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Go 语言常量

Go 语言常量

作者:互联网

Go 语言常量

常量是一个简单值的标识符,在程序运行时,不会被修改的量。

常量中的数据类型只可以是布尔型、数字型(整数型、浮点型和复数)和字符串型。

常量的定义格式:

const identifier [type] = value

你可以省略类型说明符 [type],因为编译器可以根据变量的值来推断其类型。

多个相同类型的声明可以简写为:

const c_name1, c_name2 = value1, value2

以下实例演示了常量的应用: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const LENGTH int = 10
   const WIDTH int = 5  
   var area int
   const a, b, c = 1, **false**, "str" *//多重赋值*
 
   area = LENGTH * WIDTH
   fmt.Printf("面积为 : %d", area)
   println()
   println(a, b, c)  
 }

以上实例运行结果为:

面积为 : 50
1 false str

常量还可以用作枚举:

const (
    Unknown = 0
    Female = 1
    Male = 2
)

数字 0、1 和 2 分别代表未知性别、女性和男性。

常量可以用len(), cap(), unsafe.Sizeof()函数计算表达式的值。常量表达式中,函数必须是内置函数,否则编译不过: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unsafe"
const (
   a = "abc"
   b = len(a)
   c = unsafe.Sizeof(a)
 )
 
 func main(){
   println(a, b, c)
 }

以上实例运行结果为:

abc 3 16

iota

iota,特殊常量,可以认为是一个可以被编译器修改的常量。

iota 在 const关键字出现时将被重置为 0(const 内部的第一行之前),const 中每新增一行常量声明将使 iota 计数一次(iota 可理解为 const 语句块中的行索引)。

iota 可以被用作枚举值:

const (
    a = iota
    b = iota
    c = iota
)

第一个 iota 等于 0,每当 iota 在新的一行被使用时,它的值都会自动加 1;所以 a=0, b=1, c=2 可以简写为如下形式:

const (
    a = iota
    b
    c
)

iota 用法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const (
        a = iota  //0
        b      //1
        c      //2
        d = "ha"  //独立值,iota += 1
        e      //"ha"  iota += 1
        f = 100   //iota +=1
        g      //100  iota +=1
        h = iota  //7,恢复计数
        i      //8
    )
    fmt.Println(a,b,c,d,e,f,g,h,i)
}

以上实例运行结果为:

0 1 2 ha ha 100 100 7 8

再看个有趣的的 iota 实例: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const (
    i=1<<iota
    j=3<<iota
    k
    l
)

func main() {
    fmt.Println("i=",i)
    fmt.Println("j=",j)
    fmt.Println("k=",k)
    fmt.Println("l=",l)
}

以上实例运行结果为:

i= 1
j= 6
k= 12
l= 24

iota 表示从 0 开始自动加 1,所以 i=1<<0, j=3<<1(<< 表示左移的意思),即:i=1, j=6,这没问题,关键在 k 和 l,从输出结果看 k=3<<2,l=3<<3。

简单表述:

注:<<n==*(2^n)。

本文转自:https://www.runoob.com/go/go-constants.html

标签:const,常量,fmt,实例,Go,main,iota,语言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ladecheng/p/1500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