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20190616
作者:互联网
这里记录过去几天,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文章。
如何面对虚无主义者的自洽?
via fivestone
就是那种
人生有什么意义啊,明明没意义啊,人类的一切终将毁灭的,做什么都没意义啊,那就什么都不做也无所谓……
的想法。顺便吐槽一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个拿来当作享乐主义的借口,虽然二者也没啥因果关系。
对「意义」的定义,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对得到的每个答案,再不停地 why……why……why……地问下去,直到找出最终的那层答案。这种对最终意义的寻求,确实是哲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至今也确实没有答案,——至少没有像「42」那么简洁明快的答案。然而,「人生意义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和「人生没有意义」,并不是一回事啊。找不到的话,继续找就是了,全人类一起继续找。也许答案就在那儿,然而,就像小学生无法理解常微分方程那样,只是我们的水平还搞不明白。总之,并不能以此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把脑子里用来决定行为的一切东西,经验、知识、直觉……想象成一个黑盒子。我们确实还不能拆开这个盒子,明白里面的工作原理。但这不妨碍我们暂时用这个盒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盒子的各种输入输出,从外部了解这个盒子的特性,从而把盒子运用的更好。
至于人类乃至宇宙终将毁灭,一方面这个命题未必是真,另一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化为灰烬,他的全部想法,都去了哪里?一生累积的知识、从来没有向他人告知的想法,以及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挖掘出的连他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意义,这些都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些对我来说,是比宇宙爆炸群星闪烁更美的东西。
其实我不喜欢用这种「我思故我在」的方式去破题。这仍然像告诉别人有神一样:你需要一个答案,然后给你一个答案,支撑着你。某种层面上讲,「一定要有个答案」这种思路本身,也是受文化影响而造成的自我执念。
什么是真正的编程能力
via Joway Wang
四年前在知乎提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编程能力」,当时这个问题获得了许多业内前辈的热诚回答。时过境迁,前段时间和朋友谈起最初使用知乎的经历,这才又想起当年年少无知提的这个问题,多年以后去一一回顾当时大家的回答,对每句话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如果我在今天去回答四年前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会如回答里的诸多其他工程师一样,将编程能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职业阶段对这话的理解可能会大有不同。在四年前,我会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熟练且优异的编程技巧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点依旧在编程本身。但如今我却「背叛」了编程,或者说我所认为的编程能力不应当局限于「狭义的编程」本身。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年上层编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编程的本质来看,编程的实质无非是用一套形式化语言去定义问题和描述解决问题的步骤。一个文学作家亦可以用自然语言实现他自己的编程工作,只不过最终的编译器和运行环境是人类的大脑 —— 过去几千年的数学家就是如此工作,并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发明了更清晰严格的数学形式语言。计算机编程较之人脑的优越性在于更为可靠和高效的运行环境,使得数学得以脱离人类大脑的局限,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然而现实生活远比数学家想象的世界要复杂的多,现实问题在被形式化成为计算机语言前,往往要先经过人类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反复沟通和辩论的过程,最终才会达成一致并被批准以落实成计算机语言。甚至于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工作在自然语言阶段就足以被妥善解决,完全没有使用计算机的必要。许多人最初认为的编程能力,仅限于最后一步把自然语言的需求翻译成计算机语言而已,但事实上,一个只了解计算机语言编程的人或许是个不错的Coder,但很难被称之为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也不可能开发出伟大的 Software。
