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札记-20190616

札记-20190616

作者:互联网

这里记录过去几天,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文章。

如何面对虚无主义者的自洽?

via fivestone

就是那种

人生有什么意义啊,明明没意义啊,人类的一切终将毁灭的,做什么都没意义啊,那就什么都不做也无所谓……

的想法。顺便吐槽一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个拿来当作享乐主义的借口,虽然二者也没啥因果关系

对「意义」的定义,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对得到的每个答案,再不停地 why……why……why……地问下去,直到找出最终的那层答案。这种对最终意义的寻求,确实是哲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至今也确实没有答案,——至少没有像「42」那么简洁明快的答案。然而,「人生意义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和「人生没有意义」,并不是一回事啊。找不到的话,继续找就是了,全人类一起继续找。也许答案就在那儿,然而,就像小学生无法理解常微分方程那样,只是我们的水平还搞不明白。总之,并不能以此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把脑子里用来决定行为的一切东西,经验、知识、直觉……想象成一个黑盒子。我们确实还不能拆开这个盒子,明白里面的工作原理。但这不妨碍我们暂时用这个盒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盒子的各种输入输出,从外部了解这个盒子的特性,从而把盒子运用的更好。

至于人类乃至宇宙终将毁灭,一方面这个命题未必是真,另一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化为灰烬,他的全部想法,都去了哪里?一生累积的知识、从来没有向他人告知的想法,以及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挖掘出的连他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意义,这些都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些对我来说,是比宇宙爆炸群星闪烁更美的东西。

其实我不喜欢用这种「我思故我在」的方式去破题。这仍然像告诉别人有神一样:你需要一个答案,然后给你一个答案,支撑着你。某种层面上讲,「一定要有个答案」这种思路本身,也是受文化影响而造成的自我执念


什么是真正的编程能力

via Joway Wang

四年前在知乎提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编程能力」,当时这个问题获得了许多业内前辈的热诚回答。时过境迁,前段时间和朋友谈起最初使用知乎的经历,这才又想起当年年少无知提的这个问题,多年以后去一一回顾当时大家的回答,对每句话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如果我在今天去回答四年前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会如回答里的诸多其他工程师一样,将编程能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职业阶段对这话的理解可能会大有不同。在四年前,我会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熟练且优异的编程技巧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点依旧在编程本身。但如今我却「背叛」了编程,或者说我所认为的编程能力不应当局限于「狭义的编程」本身。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年上层编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编程的本质来看,编程的实质无非是用一套形式化语言去定义问题和描述解决问题的步骤。一个文学作家亦可以用自然语言实现他自己的编程工作,只不过最终的编译器和运行环境是人类的大脑 —— 过去几千年的数学家就是如此工作,并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发明了更清晰严格的数学形式语言。计算机编程较之人脑的优越性在于更为可靠和高效的运行环境,使得数学得以脱离人类大脑的局限,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然而现实生活远比数学家想象的世界要复杂的多,现实问题在被形式化成为计算机语言前,往往要先经过人类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反复沟通和辩论的过程,最终才会达成一致并被批准以落实成计算机语言。甚至于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工作在自然语言阶段就足以被妥善解决,完全没有使用计算机的必要。许多人最初认为的编程能力,仅限于最后一步把自然语言的需求翻译成计算机语言而已,但事实上,一个只了解计算机语言编程的人或许是个不错的Coder,但很难被称之为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也不可能开发出伟大的 Software。

如果一个工程师在编程活动中被一个他所不熟悉的语言所编写的软件所阻挡,最工程师的方法自然是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解决这个软件的问题。以此类推当一个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被一群完全与他处于不同话语体系和思维体系的人所阻挡,最工程师的方法同样是学会他们的语言,使用他们的方式去描述问题、解决问题。

语言亦或思想都是编程的工具,而编程又是为解决问题而创造的工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多年某门计算机语言的从业者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被牢牢锁死在这门语言框定的世界里,与之相似的是有更大一部分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被锁死在计算机语言所框定的世界里。这既是从业者的悲哀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悲哀。

以上所述,如果要我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成一个更为清晰的定义,我会认为,真正的编程能力是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针对不同语言体系的人理解并使用不同的描述形式,编写出一个用以清晰界定问题并描述出解决方法的「程序」的能力

希望再过四年我再来回顾这个问题时,能够有更为别致的感受。


我们的将来,我们的失败

via 渚碧

我们的将来

前几天,偶然听了Bank Band唱的「僕たちの将来」这首歌,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其实,虽然樱井和寿非常有名,但我对他的歌没有多少兴趣。「沿志奏逢」专辑中的歌好像都是翻唱,在网上一查,原来这首歌的原唱是中岛美雪。我对于中岛美雪的了解,也只是那首不知被多少人翻唱过的「糸」——这首歌就要被改编成电影了。

