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风断舍离到开启新的人生
作者:互联网
- 二十岁出头,无法抑制的囤积欲。
占有越多,拥有越多 ???
二十出头,大学毕业,从集体六人宿舍解放出来,有了收入,也就有了购买自由。租房、布置、买买买,自己赚钱意味着可以自己决定买什么,美美的包包,衣服,鞋子,精致的摆件等通通带回家。
喜欢填满房间的感觉,以为占有越多,拥有越多。
疯狂Shopping可以解压 ???
后来换了一份高薪但很忙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经常凌晨忙到深夜。只有偶尔休假的时候才能放松下紧绷的神经,一头扎进商场shopping,相同款式的几双鞋子,不同风格的包包,大包小包买买买。仿佛压力跟着购买欲望一起释放了。
The more the better ???
同样风格的衬衣五件以上,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的包包,清一色黑色高跟鞋几十双,围巾、手套都各几套,每套衣服不同的配饰,各种类型的香水,免税店囤积的护肤品,
就连卫生纸都要几十卷。。。看着被物品填满的房间,才觉得踏实安心。
- 二十五岁,拒绝囤积。
占有越多,拥有越多 ×
囤积的后果就是小小的房间被物品填满了,面对着如此多的物品,每天被物品的气场围绕,仿佛一个强大的气压环绕在四周。
每次出门前找不到衣服的着急,需要用工具时却怎么都找不到时候的焦躁。。。
其实从书本来看,占有大量的书本,并不能代表我拥有这些知识。反而空间被过度占用,使得我们对美好的感知下降,被焦虑和负担围绕,拥有的美好越来越少。
疯狂Shopping可以解压 ×
疯狂购物的结果就是,需要很大力气把这些东西带回家,这才只是开始。还需要一个一个拆价签,一个一个整理好,然后给它们找到落脚之地。不管添加多少收纳工具,家里仍然拥挤。这不是解压,而是增压。
The more the better ×
想象一下每次打扫卫生需要挪动多少物件,有多少各抽屉或者盒子里的东西你自己都不记得了,你还在感慨东西一定要越多越好吗,渐渐的居住的房间布满了灰尘,心里仿佛也蒙了尘。
- 三十岁,断舍离人生重启。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她说“断”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为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初期:把无法再用的东西清出我的房间。
环绕了一圈家里的东西,我决定先从简单的开始,把无法使用的工具、不太好用的挂烫机、洗不掉咖啡渍的衬衣、之前工作记录的工作笔记。。。等等好几大包东西清出来扔出来了家门。
中期:以我为轴心,跟物品对话,感谢之前的陪伴,然后舍弃。
剩余的东西都是可以使用的,或者觉得丢弃了可惜的物品。我按照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步骤,衣服、鞋子、包包、书籍、小物品纪念品的顺序依次开始。
每个类别的所有东西都放在一起,每一样都拿在手里感受一下,以我为轴心,是否是我心动的,依次判断。如果不再心动,证明这样物品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感谢之前的陪伴,然后舍弃掉。
经过一次大的断舍离,效果显著。衣服鞋子包包缩减为原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几百本的书籍只留了4本,纪念品只保留了一本相册,护肤品只保留了一套,日用品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进阶:被心动的物品围绕,人生重启。
断掉了无用的购买欲望,只购买自己需要喜欢的物品,拒接赠品进家门。
用护眼的电子阅读器代替纸质书,手写笔代替草稿纸,更环保。
断掉了无用的社交,不再每天被各种无用的信息打扰。
舍弃了无法拒绝别人的羞涩,懂得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
。。。
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开始关注我自己。学着理解自己的想法,爱自己。
不再告诉自己一定要高跟鞋、正装,简单休闲服也可以出门。
不再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过分苛求自己。
整个人更加平和,更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试着感受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只用眼睛,用心。
真实的自己慢慢浮现出来,喜欢早起读书,喜欢编程。
现在的我,每天清晨五点自然醒,睁眼看到的都是心动的物品。起来慢悠悠的做个简单的早餐,吃完早餐看书,身体渐渐苏醒。
八点左右到教室,复习一下昨天的知识,上午集中精力听课。下午跟同学讨论疑惑点或者不懂的知识,喜欢这种跟大家分享知识讨论的过程。
下周就要准备实习了,我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继续前行。
年初疫情来袭,2020无法重启。而我们要做的是直面人生,勇敢向前。
我的人生
按下了重启键,走好每一步,迎接美好。
标签:离到,舍弃,断舍,东西,跟风,心动,包包,物品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954259/article/details/1127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