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态度和行为

态度和行为

作者:互联网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且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从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出他的行为。

人们对一件事的太态度与一件事的行为毫无关系。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社会因素很小的影响我们的内隐态度,因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参与大脑活动的结果。
但是社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外显态度,外显态度是有意识参与大脑活动的结果。
外显态度会被他人察觉而内隐态度很难被他人察觉,由于我们要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我们说的话有时不符合我们的态度,随情境而改变。内隐态度不容易被人察觉,因此内隐态度不需要随情境而改变,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我个人理解————书上没写太直白。)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小

当我们单独对一个行为进行分析时,其他因素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当我们对通常的行为,或者个人总体进行分析时其他因素影响会变小。此时态度就可以很好的预测行为。

例如:

我们无法预测友人A明天是否会去上C语言课程,因为有很多种因素可以导致友人A明天无法上C语言课——例如生病,参加课外比赛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友人A对C语言课程的态度去预测一段时间内他不去上C语言课次数。

态度何时能预测特定的行为

态度与情境相关,不能太模糊。

例如:

“身体健康”这样的态度不能很好的预测他人具体的锻炼行为和饮食习惯。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慢跑对身体健康的利弊的态度时,我们就可以很好的预测他人是否会慢跑。

态度何时有效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总结行为影响态度的证据

有时我们确实坚持我们所相信的,但是我们也会逐步相信我们所坚持的东西(无论我们是否支持我们所坚持的东西的立场)。

角色扮演

监狱实验目的:

探究到底是邪恶的犯人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
还是狱卒和犯人的角色使得即便富有同情心的人也变得残暴和冷酷(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

结果是:

行为是个人和情境的共同产物。就是说行为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结果。并不是由一方就能导致的结果。

例如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错的。

墨与朱只会使得具有潜在意愿的人变地与他们相似。
就是说只有那些内心有黑暗的人才会因为接近黑暗变地黑暗,那些内心光明的人不会因为接近黑暗而变地黑暗。但是会因为接近光明而变地光明。

盐溶于水,沙不溶于水。

言语变成信念

当一个人话语缺乏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

下一节会解释这个现象。

登门槛现象

想要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就让他先帮你一个小忙。

这个是很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生活中出现的登门槛的事。因为有些人会利用这一现象侵害我们。因此,**在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时,考虑一下之后会发生什么。

邪恶行为和道德行为

邪恶行为会从两种行为影响我们的态度。

道德的行为:可以选择而不是被强制时,就会影响我们的道德思维。

如果一件事的结果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那我们则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感会监视我们的以后的行为。

社会运动

社会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例如政治仪式——升国旗,唱国歌会建立爱国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态度影响行为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

  1. 自我表露理论
  2. 认知失调理论
  3.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表露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而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但是,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

感到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

此时失调理论就解释了态度的改变。

在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形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的形成。

在态度不明显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行为和环境解释那种态度。

自我表露:映像管理

我们在意别人的看法, 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上的回报,能让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保障。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当两种想法或者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紧张。

认知失调理论为自我说服提供的解释: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的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做出的行动正是对自己的揭露。

行为可以修正自我概念(第二章的内容,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可能的自我)

表情和态度
我们的行为会间接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和态度。比如做出愤怒表情——收缩肌肉,紧皱眉头——就会体验到愤怒。微笑的人会体验的快乐。还有之前说的,手捧热饮会让人感觉自己更慷慨。

所以,WangMyi你走路要挺胸抬头,
抛弃所有负面的口头禅,积极向上,变地更强,up!up!up!。

情绪也会传染的,在欢乐的人群中,我们也会感到快乐, 在沮丧的人群中我也会沮丧。

所以,WangMyi你要做的不是在原地等待,
请你做一名欢乐情绪启动机。go!go!go!。

过度合理化和内在动机

理由不足效应——即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持续做下去。

过度合理化效应:与报酬(回报)总会增强动机的观点相反,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候会带来隐性的代价——就是失去做一件事的兴趣。给人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只是为了得到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去做。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高中时很爱计算机,自学编程,自学linux。
当我考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时。我发现我失去了兴趣了。
上了大学感觉没有当初那么单纯学计算机的快乐,就是为了就业,
为了生活去学习计算机。我不快乐了

标签:态度,行为,自我,自我知觉,影响,我们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WangMyi/p/1536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