如果一个工程师在编程活动中被一个他所不熟悉的语言所编写的软件所阻挡,最工程师的方法自然是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解决这个软件的问题。以此类推当一个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被一群完全与他处于不同话语体系和思维体系的人所阻挡,最工程师的方法同样是学会他们的语言,使用他们的方式去描述问题、解决问题。
语言亦或思想都是编程的工具,而编程又是为解决问题而创造的工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多年某门计算机语言的从业者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被牢牢锁死在这门语言框定的世界里,与之相似的是有更大一部分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被锁死在计算机语言所框定的世界里。这既是从业者的悲哀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悲哀。
以上所述,如果要我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成一个更为清晰的定义,我会认为,真正的编程能力是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针对不同语言体系的人理解并使用不同的描述形式,编写出一个用以清晰界定问题并描述出解决方法的「程序」的能力。
希望再过四年我再来回顾这个问题时,能够有更为别致的感受。
我们的将来,我们的失败
via 渚碧
我们的将来
前几天,偶然听了Bank Band唱的「僕たちの将来」这首歌,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其实,虽然樱井和寿非常有名,但我对他的歌没有多少兴趣。「沿志奏逢」专辑中的歌好像都是翻唱,在网上一查,原来这首歌的原唱是中岛美雪。我对于中岛美雪的了解,也只是那首不知被多少人翻唱过的「糸」——这首歌就要被改编成电影了。
虽然听不懂歌词是什么,却依然深受感动,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散漫地准备着N1考试的我,即使看了日语歌词也不懂,只能羞愧地借助别人的翻译。
我们的将来,写的是关系陷入倦怠期的一对恋人,口吻以女生为主。
在24小时营业的旅馆里,女生一边用叉子卷起意大利面一边问,「我们之间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没问题是什么意思」,男生突然用力地用起刀子打断了话题。这些危险的话,还是让它随着啤酒一起下肚吧,能再说起刚刚拥抱时的旅馆的名字吗。
「每次给你打电话旁边都有人,你的朋友什么时候才不在?」,女生这样问。「每次给你打电话都不在,你不能调一下休息日吗」,男生回答。「那找个我们都方便的时间吧」,这些危险的话,还是让它随着啤酒一起下肚吧,能再说起你突然来找我的那些夜晚吗。
色调太蓝的电视里,煞有介事地报道着热带国家的战争,对我来说,比起没有见过的大海另一侧的国家,眼前这块切不开的牛排更让我火大。我们的将来,在眼花缭乱的闪光之中,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两个人已经慢慢地不把彼此放在心上了吧,在一起的时候也有点喘不过气来。或许女生还有一点留恋,但他们什么都不做,只是任关系冷淡下去,所谓的将来,真的存在吗?
这让我想起了井上荒野的短篇小说「不能回来的猫」——一对要分离的夫妻在一起的最后一晚。韩国改编的电影「爱,不爱」是由演过宋恩彩的林秀晶主演的,想看很久了,却还一直没有看。
我们的失败
这首歌是1993年的电视剧「高校教师」的主题曲,我当然没看过这剧,而唱这首歌的森田童子已在今年四月去世了。
我们的失败,应该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但我并不打算去探究过往的历史,只是喜欢这首歌那种哀伤而又温柔的氛围。
在春日的婆娑树影中,沉醉在你温柔里的我,只是一个胆小鬼。
时光流逝,曾经在一起的我们,只剩下我一个人,放着你喜欢的Charlie Parker的唱片。再见面时看到没用的我,你也会很吃惊吧。
因为这首歌,我特意去听了Charlie Parker,真的很好听。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摘抄
via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 我们这些写作的人,为了探索现实背后秘而不宣的意义而有意识地编排和重组现实,称得上是严肃的做梦者。
- 我告诉学生,要写最为真挚的主题。那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是否真挚呢?就看他们在写作时会不会感到释然,会不会感到欲罢不能,会不会感到头痛,甚至内疚,以及极乐的情绪。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是否完成了必须完成的事情,是否将无法与外人道的情感和盘托出,是否说出本该缄口不言的话语。
- 爱默生是这么说的:“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能逼我们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
- 写作是一门孤独且令人颓丧的手艺,每个从业者偶尔都会需要一些感同身受的友人来帮助自己重新燃起热情,尤其是当内心的火焰逐渐变小的时候。
- 与她甫一见面,我便抛出那个常问的问题:“你怎么会有时间呢?”她说:“不过就是好好规划而已。”她的声音出奇地轻软温柔,我平生罕见。“我每天四点起床开始写作,一直到下午三点。然后我就做其他事情。你可以想象我必须多么小心地安排时间。但是我有一个优势。我喜欢工作。工作正好是我的兴趣。我非常喜欢写作。另一件我同样喜欢的事情就是干农活。我喜欢各种农活,下地的农活。”
- 好的灵感没有眷顾他,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做必要的工作,将浮光掠影的灵感梳理成实在的文字!
