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为基、数企赋能(NO.10)—研发管理逻辑之惑
作者:互联网
——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陈南峰
在我们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背后,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逻辑思维不足这个“祸根”,本讲以集成研发能力做举例说明。
1、研发体系改革面临的困难
a)2016年启动研发体系改革
着手编写研发体系文件,推动研发流程的实施管控、模板构建、团队建设等。
b)至2019年简况
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各单位发展不均衡,效率、质量、效果均不及预期!
1)问题的主要原因
——“重要/不紧急”问题不够重视,体系推进缓慢;
——人员能力不足,领军人才欠缺,举步维艰!
2)逻辑能力成瓶颈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做事缺乏正确、高效的方法,思维僵化或混乱,更没有化繁就简的能力。
2、研发逻辑思维基本障碍举例
a)阶段设计与报告能力弱
1)需求理解、立项论证、方案设计...研发各阶段逻辑关系的理解
阶段目标是啥? 要素如何提炼? 要素间关系怎样梳理与表达? 要素如何控制? 期望得到何种效果?如何制定行动方案?
2)编写与汇报报告的逻辑
给谁看/听?对方想看/听啥?应该写/讲啥? 怎么写/讲 ? 效果预期?...
b)项目管理能力弱
1)启动:项目目标? 管理的要素与工作范围?...
2)计划:范围、进度、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干系人..如何统筹?
3)执行与监控:与计划一致性检查与控制什么?用什么手段控制? ...
4)收尾:项目成果、工作成果、过程资产(尤其是CBB建设)...
c)团队管理与体系建设能力弱
1)对现状的思考?
◇您的企业有没有建立起研发管理体系,是否需要重构?
◇您们通过ISO9000(民品)或GJB9000(军品)认证了吗?它是不是体系(流程、制度、记录)? 您们执行情况怎么样? 换了其它体系若仍然不严格管控能解决问题吗?
◇研发要按照流程去管控,需求—>分析—>立项—>设计F—>C—>S—>D—P...这就是一套流程,但为什么干不好呢?
◇您们推IPD了吗?IPD这套体系的完整性与先进性怎样?那您为何感觉推行困难呢?
2)问题根源在哪?
目前我们研发问题产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认为体系建设初期,问题的根源在各阶段、节点控制:
◇控制什么?
缺乏不同阶段、不同产品的控制要素的梳理,质量属性的分类分解!
◇如何控制?
控制方法(如评审、仿真、测试)掌握不全面,控制手段(如项目管理)欠缺或能力不足,工具(如仿真软件、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低!
◇谁来控制?
未建立有效的专业团队,角色分工不明确!
让大家成为“全能”人才,一个项目从头干到尾每个环节均能做好几乎不可能;按以下要求去做试试: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发展!让人员成为某细分专业的“专家”,通过项目管理进行资源整合,让每个环节都由能力相匹配的人员去干!
◇如何才有能力控制?
根据角色需要,训练提升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的能力!
◇借助什么工具来控制?
借助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贯通全业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如何运用积累?
要学会总结/复盘,做好CBB构建与应用,让干过的活不要重干,犯过的错不要重犯。
◇怎样进行绩效管理?
短期管理:依据员的工作数量、质量、难度、完工率、态度...,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劳动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贡献者为本”的思想;
长期管理:构建职级体系,打开员工成长通道。
3、 敢问路在何方?
a)深度思考
◇不解决以上问题的体系,是“形”还是“神”?能对现阶段研发能力提升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吗?
◇不提升人的能力,靠跟风购买各种软件工具能解决本质问题吗?
◇现有各种软件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对提升研发人员的效率与质量起到了多大作用?
◇目前使用的方法、工具成熟吗? 适合吗?
b)能力为本
逻辑为基、能力为本。
要突破研发能力的瓶颈,首先必须要突破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维)瓶颈、然后再突破时间维执行管控能力瓶颈;中航电测于2019年10月10日发文,成立首席专家工作室,并开始招收首批学员,开启了以逻辑维(逻辑思维8讲)、时间维(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能力提升训练工作。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团队的专业能力训练。
只有在具备能力的前提下,再去选择合适自已的工具,才可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报告的编写与讲解能力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梳理与表达思路、开展评审、参加招投标活动、积累与传承等都离不开报告。我们以它为例,提炼了3×20字方针(见下图),期望大家通过逻辑综合训练,能成为:有逻辑、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有理想的人才。
——版权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引用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微信号:cnfeng2453
标签:体系,...,逻辑,NO.10,控制,能力,研发,之惑 来源: https://blog.csdn.net/houlinghouling/article/details/11947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