虽然听不懂歌词是什么,却依然深受感动,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散漫地准备着N1考试的我,即使看了日语歌词也不懂,只能羞愧地借助别人的翻译。

我们的将来,写的是关系陷入倦怠期的一对恋人,口吻以女生为主。

在24小时营业的旅馆里,女生一边用叉子卷起意大利面一边问,「我们之间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没问题是什么意思」,男生突然用力地用起刀子打断了话题。这些危险的话,还是让它随着啤酒一起下肚吧,能再说起刚刚拥抱时的旅馆的名字吗。

「每次给你打电话旁边都有人,你的朋友什么时候才不在?」,女生这样问。「每次给你打电话都不在,你不能调一下休息日吗」,男生回答。「那找个我们都方便的时间吧」,这些危险的话,还是让它随着啤酒一起下肚吧,能再说起你突然来找我的那些夜晚吗。

色调太蓝的电视里,煞有介事地报道着热带国家的战争,对我来说,比起没有见过的大海另一侧的国家,眼前这块切不开的牛排更让我火大。我们的将来,在眼花缭乱的闪光之中,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两个人已经慢慢地不把彼此放在心上了吧,在一起的时候也有点喘不过气来。或许女生还有一点留恋,但他们什么都不做,只是任关系冷淡下去,所谓的将来,真的存在吗?

这让我想起了井上荒野的短篇小说「不能回来的猫」——一对要分离的夫妻在一起的最后一晚。韩国改编的电影「爱,不爱」是由演过宋恩彩的林秀晶主演的,想看很久了,却还一直没有看。

我们的失败

这首歌是1993年的电视剧「高校教师」的主题曲,我当然没看过这剧,而唱这首歌的森田童子已在今年四月去世了。

我们的失败,应该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但我并不打算去探究过往的历史,只是喜欢这首歌那种哀伤而又温柔的氛围

在春日的婆娑树影中,沉醉在你温柔里的我,只是一个胆小鬼。

时光流逝,曾经在一起的我们,只剩下我一个人,放着你喜欢的Charlie Parker的唱片。再见面时看到没用的我,你也会很吃惊吧。

因为这首歌,我特意去听了Charlie Parker,真的很好听。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摘抄

via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智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via Tickmao

学习

在学习的路上,好的导师和好的学习资料从来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随着对世界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形成对世界、事物良好的认知有多么重要。

从一开始只是知道认知学习,到早期接触到的阳志平老师的博客,觉得似乎认知会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最本质的看法。

思考

最近,因为想要接触更多关于经济、个人成长方便的课程。当在得到学习李笑来的《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依然接触到的知识是元认知能力。

尤其是当时提到的对「智商」的解读:智商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说到情商时,其实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的能力」。那么我自然想到也可以这么定义财商「解决与金钱的问题能力」。突然就豁然开朗,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个很小的定义所组成的,他们仿佛就是元认知下的衍生品。

我们自小接收的学习方式一直都是:

先了解基础概念——举例说明论证——灵活组合运用。

如果你对当前所遇到的事情产生疑惑,那么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去解读你当前遇到的问题的一系列概念。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决本质的困惑。

故事

看到一个故事做个记录,很有意思,故事内容如下:

卖早餐的甲用了地沟油,成功的卖给了匆匆上地铁的乙;

在肉联厂上班的乙把死猪肉掺到火腿中,成功的卖给了丙;

丙是做彼阳牦牛壮骨粉的,刚刚通过百度的凤巢系统做了假药推广,成功的让丁买了假药;

丁吃了假药,病没好,生活拮据。为了给儿子赚点学费,犹豫再三,往奶源中撒了一把三聚氰胺。

每个人都在抱怨社会、抱怨体制、抱怨不公:

操,为什么有地沟油?操,为什么有死猪肉?操,为什么有假药?操,为什么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操,这个社会怎么了?

恨不得自己做主席、做中石油的总经理、做人大代表,为社会出谋划策,还社会公义。

出租车司机评论国家大事头头是道,简直比习总还有远见,可他还是在愉快交谈中偷偷的的多饶了1公里。

再过几个世纪,人类社会也还是这副模样。每个人都看到了罪,却不停的犯罪

世界给我们了什么?

总结

我最近主要获得了: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写作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想要自由,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的财商及被动收入的能力。工作是无法让自己解放出来的。

工作之后再回归阅读和学习,内驱会比在校懵懂时候更重。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好好休息多读书。

标签:场景,故事,20190616,一个,编程,札记,我们,写作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Rohn/p/1103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