- 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灵感光顾,你记住一个好点子的同时很有可能就会将另一个抛诸脑后。你必须做点儿什么:把你的灵感记在笔记本、日记本或者是废纸上。想法、见闻、各种各样的经历,统统记下来。培养习惯,坚持下去。不要在当下过分苛刻地审视自己记录下来的东西,任其自然涌来就好。之后再回头检阅,去芜存菁。绝大多数伟大作家在最为多产的年代里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你没有理由偷这个懒。
- 也许你喜欢与人相处,有很多朋友;你精于人情,侃侃而谈,喜欢解读他人的“性格”。但这还不够。这些事情你可能都很擅长,但不代表你发自内心地对人们有一种条分缕析式的、寻根究底的、富于文学意义的兴趣。
- 如果你对人们的评价总是非黑即白,那么你对文学的本真意义也不会有什么兴趣。一个作家的任务应该更偏向于描绘,而非评判。
- 如果你对人们的评价总是非黑即白,那么你对文学的本真意义也不会有什么兴趣。一个作家的任务应该更偏向于描绘,而非评判。文学是对人类之脆弱的记录。你必须对这些脆弱抱有同情式的兴趣,而你的好奇心也应该一以贯之,直到你穷尽所能,抵达这种脆弱的最深处。
- 想想阿城
- 等到你训练自己到可以迅速地把想法转化成文字时,比如每天能够就各种趣事写上一千字左右,你就能下结论说自己已经登堂入室,可以试着提高这些散记的质量了。取其精华,把自己最好的灵感系统而明确地存录下来。
- 掌握某个题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收集、整理和归档一切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所以不要瞧不起这个看起来机械死板的过程。
- 有时候,你赋予人物一点瑕疵,你觉得有意思,但别人可能发现不了,反而会觉得你的角色过于完美。
- 如果你在观察一个角色后发现自己心中淡漠,不为所动,就不要浪费时间写这样的角色了。
- 你会看到他倚着地铁站外一堵脏兮兮的墙,腹中的绞痛让他一度失去知觉。他紧咬牙关,举着一张晚报掩饰窘态。他将脸藏在报纸后面,闭上眼睛,心想:“上帝啊,我这样还要多久,没人在意吗?”他头发有些长,略微散乱地搭在领口。他穿着一双鞋面有点裂纹的皮鞋,带着一条比衬衫还贵的白绸手绢。他掏出手绢来擦脸,然后把手绢咬在嘴里。一个女孩经过,身上飘着廉价香水的味儿。她的裙子紧包着屁股,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扬扬得意的蠢笨。她看到他将脸藏在毫无意义的晚报后面,也看到了他的白绸手绢。她这一番评头论足的眼光最后以轻蔑作结。他感到一股受尽羞辱的剧痛袭来,因为这女孩就代表了这个粗俗、傲慢的世界,还有上帝、人类、生活——一切既创造了他又将他抛弃的东西。他觉得如果自己能抓住她,打倒她,让她跪地痛哭,爬过来亲他的脚,他会因此感到些许安慰,一丝复仇的快感。于是他跟了上去。
- 一个女孩经过,身上飘着廉价香水的味儿。她的裙子紧包着屁股,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扬扬得意的蠢笨。她看到他将脸藏在毫无意义的晚报后面,也看到了他的白绸手绢。她这一番评头论足的眼光最后以轻蔑作结。
- 一个人在写作道路上对这颗疣毫无兴趣,是最要命的过失。
- 作为集体的人并无魅力——有人说,一群暴民常常是野兽,这话不假——个体的人才有魅力。
- 作者的任务就是在故事有限的篇幅中,把这个人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给挑出来,钉在纸上。
- 独一无二。任何一个不想糟践纸笔的作者都必须尽力做到一件事:为这个角色赋予一个特别的、清晰的音符,除了他之外没有谁听起来是这样。
