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leetcode 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题解分析,六一快乐。
作者:互联网
壹 ❀ 引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leetcode的每日一题也特别可爱,那么今天我们来解决一道与糖果有关的问题,题目来源1431. 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题目描述如下:
给你一个数组 candies 和一个整数 extraCandies ,其中 candies[i] 代表第 i 个孩子拥有的糖果数目。
对每一个孩子,检查是否存在一种方案,将额外的 extraCandies 个糖果分配给孩子们之后,此孩子有 最多 的糖果。注意,允许有多个孩子同时拥有 最多 的糖果数目。
示例 1:
输入:candies = [2,3,5,1,3], extraCandies = 3 输出:[true,true,true,false,true]
解释:
孩子 1 有 2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所有额外的糖果(3个),那么他总共有 5 个糖果,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2 有 3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至少 2 个额外糖果,那么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3 有 5 个糖果,他已经是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4 有 1 个糖果,即使他得到所有额外的糖果,他也只有 4 个糖果,无法成为拥有糖果最多的孩子。
孩子 5 有 3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至少 2 个额外糖果,那么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示例 2:输入:candies = [4,2,1,1,2], extraCandies = 1 输出:[true,false,false,false,false]
解释:只有 1 个额外糖果,所以不管额外糖果给谁,只有孩子 1 可以成为拥有糖果最多的孩子。
示例 3:输入:candies = [12,1,12], extraCandies = 10 输出:[true,false,true]
提示:
- 2 <= candies.length <= 100
- 1 <= candies[i] <= 100
- 1 <= extraCandies <= 50
我们简单分析题目,来说说解题思路。
贰 ❀ 解题思路
数组candies中的每个元素可以理解为一个个手持糖果的小孩子,而元素大小表示当前孩子拥有的糖果数,此时有一些额外糖果,要求很简单,额外糖果数如果给了某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糖果总数是否能成为所有孩子中最多。
题目也说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最多糖果的孩子,假设现在糖果最多的孩子有5颗糖果,也就是说满足如下条件:
孩子手中糖果 + 额外糖果 >= 5
如果为真,此孩子就是最多,反之不是最多。
我们直接上代码:
/**
* @param {number[]} candies
* @param {number} extraCandies
* @return {boolean[]}
*/
var kidsWithCandies = function(candies, extraCandies) {
// 找出最大糖果数量
let max = Math.max(...candies),
result = [];
for (let i = 0; i < candies.length; i++) {
// 根据条件,加入对应布尔值
result.push(candies[i] + extraCandies >= max);
};
return result;
};
当然,经过测试,发现map遍历会更快,代码如下:
/**
* @param {number[]} candies
* @param {number} extraCandies
* @return {boolean[]}
*/
var kidsWithCandies = function(candies, extraCandies) {
let max = Math.max(...candies);
return candies.map(item => item + extraCandies >= max);
};
其实单从代码上来看,我们减少了手动创建result空数组与返回操作,我们来简单复习map方法。
首先,map并不会修改原数组,而是以原数组为基础进行一番处理后,返回包含处理项的新数组,比如:
let arr = [1, 2, 3];
let arr1 = arr.map(item => item * 2);
console.log(arr, arr1); // [1,2,3] [2,4,6]
所以相比forEach,如果你希望加工原数组,forEach是更好的选择,而map在特定情况也会更有优势。
另外,分享leetcode傻吊网友在六一的快乐评论:
那么关于本题就说到这里了。
标签:额外,candies,题解,JS,true,extraCandies,孩子,糖果,leetcode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echolun/p/1302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