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基础语法(三):结构体及方法
作者:互联网
结构体类型可以用来保存不同类型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方法的形式来声明它的行为。本文将介绍go语言中的结构体和方法,以及“继承”的实现方法。
目录结构体类型
结构体类型(struct)在go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实现go语言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工具。go语言中没有类的概念,可以使用结构体实现类似的功能,传统的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思想中的继承在go中可以通过嵌入字段的方式实现。
结构体的声明与定义:
// 使用关键字 type 和 struct 定义名字为Person结构体
type Robot struct {
name string
height int
}
初始化及赋值:
// 通过var声明
var r1 Robot
r1.name = "Optimus Prime"
// 字面量直接赋值
r2 := Robot{name: "Optimus Prime"}
r3 := Robot{"Optimus Prime", 100} //如果不加字段名,值必须按定义顺序给出
// new 函数
r4 := new(Robot)
r4.name = "Optimus Prime"
//或者
r5 := &Robot{}
r5.name = r1.name
方法
go语言中的函数和方法是有区别的,方法必须有名字,必须隶属于某一个类型,这个类型通过方法声明中的接收者(receiver)声明定义。
接收者声明位于关键字func和方法名称之间的圆括号中,必须包含确切的名称和类型字面量。
- 类型就是当前方法所属的类型
- 名称用于当前方法中引用它所属类型的值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Robot struct {
name string
height int
}
func (r Robot) String() string{
return fmt.Sprintf("name: %s, height: %d",r.name, r.height)
}
func main() {
r1 := Robot{name: "Optimus Prime", height: 100}
fmt.Println(r1) // 结果: name: Optimus Prime, height: 100
}
从String()方法的接收者声明可以看出它隶属于Robot类型,接收者名称为r。
结构体内嵌:“继承”与“重写”
Go 语言中没有继承的概念,具体原因和理念可参考官网:Why is there no type inheritance?
go语言可以通过嵌入字段来实现类似继承的效果,来看下面的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Skills struct {
speak string
}
func (s Skills) Speak() {
fmt.Println(s.speak)
}
type Robot struct {
name string // 姓名
height int // 身高
Skills
}
func main() {
skill := Skills{speak: "hello !"}
skill.Speak()
robot := Robot{
name: "Optimus Prime",
Skills: skill,
}
robot.Speak()
}
嵌入字段的方法集合会被合并到被嵌入类型的方法集合中。上面代码中,robot.Speak()
会调用嵌入字段Skills的Speak()方法,类似于继承了Skills的Speak()方法。执行结果如下:
hello !
hello !
下面添加一个Robot类型的Speak()方法:
func (r Robot) Speak() {
fmt.Printf("My name is %s, ",r.name)
r.Skills.Speak()
}
那么再次执行,会执行哪个Speak()方法呢?答案是Robot类型的Speak()方法,嵌入字段Skills的Speak()方法被“屏蔽”了,也就是说,被嵌入类型的方法覆盖了嵌入字段的同名方法,这与方法重写类似。
执行结果:
hello !
My name is Optimus Prime, hello !
可以通过链式的选择表达式,选择到嵌入字段的字段或方法,r.Skills.Speak()
就调用了嵌入字段Skills的Speak()方法。
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Go 语言虽然支持面向对象编程,但是它没有继承的概念,可以通过嵌入字段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继承的功能,这种组合方法相比多重继承更加简洁。
标签:name,Skills,Robot,语法,体及,字段,Go,方法,Speak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hiyong/p/1526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