- G.K.切斯特顿曾经说过,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完成的与知道怎么完成一件事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 的“风格”一看或是一听就是强加上去的,有的则是刻意用些生词,唬得读者以为自己捧起了一本字典,或者给读者带来一种优越的幻觉:他不能完全明白自己在读什么东西,便认为自己的心灵必定正在经历深刻的陶冶。
- J.D.塞林格、雪莉·安·格劳,还有约翰·厄普代克,可以完全不需要用“他说”和“她说”或类似词语,就能把两个角色间的对白写得绵延不绝——
- 一个场景里必须描述的元素其实很少,只要你挑选的细节是真正重要的。”
- “这就是秘诀所在,”老作家笃定地说,“读者就是你最好的帮手,因为他的记忆和经验会将你的草稿润色。你一旦意识到这点,挑选要素的技巧就会开始提高,完美地达到你的目的。”
- 如果描写是必要的,就好好写。多用描述性的词句。“那酒鬼无精打采地走远了。”“马朝我们腾跃而来。”“狂风紧逼……”
- 避免用被动句。“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被堆在山坡上”不如写成“大量砍下来的木料覆盖了山坡”。“我们被恶劣的天气压得抬不起头”不如写成“风暴压得我们抬不起头”。
- 多用名词和动词。避开形容词和副词,除非能够加强你的表达——有时候确实是可以的。但通常,如果你的描写是依靠名词和动词成立的,就能够有更好的强调、描写和文笔。 初学者往往着迷于副词:他“生气地”说,她“安慰地”说,他“勉强地”回答。应该让对白自己体现情绪。让他说的话表现出生气;让她的回答显示出安慰。 在任何描写中,大量冗杂的形容词都会削弱素材的力量。所以使用时再谨慎也不为过。注意不要落入俗套。学着偶尔用一些精巧的比喻为好。
- 我认为每个严肃的作者都应该掌握的能力,毛姆很早便已经获得了,也就是:以非凡的眼光观察平凡的事物。
- 有人把专家定义为:懂的不比你多,但更会组织语言,还会用幻灯片的人。
- 高级小说带出的启示一般和商业小说大相径庭。一对父母的争吵最终会由于两人对孩子共同的爱而平息,“是孩子带领着他们”这样的陈旧主题升华而出,这是通俗女性读物会讲的故事。但这篇小说的启示是“是孩子带领着他们走进痛苦……或者离婚”。更为诚实,也更契合这个放任成风的时代——彼比这样的怪物正是拜其所赐。并且,我们还能从中读出一点额外的启示,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 为了保证最终场景里有这三要素:启示、解释和意外,你应该将这三要素提前构思并写出来,加入到场景描写的必备五要素之中:突出的角色性格、矛盾冲突、地点、时间和情绪基调。规划好每个场景的内容,保证在推进故事时,场景不会重复。既然所有场景都包含整篇小说最基本的冲突,你必须调整场景的起伏——一段上扬,一段下抑。
- 但不管场景有多少,每个场景有多长,从头到尾都要有情节和人物关系上的起伏,也必须包含五种要素:鲜明的角色,渐强的冲突,时间界限,地点界限,还有情绪界限。
- 人与人的冲突总是效果最好的。
- 没有什么比意见一致的对话更无聊的了。进一步来说,如果你选择的角色出身不同,导致他们的背景和天然形成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无法理解或是同意彼此,读者的兴趣就会更大。
- 任何一个对现代战争有所关注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个情节也在尖锐地提醒我们:在征讨这个时代的暴君的路途上,正义的士兵最显耀的功绩就是屠杀暴君座下的受害者。
- 情节中各个段落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这么明显。如果我们把情节从小说中剥离出来看,因果联系也许就会明显许多。当我们把情节与其他要素相结合时,因果联系便不会直接显现,而是通过角色境况、动机或者情感的变化来展现。
