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荒谬的苦难哲学》一文逻辑谬误
作者:互联网
[《荒谬的苦难哲学》原文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a3cb6a66f5335a8102d220e1.html)
### 写在前面
一个现象有很多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必要辩论出一个是非来。不可否认的是,《荒谬的苦难哲学》(下称该文)语言华丽、论述有力、例证丰富,思维有深度有广度,值得研究、学习。不过我对该文的一些逻辑关系存有疑义,写在下面与大家探讨。
### 正文
从整体上看,该文似是要否定苦难对成功的作用。但支撑其观点的,只是认为苦难转化为成功有十分严苛的条件,认为部分人为苦难的缔造者无视解决苦难而以歌颂受难者揭过。在论述过程中,该文有另加限制条件,将概念狭义化、案例特殊化的嫌疑。由此看来,该文的观点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先从文章中提出的论据、观点看。
在第二、三段里,作者认为一些名篇佳句,在风流雅士不受困厄之际也能创造出来。而历史不能重复,这些雅士垄断了实践,从而让人认为这些特殊的历史情境是普遍的,推出苦难对成功有巨大作用的结论。不过作者似乎忽略了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苦难提供的,不仅仅是阅历,还有眼界、思想。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都是反思与批评;文学也从来都是人性、社会的体现。如果没有困厄,没有死生疾苦,那么这些反思批评从何而起?所谓满腹牢骚的文章又从何而来?
我没有作者那么广的知识面,也无法一一探讨该问给出的例证。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屈原没有被掌权者排挤,怎会发配而赋《离骚》?如果平步青云的白居易不受贬谪,又怎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如果不是杨贵妃横尸马嵬坡下,又怎会有“雨霖铃”和《长恨歌》?如果不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又何来韩愈《师说》的劝诫?所以说,因我们不能重复历史而简单地认为这些历史情境都是特殊的,进而否定苦难在文学创作、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是荒谬的。同样,因苦难在某些作品中被泛滥地用作抒情而否定苦难在人格培养、人性塑造上的作用,同样也是荒谬的。
文章第三、四段说明苦难转化为成功有严苛的条件,而苦难多数时候带给人的是灾难。诚然,能够搭上名作这条船的苦难并不多,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没有造就名作的苦难对人的磨砺作用。苦难对人的磨砺与塑造绝不仅仅是看受难者成功与否。很多困难的确不是受难者主动承受的,但这些苦难同样更好地体现了世态炎凉、世事无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人生。如果苦难可以选择,世上一定会出现更多骄横无度的人,从而造就更多的苦难。这个道理类似于著名学者罗翔的观点:“如果把自己的身体看成完全属于自己所有,必然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压迫和欺凌。”
而接下来将苦难极端化的论证则更显荒谬。作者同样在后文中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也应该明白,没有人、没有权利能够一手遮天。如果当局者的道德衰微到了如此程度,那早就应该被民众推翻而不复存在。同时,陶渊明、孟姜女是典型,但我们又如何知道在更黑暗的时代,不会有更多“孟姜女”唱出更高的高音,不会有更多的“陶渊明”写出更风华绝代的文章?况且,苦难促成艺术故事绝不等于苦难越重,艺术水平越高。不对立的两者用于归谬论证,显得有些用偏了力道。
文章后半部分讲,由于苦难哲学的麻痹,人们不重视解决苦难,而是甘愿做鸵鸟,把头埋在对受难者的歌颂之中。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但将这么大一顶帽子扣在苦难的头上是否有些不妥?在我看来,应该反思的是缔造苦难的人,是有责解决苦难的人,而非怀疑苦难哲学本身。苦难本身不该加以声讨,苦难对人的磨砺与塑造作用也不该否定。该被否定、被声讨的应该是那些不怀好意将苦难哲学用以推卸责任的人。
历史不应该割裂了来看,“史家不幸诗家兴”也一定有其道理。历代的皇帝多数有足够的权利选择苦难,但为何被公认为明君的只有少数几个?同样身为皇帝,为何只有亡国的李煜、处乱世的曹操等少数几人能让他们的作品流传甚广?
苦难哲学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不仅仅是在中国。如那《唐吉坷德》诞生于牢狱之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于一个失明者,《老人与海》也同样用苦难衬托人心的真善美。
我们不能否认文学作品中滥将苦难用作抒情有所不妥,也必须承认赞扬受难者却不着手解决苦难的做法是可笑的、荒谬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苦难的积极作用,将苦难塑造的动人故事一律归谬。
### yyk_dalao的评论
苦难一事对人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对文人,提供素材,能不能写出好文章又是水平的问题;对常人,提供了没有选择的境地,一个只能靠努力填的天坑,换而言之,给了一个目标,还是极难实现的那种。这正是“有意义”人生的标准开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目标可以是极端限制下被放大的小事,故而只有目标达到才有震撼力,可很多人挺不到那时。苦难只能是归因的结果,不能是歌颂的理由。苦难可以给成就一个合理的驱动力、解释,可以体现两个品格“隐忍”与“坚持”,但不能衡量成就的重量。纵观全文,有文人的苦难,有大成就家的苦难,也有平常劳动者的苦难。借辩驳前者的文字去辩驳后者是不妥的,回证也是不行的。总的来说,是对象没有区分好,思维太跳跃。不过最后对于形而上的努力湮没于形而下的漏洞中的思想我还是蛮喜欢的。
### 写在后面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述yyk_dalao观点部分十分粗糙,不尽其意。如果有不同观点,或者修改意见,可以联系我,一同讨论。
本文首发于[山有木兮QwQ的博客](https://www.cnblogs.com/chy2003/),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标签:谬误,该文,苦难,浅探,哲学,受难者,荒谬,###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chy2003/p/QianTan_HuangMiuDeKuNanZheXue_YiWenLuoJiMiu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