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山下英子(日)《断舍离》读书笔记

山下英子(日)《断舍离》读书笔记

作者:互联网

“扔了很可惜, 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 就是拿物品当主角。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 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 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一旦实行了断舍离, 物品和环境就会成为自己的战友, 而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快乐舒适起来, 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 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 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 就能够看得更清楚, 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 当下, 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 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 这样下去的话, 水池里恐怕已经浑浊不堪、 满是淤泥了吧。 我们就像鲶鱼一样, 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 要是环境适宜的话, 我们原本是能像居住于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 可现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 也就是说, 家里堆满了物品, 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 我们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动。

可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到这些呢? 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只要静止不动, 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 这样一来, 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 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 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那我们自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 不过, 虽说察觉不到, 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的疲惫, 没有精神, 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积越多, 死死困住了我们, 让我们无力动弹。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 逃避现实型
  2. 执着过去型
  3.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 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 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 焦虑不安。 在三种类型当中, 这一类的人最)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 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 按照这个意思, 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具
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 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 而且, 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 换句话说, 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 在五次里, 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把多余的废物全都清走, 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 这么说起来, 这项工作和寻宝、 挖掘宝藏倒是极为相似

 

我认为, 在自我提升的领域里, 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现如今, 有很多关于自我提升的励志书籍, 有些当中所说的也颇有道理。 但是, 却极少有书能具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自我提升, 或是为自我提升提供练习的机会。 断舍离之所以有效, 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 比如说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 所谓“知行合一”, 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 因此, 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 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实际上, “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 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 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 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 因为, 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 那就不会把东西搬回家之后就对它置之不理。 如果你连它的存在都忘光了, 那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 “哎呀, 竟然找出来这么个东西。 ”可要扔掉吧, 又觉得“很可惜”。 一旦用了“可惜”这个词, 可就谈不上是对物品的爱惜了, 而只不过是嫌麻烦的赦免令, 或者是对物品的执念。 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 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的。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 “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 选择, 再选择的过程, 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过, 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 因此, 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 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 我是个极怕麻烦的人, 所以只要一看见居酒屋菜单上数量庞大的菜品, 就开始头晕。 不过, 要是把菜品缩减到“松、 竹、 梅”或者“A、 B、 C”三个种类, 我想我就能轻松做出选择了。
稍微说句题外话。 据说, 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 选择能力低下的人。 想想看,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 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 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 直面物品, 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在头脑里进行整理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然后就是当下这一时间轴。 在接下来的实践中,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于某一个场所。 而要选择场所, 就得意识到时间。 我今天能把多少时间花在断舍离上呢? 是半天、 1小时, 还是15分钟呢? 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 这样的话效率更高, 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换句话说, 要选择的这个场所, 即便只是一个也是可以的, 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 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 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我们原本就很讨厌扔东西, 储备物品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而提早做足一切准备的想法总是不断浮现在我们的意识里。 不过, 如今这个时代, 我们所储备的东西早就远远超过必需量了, 物品已经达到饱和, 而且还存在极端的不平衡。 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看, 现在的物品量早就异乎寻常了。 原本每个人所需要的必要物资的量并没有太大的个体差别。

 

扔那些东西的时候, 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 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 总而言之, 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下来, 等到你再次回头看那些已经收拾过的地
方时, 会发现虽然当初自己还有所犹豫, 但现在已经觉得“把这个扔了也不错”
。 这也就是说, 阻止你扔东西的障碍已经没那么大了。 此时,断舍离的速度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加快了, 你可以着手处理更大的空间了。 此时可以在“需要, 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 再加上“舒服, 不舒服”这个标准, 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 这就是判断破烂儿的IQ向上提升的状态。 而且, 大多数人都会在事后发觉: “会让我犹的东西, 果然还是不需要。 ”犹豫其实是感性接受考验的证据。 如此想来,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 但也是个必要过程。 就这样, 一步一步地, 就能慢慢学会扔东西了

 

所谓断舍离, 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 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有不少书都认为打扫与运气相关, 我也认为的确如此, 而且从我们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说, 也有过不少通过打扫, 连心灵及人际关系都一并整理了的经验。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明确这种机制, 或者说, 我觉得这些机制还没有被好好地整理出来。 就拿断舍离来说, 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 恢复自信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里, 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最容易理解的是, 你会发现, 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 其实是父母的观念, 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 像这样, 通过物品, 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之后就能进化到下段。 接下来, 你会慢慢开始肯定、 相信你自己。 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 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 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 这样, 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伴随着收拾破烂儿这样的行为, 也能够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 我想, 最终恐怕能够引起集体无意识水平的深刻领悟。 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形态是相似的, 因此, 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 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凡自我启发的励志书里, 都会重复地告诉人要成为活在当下, 能够立刻付诸行动的人。 我想, 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 断舍离的优势也正在于, 能够把这种活在当下、 立刻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落实在日常的收拾房间上。 所以说, 断舍离并没打算不着边际地宣扬“通过扫除来开运”。 成功者的特点是, 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 超越自己, 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 通过只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 能够深入到如此的地步, 这也就是断舍离所追求的状态——心怀觉悟与勇气的乐天派。


 

标签:英子,读书笔记,断舍,东西,淤泥,自己,选择,物品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u_13270164/303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