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我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part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part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者:互联网

学习笔记,仅供参考,有错必纠

学习书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导论


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


(1)认识自己

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关于这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我们将会在之后的自我知觉部分详细阐述。

论抛开学术的探讨,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的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对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比如一个母亲能够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优点与缺点,但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则不一定很清楚。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会免去很多无知的冲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人们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而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难免。


(2)认识他人

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他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主流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把这一规律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从特质认识他人的思路。

在当今心理学研究领域,关于人格特质的理论主要有2个,一是外国学者提出的大五人格(Big- five)理论,它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这5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另一个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大七 (Big- seven)人格理论,它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体适应环境的行为被保留下来,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由于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某一行为的含义和出现频率,以及人们对其描述或评价都存在差异,导致行为的归类不同,而人格结构正是在对行为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人格结构也必然存在差异。这7个因素分别为:

●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

●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

●才干:指个体决断、坚韧、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和五因素理论既有共同的东西,也有中国人独特的内涵。


(3)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常常决定着我们个人的行为选择。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现在人们尽管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财富,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感却比那个时代的人评价低很多。为什么会如此?社会心理学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4)认识生活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

Kennon M.Sheldon等人发现,对于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比较有优势:

●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

●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

●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

●四是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J. L. 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做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 Freedman的观点不同, D. 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我国也有学者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定义,吴江霖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S.Milgram关于服从的研究就是常识与实际不符的典型代表。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引发行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无意的,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Simon发现人们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理性原则。情绪在很多时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人类的行为展现出非理性的一面。现在的心理学家开始用社会信念来解释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一旦对某些事件形成了某种信念,要想改变就很困难,这也是人们固执己见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离不开价值观,不论是在选题、干预社会行为以及推广应用方面,社会心理学家所具有的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个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人际过程: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群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它的时间跨度大约从 19世纪末到 20世纪 6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大约十年之后,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从内在动力的思路对人类的人格与心理发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

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同时弗洛伊德对xing因素的过分强调使得他的追随者也不能容忍

其中阿德勒同样反对把人格发展归于xing因素的观点,认为在成长过程中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阿德勒用补偿作用、权力意志、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等外部社会因素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他的这一思路到目前为止依然被继承,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与阿德勒一样,荣格也强调广泛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发展,在他看来,无意识还可以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其中个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压抑的欲望,集体无意识则是指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特性,它从核心的层次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可以看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强调社会文化积淀对个体的作用,荣格的心理学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正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华生宣称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框架之内,心理内容并不是其方法论中的必需成分,预测并控制行为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

华生的观点被斯金纳推向了极端,斯金纳借乌托邦创始人弗雷泽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一生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人类行为加以控制。斯金纳认为人类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用积极强化来控制人类的行为,这种强化比由社会环境任意控制更为有效。

行为主义所强调的因素并不是广泛的社会因素,再加上缺乏灵魂和思想,所以行为主义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革命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与精神分析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了一个阶梯,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论述则反映了他对完美人格的渴望。在他的眼中,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自己所渴望成为的人物。

马斯洛认为,在所有的人中只有 1%的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其他需要层次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也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并不重视人的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35到 1945年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有两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产生于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许多年轻的心理学家失业,这种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失业等社会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入了对人际过程的分析。

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许多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这种危机促使心理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思路去分析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产生疑问,他们想知道从实验室得到的结果是否可以用来理解现实中的人类行为。

今天,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的影响开始受到全世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各种各样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对我们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分析自己、取长补短,将是今后社会心理学在全球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

标签:社会,第一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人格,part1,行为
来源: https://blog.csdn.net/m0_37422217/article/details/10595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