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学点逻辑,提升素质

学点逻辑,提升素质

作者:互联网

  由衷希望通过此篇文章,各位读者可以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并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
  经群友推荐,我确定了自己阅读的这本书——《简单的逻辑学》。
  当一个人表达有问题,连自己要讲什么都不清楚,即便讲清楚也讲不明白,很容易造成环境的尴尬。这其实就是缺乏逻辑的基本知识,缺乏运用逻辑的基本能力,缺乏逻辑的思维方式的表现。
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逻辑紊乱症已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的各个组织一直在感慨软性管理的实力不如西方,实则是逻辑问题的基本体现。管理讲究按照规律来及进行组织、排序、命令、测量、监督、评估和改进,一切按逻辑次序进行,而不是靠头脑发热、感性冲动和热血沸腾,也不是靠立志、理想和信念就可以实现的。管理的基石是逻辑。
  逻辑是人类文明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逻辑知识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发展到工业文明。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一书中就因将逻辑性基础知识应用至中医药方面而销售至十多万册。再比如《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将社会现象通过基础逻辑串联起来,就解释了人们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
  由上可见,逻辑对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性。虽然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逻辑学很少被人提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门有益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例如:语言学、科学、历史、数学等。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的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如何让这种高效思考的能力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离不开我们的学习和训练。

文章目录

一、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真相有两个基本形态,逻辑真相和本体真相。逻辑真相是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仅仅关乎命题的真理性。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
  本体真相是逻辑真相的基础。某个事物如若被确认为本体真相,则必然存在,即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确立本体真相实则要求我们确认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的确认可选择实地考察,而事件的确认大多只能求助于一些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事物。在求证过程中,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许多错误的来源都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缘故,特别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高度敏感。
  除此之外,学习逻辑学还需要我们留意观念的本源。欣赏自己的观念是人之天性,因为我们大脑产生的想法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与事物接触的越多,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来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当我们“确认真相”时,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若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观念联系事实后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随之而来。
  有效沟通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不要理所当然地以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2. 说完整的句子
  3.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4.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5. 依据对象使用合理的语言,最忌讳两种事,一是对人太傲慢,二是故作高深
  6.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类似于"爱“、”民主“、”公平“、”善良“等这类词语,本身并不明确,使用前必须对其做出合理的理解。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某件事情是不公平的之前,你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公平的。

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任何学科都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逻辑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关于逻辑学本身的,而且和所有的学科都有关系,它适用于人类理性的因果推理,尽管人们有时并不运用逻辑来思考。也就是说,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有4个,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同一律的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逻辑论述中定义术语突现了这一规律。排中律的基本思想是:不存在中间状态,任何事物在一定状态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在作怪。对于要做的事,我们总想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矛盾律即: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即是这样又不是这样。真相不明时往往会让人心情烦躁,我们要设法尽力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即便陷入,仍要保持信心。不确定的情况之所以可能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确定性的经验,克服目前经历的模糊状态,从而到达真相的那一天总是存在的。

