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学古文,从《大学》开始
作者:互联网
《大学》春秋·曾参(shēn)(传)
《大学》是一篇有关儒家教育理论的论述文,集中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相传为曾子(曾参)所作。原只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后经北宋·程颢(hào)、程颐竭力尊崇,再经南宋·朱熹《大学章句》力推,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大学
春秋·曾参(传)
1大学之道,在明(使…明白)明德,在亲(xīn,革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目标)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管理)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认知能力)。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即「未有之」)也。
2《康诰》(《尚书·周书》篇名)曰:「克(能)明德。」《太甲》(亦称《大甲》,《尚书·商书》篇名。)曰:「顾(思考)諟(shì,此。)天之明命。」《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篇名。)曰:「克明峻(《尧典》为「俊」,崇高。)德。」皆自明也。
3汤(成汤,商朝国君。)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追求完美)。
4《诗》云:「邦畿(jī,都城及周边地区。)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mín,即「绵蛮」,鸟声。)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wū,叹词。),止知其所止,可以(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qì xī,光彩照人。)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水名,淇水,流入卫河。)奥(yù,通「隩」,河岸弯曲处。),菉竹(lù,中药,荩(jìn)草也。不是绿竹!)猗猗(yī yī,茂盛状。)。有斐(fěi,风度翩翩。)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ān,胸襟开阔的样子。)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诗经》原文作谖,遗忘。)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憟(xún lì,谨慎戒备。)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mò,去世。)不忘也。
5子(孔子)曰:「听讼(sòng,即审案子。),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隐瞒实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6〖此谓知本。〗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接近,接触。)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穷究,彻底研究。)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7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讨厌。)恶臭(è xiù,同「嗅」,味道。),如好(hào,喜欢。)好色(hǎo,美女。),此之谓自谦(qiè,通「慊」,满足,快意。)。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躲躲闪闪),掩其不善,而著(显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舒坦。)。故君子必诚其意。
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9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ì,同「避」。)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0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同「悌」,服从兄长。)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同「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恕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而能喻(明示)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yāo yāo,鲜嫩。),其叶蓁蓁(zhēn zhēn,茂盛。)。之子于归(女子出嫁),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四方邻国。亦泛指天下)。」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1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动词,敬…老。)老而民兴孝,上长(zhǎng,动词,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同「背」,背信。)。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xié,絜,量度。絜矩之道,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也。所恶(è)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lè)只(zhǐ,语气词。)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hào)好(hào)之,民之所恶(wù)恶(wù)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高大)彼南山,惟石岩岩(险峻)。赫赫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同「避」,指非正道。)则为天下僇(lù,通「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众,庶民也。),克配(与天神通灵)上帝。仪(同「宜」)监(同「鉴」,鉴戒。)于殷,峻命(天之命)不易(变)。」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乃)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èi,逆。)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yǎn),字子犯。)曰:「亡人(指重耳,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尚书·周书》篇名)曰:「若有一个臣,断断(真诚的样子)兮无他技,其心休休(宽宏大量)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指德才兼备),其心好之,不啻(chì,不但。)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mào jí,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使)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即「屏」,驱逐。)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古时指全国中心)。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到)夫(fú,助词。)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快),用之者舒(慢),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国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即仲孙蔑,鲁国大夫。)曰:「畜马乘(shèng,四匹马拉的车,指皇族。)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代指贵族。)不畜牛羊,百乘(shèng)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nìng,不如。)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zhǎ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国君也。)而务(致力于)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zāi,同「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没有办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标签:君子,zh,齐其家,而后,古文,ng,大学,经典,此谓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ufu/p/1435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