是相近的。归纳这东西还有另一点古怪,既然逻辑在19世纪之前实际上和数学没有交集,那么,作为逻辑的归纳,自然也和数学没有交集,那它们在数学中如何体现的呢?在回溯这种体现之前,有必要对两种归纳做一点解读。
标题2、逻辑归纳和数学归纳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培根,他们的归纳都是逻辑的。演绎的封闭性使得演绎逻辑似乎和数学有着天然般的联系。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的结论,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进程,后来借助数学,发展成演绎科学方法论,即所谓元数学与元逻辑理论(参见塔尔斯基《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第133页)。
作为逻辑另一个类别的归纳,似乎没有演绎那么的幸运。但回溯归纳的历史发展,特别是用皮亚诺公理5中的数学归纳法思想来看归纳,其实归纳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在悄然前行。归纳的思维进程正好与演绎相对,从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归纳,应该称作逻辑归纳。
这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使得归纳自然具有开放性。而归纳的这种开放性,毫无疑问与数学思考中的无限,有着天然的联系。由此,归纳与有关无限的数学思考,成就了皮亚诺的算术公理化。而归纳的含义因为加上了数学成分,就有了一些新含义蕴含其中。原先作为逻辑的归纳,自然就成了有关无限的数学和归纳的结合,它由未曾命名,一直到戴德金的完全归纳定理,最后到皮亚诺公理5的数学归纳法通称。这时候很明显,归纳的原初含义已经有所变化,所以,这样的归纳,称作数学归纳虽然并不太合适,但这样的称呼已经约定俗成,还是称作数学归纳为好。
一旦我们用皮亚诺公理5中体现的数学归纳法来思索它的源头,很容易就会发现,数学和归纳结合而成的数学归纳法,其实远比演绎更早地被数学学者所用,我们甚至在古希腊的《几何原本》中,也能体验到数学归纳法的一些远古幽灵。
标题二、探索数学归纳法的源头
标题1、数学归纳法的《几何原本》古典痕迹
有一本前苏联逻辑史学者的著作《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不仅创建了演绎逻辑,他还研究过归纳逻辑。但亚氏的这种归纳是穷尽了一切可能,如同我们今天所讲的完全归纳一样。但这样一种归纳实际上还是演绎,和皮亚诺公理5所提到的数学归纳法,并不是一回事情。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完全归纳,它所面对的推理材料是有限的材料,皮亚诺的数学归纳法所面对的,则是无穷尽的自然数对象。就此而言,如果我们要追溯归纳的更早来源的话,几何原本中的第九卷命题20,即著名的素数无穷命题,也许就是数学归纳法的一个源头。
欧几里得素数无穷命题是说,素数的个数与自然数的个数一样多.或者如原题所言:素数的个数比给定的素数个数多(参见李采菊译《几何原本》第299页)。这显然面对的是无穷对象,你想穷尽所有的元素没有可能。所以上述亚里士多德意义的完全归纳在这里似乎派不上用场。欧几里得在原本中使用的是反证法,但这种反证法,实际上也可以用当今数学归纳法的语言模式来做一些解释。
首先,至少有一个素数存在,因为2就是素数,这一点在欧几里得的证明中没有指明,但暗含在他的证明过程之中。
第二,欧几里得在其证明中表明,如果有n个素数,那么就必定有n+1个素数存在。这也是欧式证明中暗含着的命题,由此也就满足了现代数学归纳法的要求,证明了从n到n+1的递推关系,完成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相关证明步骤。
不过,在欧几里得的证明中,没有使用任何明显的归纳术语与当今的数学归纳法格式,大概只能看作是蕴涵了现代数学归纳法的痕迹(参见冯进《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程》),它的自身其实和数学归纳法并没有什么关联。
标题2、欧洲的虚构和伊斯兰数学家的数学归纳法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虚构,连欧洲都是一个空集合,现存的欧洲国家在那个时代,岂不更是虚构。这好像是十分自然的推导,没有欧洲,哪有欧洲的国家?中国有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在这里应该是十分合适的。所以,所谓的欧洲古代历史,不过是因为那块地域如今都放在欧洲的范围之内,于是史家出于叙述的方便,借用这个现存地名来描述而已。德国数学家汉克尔(1839-1873)所说的欧洲,大概就是一个借用。但斐波拉契以后的300年,欧洲似乎就出现了。你用欧洲这个名称来称呼它之前的所在,好像也能谅解。这大概是语言描述历史时的一个困惑,我们不必对语言使用者做太为苛刻的要求。
汉克尔说:
人们惊奇地发现,莱昂那多(指意大利数学家L·斐波那契1170-1250)给予欧洲的那一磅钱,在300年问竞丝毫没有生出什么利息。
(转引自冯进《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程》)
