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中的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钩子方法)
作者:互联网
在上次《源码中的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中分享了有关模板方法设计模式方面的东西,不知道还有印象没,重温下其释义,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写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在上次中举了这样的场景,要调用系统A、系统B接口,把两个系统的数据读取过来,保存在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中,其实现的UML图如下,
现在突然,系统A的对接人说,在调用他的接口前需要进行校验,验证身份,才可以进行调用。看看上面的UML图我们要怎么修改代码,我们把之前的场景抽象了四步:组装参数、发送请求、处理返回参数、保存数据库,现在系统A需要校验身份,校验这个过程是系统A独有的吗,显然不是,原则上调用任何一个系统的接口都需要验证权限,只有权限通过了才可以调用,那么校验这个肯定是上述场景中的一步,为此上面的场景抽象为五步:组装参数、校验权限、发送请求、处理返回参数、保存数据。而且校验权限这个肯定每个系统的验证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每个实现类定义自己的实现,也就是它必须是一个抽象的方法。
现在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系统A需要校验权限,系统B不需要,两个实现类均实现了校验权限的方法,岂不是都会进行校验,可不可以判断下是否需要校验,而且这个判断最好交给实现类来实现,由实现类决定是否需要校验。为此上面的UML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上面的UM类图有什么玄机吗,聪明的你肯定看出来了,我再絮叨絮叨。在AbastractSyncData抽象类中增加了抽象方法checkAuthority()和非抽象方法isCheckAuthority(),在SyncSystemAImpl类中实现了checkAuthority()方法和isCheckAuthority()方法,而SyncSystemBImpl仅实现了checkAuthority()方法,怎么样和我说的一样吧。
二、最新实现
下面看下现在的每个类,SyncData接口无变化,这里不再贴出,
AbstractSyncData.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yncData implements SyncData {
//定义好同步数据的步骤
@Override
public void syncData() {
//1、组装参数
Map param = assembleParam();
//新增步骤:判断是否需要校验权限
if (isCheckAuthority()) {
checkAuthority();
}
//2、发送请求
String result = sendRequest(param);
//3、解析
String result2 = parse(result);
//4、保存数据
saveData(result2);
}
//校验权限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checkAuthority();
//是否校验权限,由该方法决定是否调用checkAuthority()方法,默认为false不校验
protected boolean isCheckAuthority() {
return false;
}
//1、组装参数,供子类实现自己的逻辑
protected abstract Map assembleParam();
//2、发送请求
private String sendRequest(Map map) {
//实际发送请求,并把数据返回
System.out.println("发送请求");
return "";
}
//3、解析返回结果,供子类实现自己的逻辑
protected abstract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4、保存数据
private void saveData(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保存数据");
}
}
SyncSystemAImpl.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SyncSystemAImpl extends AbstractSyncData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eckAuthority() {
System.out.println("校验系统A的权限");
}
@Override
protected Map assembleParam() {
System.out.println("组装发送到系统A的参数");
return new HashMap();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解析系统A的返回结果");
return "";
}
/**
* 重写父类的方法
*
* @return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isCheckAuthority() {
return true;
}
}
SyncSystemBImpl.java
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SyncSystemBImpl extends AbstractSyncData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eckAuthority() {
System.out.println("校验系统B的权限");
}
@Override
protected Map assembleParam() {
System.out.println("组装发送到系统B的参数");
return new HashMap();
}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parse(String result) {
System.out.println("解析系统B的返回结果");
return "";
}
}
看下测试结果,
组装发送到系统A的参数
校验系统A的权限
发送请求
解析系统A的返回结果
保存数据
-----------
组装发送到系统B的参数
发送请求
解析系统B的返回结果
保存数据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到在读取系统A的接口时多了“校验系统A的权限”,而系统B却没有,满足上面的要求。说了那么多多总算要给今天的主角正名,isCheckAuthority()方法我们称之为钩子方法。isCheckAuthority()方法在父类(抽象类)中声明,且提供了默认的实现,那么不管子类是否覆盖该方法都可以,这就是钩子方法的高明之处。
在模板方法模式中钩子方法由抽象类声明并提供默认实现,该方法不要求子类一定去实现,所以不是抽象方法,子类可以选择@Override该方法也可以选择不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将会使用父类的逻辑,如果这么做了则使用子类的逻辑。钩子方法要在算法的骨架中有所体现。
有了钩子方法可以让子类有更多的自主处理逻辑的能力,在不改变算法骨架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模板方法模式更好用。希望大家在日常的开发中多思考功能场景,尽量对问题进行抽象,从抽象中寻找共性,针对差异化的处理就可以使用“钩子方法”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能喜欢,下次见。
推荐阅读
标签:String,--,子类,系统,校验,protected,设计模式,方法,源码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teach/p/1627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