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作者:互联网

尊重原创版权: https://www.gewuweb.com/hot/18048.html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前言

关于前面系列的文章已经说到分布式服务之间的通信,则分布式事务接下来就是我们要一起学习的主题,走起。

数据库事务在现有大大小小的系统中几乎是避免不开的,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业务关联在一块;对于单机事务的应用场景和操作,相信小伙伴已经够熟练了;随着分布式、微服务的开发模式普及,分布式事务落地也成为了程序员的必备之技,接下来的几篇一起来学习和实操。

正文

1. 事务回顾

1. 1 事务简介

通俗一点理解就是 ** 将一组对数据的操作(增、删、改、查)看做成一个逻辑单元,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确保数据一致性 ** 。

1.2 事务特性(ACID)

1.3 事务隔离级别

2. 分布式事务场景

一个项目对应一个数据库,这种单机业务是平时处理得比较多的;这里主要归纳一下会出现分布式事务的场景。

2.1 一个项目多个数据库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这种情况一般是并发量不大,但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就比如一些采集设备数据做实时分析的系统,如传感器数据、电机状态等,经过一段时间,数据量会很多,导致单个数据库效率变低,所以通常会采用分业务存储。

如上图,如果出现需要操作DB1中数据的同时又需要操作DB2数据,确保两次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这就需要事务,而这种和单一系统(一个项目,一个数据库)的事务处理方式不一样,得分布式事务进行处理。

2.2 多个项目一个数据库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有些系统需要将业务分开开发和部署,便于代码管理和后期维护,在数据库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共用一个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事务操作,同样需要分布式事务进行处理。

2.3 多个项目多个数据库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微服务模式,分业务划分项目,每个业务对应一个数据库,这种场景下项目之间的事务肯定是分布式的啦

3. CAP了解

3.1 简介

对于分布式应用场景,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如网络不通、设备宕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服务不可用,这种情况对于分布式而言需要有一定的取舍,不能因为个别服务的不可用,导致整个系统崩掉。通常CAP理论会成为分布式指标的取舍,根据系统业务需求,满足其中两个指标即可。如下图:

透彻!这才是正确的分布式事务的打开方式

** CAP是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个词的缩写 **
,具体含义如下:

3.2 CAP组合

其实通过上面的概述, ** C(一致性)和A(可用性)是互相排斥的 **
,为了保证一致性,会锁定资源导致短时间不可用,而可用性的要求就是必须对操作有对应的响应结果,就算得到的数据不是最新的也行,目的是保证可用。 **
而P(分区容错性)是分布式系统中必备指标,所以在分布式系统中经常的组合就是CP和AP ** 。

3.3 简单理解一下BASE理论

** BASE是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Soft State(软状态)和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三个短语的缩写,是对AP的一种扩展,即当出现故障时允许部分服务不可用,但要保证核心服务正常。对于数据,允许一定时间内不一致,通过中间状态(软状态)过渡,最后保证最终一致即可
** 。

举例说明:

** 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 **
:比如一个系统注册用户成功时需要发送信息通知,允许发送信息不成功,但注册这个核心功能要保证可用。

** Soft State(软状态) ** :平时见得最多的软状态有:“支付中”、“数据处理中”等,这些状态是为了满足可用性和最终一致增加的过渡状态。

** 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 **
:比如在购买商品时,支付的过程中会显示“支付中”,最终会显示“支付成功”,这个时候其实就保证最终你的账户和收款账户这个事务最终一致了,这种事务可以理解为“
** 柔性事务 ** ”。

4. 分布式事务常用的解决方案

这里先不细说,后续逐个击破,最终还是要用代码落地。

总结

这篇只是一个开端,主要是大概回顾一下分布式事务中常遇到的知识点,后续主要是针对各个解决方案的落地,一起撸码。

更多内容参考: https://www.gewuweb.com/sitemap.html

标签:转账,事务,数据库,透彻,一致性,数据,打开方式,分布式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hanlin/p/1625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