三、逻辑学的语言

  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曾说:”一个逻辑学家不需要亲眼见到或听到过大西洋或尼亚加拉大瀑布,他从一滴水中就能推测出它们存在的可能性。“确实如此,好的推理产生好的论证,论证和推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能在现实中世界中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论证是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论证的成败取决于逻辑推理的好坏。简单的论证是由两个命题组成的,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或者称为一个支持性命题和一个被证明的命题;复杂论证通常包含大量的前提,而且各前提之间往往有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一个缺乏证据的命题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但任何一个论证如果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有正确的内容,二是必须有合理的结构。
  正确的内容取决于作为前提命题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作为前提的命题常分为两种,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枯燥,但千真万确。价值命题往往都不稳定,因为机制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与它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价值命题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就越可靠。
  合理的论证结构中,结论必须反应前提的量,即中项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全称)的,这样才能联结大项与小项,演绎出必然而不是可能的结论。肯定命题的谓项是不周延(特称)的,两个否定命题的影响相当于一个不周延的中项。除此之外,结论还必须反应前提的量,也就是说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于主项还是谓项,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论证形式: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的前提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只能得出可能性的结论;演绎论证是从一个我们知道的命题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除了从全称到特称的论证,以下的论证方法也都归属于演绎论证,如对比论证,联言论证,选言论证,条件论证等。其中对比论证时,当我们比较两个事物时,特别是庞大的事物,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相似特征的多少,而是这些相似特征的重要性。如果这个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那么它就是重要的,若主要特性被遗漏,得出的结论将时不可靠的。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B,中间的符号代表”和“的意思,它具有重要意义,表示A和B都是真的,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在假设其中一个为假的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另一个为真。选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vB,中间符号的含义是“或者”,组成这两个命题的部分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为真。条件论证,又称假言论证,它反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四、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正确推理无疑是第一位的,然而学习推理中出现的错误对我们来说有双重意义。它将使我们对正确的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敏锐我们的神经;通过纵览一些容易滋生非逻辑思维的态度和观点,形成自觉避免它们的习惯,使我们的思维合乎逻辑。
  首先,从认知上,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察,它更接近于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被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性的动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识。
  逻辑并不仅仅是正确的推理过程,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起点是扭曲的,那么即使推理做到了和思维一致,同样是不合逻辑的。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当论证在情感的引导下变成宣泄愤怒的工具、自我辩解的借口,甚至是自我膨胀的工具,偶发事件将会代替真相。理想的辩论,输赢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从正反双方的努力中,发现所辩论的事物中蕴含的真相才是最终目的。当然,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群,他们愿意和你争吵,但却不愿意或没能力和你进行辩论,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和这种人进行争论。
  其次,从思想态度上,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做出悲观的设计,而盲目乐观者恰恰相反。这两种情形都不符合逻辑,他们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做认真分析之前,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玩世不恭者常常为自己辩白,认为辩论问题荒谬,对手愚蠢,辩论本身不能带来好转,其结果往往阻碍我们探索真相,将悲观的预测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盲目乐观者主义除了能给我们一个扭曲的美丽现状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失望。他们眼中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自己想当然的世界。
  人类是天生的情感动物,把我们的情感完全剥离出来,即使是短暂的,并进行纯粹理性的论证是不现实的。最纯粹的思想也难逃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一个思想都是人类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在论证过程中,永远不要直接调用别人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一个结论并不是因为我们觉得美好就可以接受,我们接受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必须接受的。
  最后,从执行程度上,在真相发现之前,我们是不知道它存在的确定地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寻真相存在的各种可能。而思想狭隘的人,会在某些选择偏离预先设想下选择拒绝,认为不值得探寻。但过于开放地接受一切的态度在思想逻辑上可能会错得更离谱,某种程度上都会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探寻真相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
  在推理的过程中,怀疑是存在的,是做出正确推理的防护网。但若把怀疑作为一种永久的态度,不相信真相,或即使相信真相的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这是极度危险的。
  和怀疑论一样,不可知论在有效推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时,无法判断,此时下出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而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将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样视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调查后,仍旧会说“我不知道”,这种无知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这种无知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五、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从理论上来讲,推理走上歧途的方式数不胜数,但推理中常见的错误可以归纳为几个典型的类别。错误的推理形式总称为“谬误”。最基本的谬误形式有两种,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包括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中项不周延、偷换概念、窃取论题、虚假假设等。
  非形式谬误的错误推理常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如对人不对事,以与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抨击对手取胜;压制理性,真相不能以强压的方式传播;滥用专家意见,确少论证本身;质的量化,将不需要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是对它们的亵渎;以出身论英雄;止于分析,无法组合;简化主义,对简单推理的盲从,忽视一个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分类错误,态度散漫;以笑饰非;以泪饰过;以先后论因果;稻草人谬误,为了削弱对方论证观点而扭曲其论证过程;误用传统,“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称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真实情况,如若不加以分析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等等。

六、总结

  逻辑能力的高低与误解产生的概率成反比。从某始终程度上说,缺乏素质是缺乏对社会常识的尊重,缺乏人类文明公认的核心逻辑基础,所有与素质有关的恶劣、低俗和浅薄,其本质上都与逻辑有关。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建设离开逻辑的教育和培养,全民注意素质,从认真阅读小编的这篇逻辑学感悟开始吧。
若读者对小编此类阅读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小编个人公众号:xiexieyd

标签:逻辑,逻辑学,真相,素质,论证,命题,提升,推理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482259/article/details/9913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