尽管汉克尔所说的欧洲,可能就是一个空集合,但汉克尔这段评论,在我看来,倒是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称作意大利人的斐波拉契之后的300多年,即使有了欧洲,欧洲人这样的说法,在欧洲这块地域,数学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也就是如汉克尔所言,斐波拉契的一块钱,300多年丝毫没有长出什么利息来。
然而,斐波拉契之后的300年,数学和逻辑虽然在那块地域基本上没有长出什么东西,但知识和学问也有基因在,因为语言差异的原因,实证的材料自然很是有限,但可以想象的是,知识和学问还是在潜生默长。不过,不再是那个曾经产生古希腊文化的地方,而是变异为另外的地域,另外的人群。知识和学问,它被另一个地域、另一种语言、另一类人群所承继,如同清代诗人的一首诗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大概是从诗的角度在暗示科学、文学、艺术,也许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曲折路径。逻辑与数学自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在创建有着普世价值的数学和逻辑。在斐波拉契的那个时代以后数百年,大西洋西岸地域的数学和逻辑,几乎就悄无声息。但依然有人在接盘,一般认为,是伊斯兰人的接盘,延续了数学和逻辑学研究的基因。
有资料表明,在中世纪,伊斯兰数学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数学归纳法的推理,这类推理在多种著作中多有发现。仅以13世纪的艾哈默德 ·阿布达瑞 ·伊本 ·穆恩依姆 (IbnMun’im,约12世纪末 ,马拉喀什,今位于摩洛哥)对于组合数的研究为例,就可窥见当时伊斯兰的数学中,已经有了点后来数学归纳法的影子(参见Katz《数学史通论》)。
伊本 ·穆恩依姆在讨论 n个元的集合中取 r件东西时,考虑了这样的计算问题:用十种不同颜色的丝绸,可以做成多少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捆件呢?他先指出一种颜色的捆件有十种可能,即 c:=10.两种颜色时,伊本.穆恩依姆使用了对偶的形式来表述。 当 k小于 10时 ,类似地可计算 c.对 c ,伊本 ·穆恩依姆利用前面计算过的对偶数 ,将每个 c(kI3、4、…、 10)与指标小于 k的前面计算过的对偶配对。上面等式中的每个数字,都可在下图 3数表 的“第二行”中,这里 的第二行指表 中数字表下面向上数起的第 三行 ,右边第一列中的每个数字是它左边全部数字 的和,事实上 ,表中的每一列数字往下移一个位置后 ,则其数字都是它左边全部数字之和.伊本 ·穆恩依姆不断提到这张表 ,以表明这样的计算是容易递推得到的。
递推图表
伊斯兰的穆恩依姆显然已经在图表中有了点递推意味,但数学似乎格外依赖意大利的学者,特别是数学归纳法领域。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学术几乎就是荒野,可还是有居住在意大利的斐波拉契这样的人。大约在皮亚诺时代约500年前,斐波拉契之后约400年,大约处在世界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归纳法在这块地域出土了。皮亚诺在20世纪为算术建立了公理化的系统,有趣的是,另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F.Maurollco。1494-1575)于1575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出版其著作《算术》。在这本书中,他实际上描述并且使用了今天的数学归纳法(参见 粱宗巨《数学家传略辞典》),从而被康托尔及许多著名数学家称为数学归纳法的奠基人。
标题三、意大利:数学归纳法的福地,数学家毛罗利科的《算术》
历史的怪异诡谲还在于它有时表现出的循环性,德国数学家汉克尔讥刺的中世纪欧洲学界,虽然几无成就。但经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科学出现了曙光。毛罗利科的《算术》,大约就是欧洲曙光初露中的一颗明星。
他在该书中首先仿照《几何原本》,用图表定义了算术中各种不同的数,下表是其中的一部分。
各类数的列表定义:
这些用列表定义的数显然都是无穷数,用省略号表示无穷。有了这些数之后,在同一个横行中的数,毛罗利科定义为同行数,而任一数字都可称为下一行中任一数字的前行数,任一数字都可称其前一行中任一数的后行数.例如,他称第2列的偶数6是第4列中的15的前行数。
这个前行数和后行数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皮亚诺未予定义的后继,联想到罗素的算术描述中,后继的在前之数罗素称之为前驱的概念。这些对于数字的描述,何其相似乃尔。难怪后来的数学史家认定,曾被人们看做数学归纳法之父的法国学者帕斯卡尔(1623-1662),一定读过毛罗利科的著作《算术》。
除了这个图表显示的数定义,数的前行数后行数观念,《算术》一书,实际上给出了算术中的一些命题的数学归纳法证明。这里就不再赘述,把毛罗利科随后的影响,以及数学归纳法的进一步发展的故事,留给下一篇博文。
标签:之七,逻辑,归纳,皮亚诺,演绎,数学,归纳法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670255/article/details/11417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