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感知之间的矫正
作者:互联网
机器的状态感应检测-数据处理-相关分析已经接近“与光同行”,因此在某些情境,人工智能中的电子计算已经远远超人了,再加上最近量子计算机的飞速进展,更是令人望尘莫及,但是机器的狭隘瓶颈之处仍未能解决,即有态无势、有感弱知,而人类态势感知到的事件常常会“穿越”时、空、逻辑,后发生的事件可以被提前曝光。利用认知洞察相对论对扭曲的时、空、逻辑进行矫正,我们就可以重新得到时空逻辑顺序正常的情境元素,并在宏观的算计思想指导下,运用精细的计算方法,在人、机、环境、态、势、感、知之间相互矫正、补偿、调整,进而获得良好的人机融合之深度态势感知实践结果。
人机融合的深度态势感知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意谓规律性(构造),“杂”意谓非规律性(构造),“既复且杂”所指称的复杂事物应是,既具有我们所能识别的规律性(重复性),又不能完全归与某种规律,也不能完全陷入无规律性,这就是盖尔曼所提出的处于无序与有序“中间地带”。“这种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相似的,又不严格相似,因为在反复迭代即生成演化过程中不时有随机因素侵入,但又是不可预料的,导致严格自相似性的破缺,因而不能用确定论方法描述。这种对象也不能用统计方法描述,因为它们的生成演化过程毕竟有某些规则在不断重复,具有明显的尺度(层次)变换下的不变性,即规律性。”
昨日微信文章:《人的意识与机的模识》修改如下:
意识就是一种感觉,它不是眼耳鼻舌身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各种内/外在交互生成的,由意念进行的“模式”识别,只不过这里的“模式”是由各种“非常模式”构成的。人和一些灵性动物的意识不仅是事实的识别,更重要的是价值内涵的识别,而机器只是事实性的模式形式识别。
人工智能是一种事实智能,人类智能是一种价值智慧。当然,事实有不同程度的事实,价值也有不同程度的价值。真实往往是程度不同的事实与大小不同的价值混合而成。绝大多数偶然性事实的降临常常来自非情境、非场景和非逻辑的价值穿越。
人之所以能够把握方向,原因在于透析事实之后的动态价值,能够确定一个事物、事实在特定情境任务下的主观价值而不仅仅是客观显著性,所以是有机的,机器没有主观,则不然,机器的本质是没有价值与风险责任的计算过程,是无机的。另外,平常的二选一,在关键时刻常常重如泰山,所以仅有价值还不够,还需要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胆量。主观判断和情感价值至关重要,所以交战开火的最终决定权不能交给机器。
任何一个事物或事实都有多面性,简化而言,不妨称之为两面性,是和非,或者1和0,但这一事物/事实会随着关联的发展而发生价值性的变化,或快或慢,或短或长,人类的作用就是恰如其分地把这事物/事实的价值性与客观发展状态同步嵌入、与势具进,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刻舟求剑式地打标签。更有意思的是,事物/事实的这种两面性(或多面性)带有天然的自反性,而且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下会被触发实施,是会变成非,0会生出1,这也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之一。
人有自我本我超我,不断强化主观偏好(自我),而机器没有自我本我超我之分,总是相对客观地感知世界,人自然不能与机器容易地达成共识。同样对于一个事物或事实,机器的标签不会个性化弹性的变化,更不会延展成长变化,而人会,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早已与本意大相径庭了。
机器的数据信息知识标签不会生长,而人类的数据信息知识概念却会变化,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中的一和寸是可变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与本意大相径庭。
人是很复杂的,机器却使之简单化,一旦标签,从此固定,没有随机应变,没有是非之心。
让数据不枯燥的方法就是赋予价值形成信息,如315打假日,23乔丹,24科比,658小区公交,20200207李文亮;让信息不乏味的手段就是凝炼出意义生成知识,如1+1=2,一寸光阴一寸金;让知识不萎靡的途径就是演化为生生不息的智能…
学习可以使人更好、更坦然地升维处理未知,但对机却不尽然。人的学习中除了态(如动作序列、文字数字多少等)外还有势(发展变化趋势),具有俯视的连锁效应;机器学习中无论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还是其它学习,都少了从势到态的凌驾,只有从态到势的亦步亦趋。
在深度态势感知中,势就是方向和速度,方向更为重要;态就是程度和大小,程度稍微领先;知就是本质和联系,本质尤为突出;感就是现象和属性,现象大于属性;深度就是人机环境的融合和交互,融合在一起的交互。
态势感知的困难在于态、势的混杂性与感、知的混杂性,更困难的是态、势、感、知的混杂性。有真有假,还有真假,有虚有实,还有虚实……
评价深度态势感知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做人、机、环、态、势、感、知辅助线的能力,做的好,迎刃而解,做不好,南辕北辙。
人机群体融合其实就是一个弥聚效应,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一方面,人机网络使其组织成为不断分权去中心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其组织又使人机网络成为更加汇聚整合的过程,两者围绕任务目标的实现既矛盾又和谐,既对立有统一,就像当年轻步兵式的志愿军对重装式美军一样,散时如钢钉,聚时如铁拳,活生生把二战雄狮拖成了韩战瘦马。
目前人机融合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让人参与到系统的训练过程中(这里涉及到人何时、何地、何方式有效参与到系统中的问题),第二点是尽可能的多分配决策的任务给人来完成(这里涉及到如何筛选出适合人的决策任务及其防止“投射效应”程度的问题)。尽管已经有人做过实验证明了这两点可以增加人对机器/系统的信任程度,但该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未来的人与机也不再是主从关系执行关系,每一个都是独立的智能体,通过价值确认的方式,记录每个智能体对整个价值产生的贡献度,从而进行价值分配,产业链将由原来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人与机之间看似更加松散了,但是协同性也更强了。
地月合影,由1973年11月3日发射升空的水手10号拍摄,当时距离地球大约260万公里……
标签:矫正,机器,就是,人机,感知,价值,事实,态势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5127580/266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