- 最好的情节多少都会让作者惊喜。可以想见,它们来自作为一切创造性工作根源的那些构思。但随后生发出来的枝叶很难一开始就被预见,直到整个故事尘埃落定。它们代表的是逻辑和理性的胜利,这番胜利得来不易,是作者与自身未成形的顽固经验较量的结果。
-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行为,也许会和情节有一种微妙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他笔下的情节实际上是他在写作时发生的事情的隐喻。他所描述的客观行为,象征着他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的主观挣扎。海明威写了一个老人在小船上,死抓着一根渔线不放,渔线的另一端连着一条海明威看不见的大鱼。这也许就是在描述海明威自己写《老人与海》的过程。
- 海明威写了一个老人在小船上,死抓着一根渔线不放,渔线的另一端连着一条海明威看不见的大鱼。这也许就是在描述海明威自己写《老人与海》的过程。
- 冲突会推进每个场景——但为了避免千篇一律,每个场景里应该有不同种类的冲突。我们来数数冲突有哪些种类:身体冲突——打架斗殴、篮球比赛;意志的较量——辩论、争吵、法庭上的交叉质询;毅力的磨炼——节食、戒断毒瘾;色诱——浪荡子诱骗可爱的年轻姑娘去他的公寓,蛇蝎美女想要从间谍口中套出信息;人与自然的战斗——生存、医药、工程、探索。每种类型还可以细分,可写的场景成千上万。
- 困境故事展现并解决了一个或多个虚构人物在虚构故事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个困境,而这个困境及其解决方法一定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更有趣,同时在读者眼中也是可信的。
- 短篇小说的所有要素都得到呈现:问题、冲突、挫拆、危机和解诀。作者由此创造出一位不见骨架的选美大赛诀赛选手。
- 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大场景由四种要素构成: 1.两股对立的力量相遇。 2.作者对相遇双方内在冲突的深入发掘。 3.对于相遇结果的暗示。 4.双方相遇的结果必须是下一个场景中所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并承担场景间的过渡的角色。
- 高级故事的作者用来诀定何时使用大场景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分析故事里场景呈现的紧迫性。
- 一个好故事,本质上就是对冲突的记录。
- 在开头和结尾之间,主角从一开始想要达成某事,一直到最后成功或失败,这个过程里一定要有一些转拆点——冲突在这些位置达到高峰。而且一峰要比一峰高,冲突不断加强,越发激烈。情节的最后高潮,当然戏剧性最强。高潮促成解诀方法的产生,将故事带入令人满意的结局。
- 稳住自己,这一页大纲完成之前不要动笔。如果你在不知道方向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你的小说走在正道上的机会微乎其微。心存侥幸的结果通常都是离题万里。而且,你漫无目的地写了好一阵子之后,很有可能到头来只想丢掉整篇东西,出门看部电影了事。就算你硬着头皮继续写下去,写出了一个故事,也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中靶,而且里面会有很多错误,你却看不到。
- 从某种意义来说,闪回是作者递给读者的镜子,读者从中能够看到角色的正面、侧面和背面。这些镜子不管出现的时机多么罕见,一定要能让人窥见一系列关联事件,也总能告诉我们一些之前未曾了解的事实,恰如其分地撩拨我们的好奇心。 “总而言之,”我的一位老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就是写作的精髓吗?”
