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教学反思

作者:互联网

《短歌行》教学反思

                            兰西一中 肖铁柱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艺术科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文字中所蕴含的大量隐形信息做出自我分析和结论,如文学手法、文体特点、文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形成准确生动的认识。学生对于人文性往往能够产生兴趣点,比如文章的情节,诗歌的情感,文言文的构思等都能乐于理解。但是对于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他们往往存在疑问。我曾问过多个我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课堂是一个怎样的认识,他们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文课不如数学科目等理科科目具有挑战性。换句话说,他们能够从理科科目的大量解题中找到自我突破的乐趣,但是在语文科目上,往往课堂听懂了,考试却不会做。
      的确,无法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不能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积累和解题思路,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一个真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如何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何真正去理解语文课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能乐于学习语文,能够主动学习语文,能够形成解题思路,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语文只是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以我刚上过的高中语文第二册诗歌单元《赤壁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反思。
      这篇课文在周六6班的第一节先上。首先我介绍了曹操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然后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正音释字。设计了几个问题。1.曹操忧什么?2.曹操忧之中又盼什么,如何盼?在文中怎么表现?3.诗歌情感是怎样的?4.通过此诗,反映曹操诗歌的什么特点?学生对于第1个问题理解得比较浅显,多答到因为岁月易老,人生易逝所以忧,没有认识到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于江山的渴望、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对于渴望的忧,这是一个问题。在我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曹操对人才的忧,但是如何在忧中盼,他们多半不能认识答,没有认识到用典的具体作用,所以第2个问题的用典的设计基本失败。最后,他们不能形成对于一首诗歌的一个整体把握,只看到“忧”,对于曹操心中的抱负能够从“忧”中体现认识不够,而这点恰恰是理解这首诗歌的重点,也就是这首诗是曹操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沉沉郁的笔调通过比兴、用典等手法表现了出来。 学生只看到“忧”的一面,不能理解曹操在忧中的积极一面,不能认识到艺术手法的实际作用。最后我只得把诗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表达出曹操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些结论给学生摆出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虽然有主动思考,但是得出的结论不乐观。
       首先谈曹操的理想与抱负,花3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此时,没有先将曹操诗歌的整体艺术特色说出。然后,介绍曹操的“人才令”这些政治性的法令,让他们首先在心目中形成一个认识,那就是马上要学的诗歌《短歌行》与法令肯定存在不同,不同在哪里,我没有马上点出,而是让他们带着疑问朗读诗歌。问题1.相对于一般人的“忧”,曹操的“忧”有哪些不同?很快又学生因为先前的背景引导答道了曹操对人才不足的“忧”,对实现政治理想的“忧”。我心里一阵安慰,果然这样设计有效,学生已经初步走上了对于诗歌内容的全面理解来了。问题2.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那么,这首诗与法律不同在哪里?经过短暂的思索,又学生提到了曹操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甚至有同学主动提到这些手法对于主题是一个有意遮掩,在情感上追求诗歌的抒情与政治结合的目的。在此时,我恰当的将比兴的具体内容引出,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实际上曹操是要突出隐去的后两句话,表达对人才主动投怀的一种期望。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深入到典故中,能够主动去探究课本的课下注释。在这个基础上,我继续让同学们谈第二节的“明月”“乌鹊”“山”“海”“周公”等具体意象的作用,学生能主动看到“忧”中积极的一面,然后自然而然,对于这首诗歌的艺术情感就能有效得出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首诗歌的感情充沛,慷慨激昂这些核心的价值观。最后,我还是提问,让他们自己去找艺术手法,对“比兴”、“用典”他们能够答出,对抒情和议论和叙事相结合我稍微点拨了一下。这期间花的时间不多,完全在一个课堂课堂完成了。
    下了课堂,我真的心情激动,因为我的改变收到了成效。我回到寝室,敲打这些文字,内心不免还激动着。我觉得,第二节课之所以比第一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和有效,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1.作家人物背景介绍。有的作家的气质和风骨,其实是多变的。一定要抓住要教学的具体篇目的情感指向去重点介绍作家的某一种人生观,这样能够让学生集中地形成一个认识,不至于太大太散。
    2.问题设计。一定要根据具体诗歌的难点去形成问题。问题要为教学中心服务。比如我重新设计的曹操的“忧”与常人的感时伤神的“忧”有何不同与简单提出曹操“忧”什么相比,带有一定的比较性和目的性,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找切入点。问题的设计相当重要,一定要有难度,有深度,还要具体。
    3.让学生自己去找为什么《短歌行》是诗而不是法令?这样形成文体对比,能使学生去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去把握诗歌语言的艺术,比简单发问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好得多。
    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但是内容含量可以说是很大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积极有效的思考,并且形成一个解题思路,将语文科的工具性展现出来,是需要我在备课上必须大下功夫的。
      其实,有的老师已经去解决了我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我相信,许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有很多方法去具体指导。但是,我想,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和一个“简单”的反思,是我真正去理解了的,是我真正去感受了的,我正在形成我自己的宝贵的“经验”,如果这也算是“经验”的话,我想,我已经开始努力了。

标签:语文,曹操,对于,诗歌,短歌行,学生,问题,反思,教学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xtz760518/p/1556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