- 因此,正如我们之前在讨论伟大作家的作品时所指出的那样,伟大作家的早期作品往往非常粗陋,缺乏打磨,充满模仿的痕迹。通过不断的练习,基于作者自身的才华以及能力,原创性的作品才能得以诞生。作为一个初学者,尝试把小说写得明快、清晰、简洁,肯定是没有害处的。他甚至可能会意识到,想要做到这些并没有乍看之下那么容易。
- 对白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段部分必须关注的重点:对白节奏要快,拖着读者往前走,但又要吊住他的胃口。故事对白绝对不能像现实生活中的对白那样,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但看起来又要像是“现实生活”中的对白。
- 另一种讽刺,是在漫长的艰苦挣扎后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全然没有必要。很多事情到头来总是会变成这个样子。
- 故事在哪儿开头总让人举棋不定。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你检查你选的开头是不是最好的,那就是跳过开头去读第二个、第三个或再之后的高点,把这些段落的情节想象成开头。你会惊讶于自己居然常常把最棒的开头埋在故事的躯干里。
- 实际上,新手作者要遵守的首要规则很简单,也很轻松,甚至很好玩,那就是在动笔(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之前读书。如果可以的话,读到不能自拔,让小说的酒精遍布你的血管,然后把自己交给脑海里的直觉。
- 俗套小说承载的是白日梦,高级小说承载的却是深夜中的梦。
- 真正的写作者是观察家。
智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via Tickmao
学习
在学习的路上,好的导师和好的学习资料从来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随着对世界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形成对世界、事物良好的认知有多么重要。
从一开始只是知道认知学习,到早期接触到的阳志平老师的博客,觉得似乎认知会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最本质的看法。
思考
最近,因为想要接触更多关于经济、个人成长方便的课程。当在得到学习李笑来的《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依然接触到的知识是元认知能力。
尤其是当时提到的对「智商」的解读:智商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说到情商时,其实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的能力」。那么我自然想到也可以这么定义财商「解决与金钱的问题能力」。突然就豁然开朗,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个很小的定义所组成的,他们仿佛就是元认知下的衍生品。
我们自小接收的学习方式一直都是:
先了解基础概念——举例说明论证——灵活组合运用。
如果你对当前所遇到的事情产生疑惑,那么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去解读你当前遇到的问题的一系列概念。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决本质的困惑。
故事
看到一个故事做个记录,很有意思,故事内容如下:
卖早餐的甲用了地沟油,成功的卖给了匆匆上地铁的乙;
在肉联厂上班的乙把死猪肉掺到火腿中,成功的卖给了丙;
丙是做彼阳牦牛壮骨粉的,刚刚通过百度的凤巢系统做了假药推广,成功的让丁买了假药;
丁吃了假药,病没好,生活拮据。为了给儿子赚点学费,犹豫再三,往奶源中撒了一把三聚氰胺。
每个人都在抱怨社会、抱怨体制、抱怨不公:
操,为什么有地沟油?操,为什么有死猪肉?操,为什么有假药?操,为什么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操,这个社会怎么了?
恨不得自己做主席、做中石油的总经理、做人大代表,为社会出谋划策,还社会公义。
出租车司机评论国家大事头头是道,简直比习总还有远见,可他还是在愉快交谈中偷偷的的多饶了1公里。
再过几个世纪,人类社会也还是这副模样。每个人都看到了罪,却不停的犯罪。
世界给我们了什么?
总结
我最近主要获得了:
- 认知学习本质是对事物的重新解读;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 开始尝试跟着阳志平老师学习《认知写作课》;
写作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 学习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
想要自由,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的财商及被动收入的能力。工作是无法让自己解放出来的。
-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工作之后再回归阅读和学习,内驱会比在校懵懂时候更重。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好好休息多读书。
标签:场景,故事,20190616,一个,编程,札记,我们,写作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Rohn/p/1103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