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普通人的金融成长之路

普通人的金融成长之路

作者:互联网

我是一个出身贫寒、智商一般、情商欠费、独来独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现在开始把自己参与外汇交易的历程简要写出来,其主要目的是让那些像我一样普通却又不甘平庸的同仁们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只是或许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条路。具体而言,以下叙述对于想从事外汇交易的普通散户(非专业人士)或许有不错的借鉴意义。

我今年已满40岁,2001年毕业于一所极为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后在事业单位上班,我的工作至少能为我养家糊口,但我却一直不怎么看得起自己的工作,因为我感觉这份工作既无地位之优越,亦无法体现智商之高上。(当然,现在的我忽然平静了,对这份工作更多的是感恩)

工作不到几年,我在同事的“怂恿”下考研了,还是大学时的专业。考研读研浪费了四年时间和将近20万人民币。(2003——2007)

毕业那年,鬼迷心窍一心想着考公务员,结果没上。为生存需要,重操旧业。

此后几年,不是在考公务员的路上,就是在考公务员。然屡屡败于面试一环。

犹记得最后一次失败情形:面如木鸡,心如死灰。

公务员之路决断之后,我不得不重新选择出路。我忽然觉得,其实有钱也不错。

非常可笑的是:从小就缺钱,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主动去赚钱。

几乎每天,我都会打开电脑,上创业网,看项目,但从来没有找到合适的。而且,一直以来,我都是独来独往,几乎没有朋友,没人指点我。

我是典型的射手座,不喜欢受约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大欠缺。我思索有没有什么事,不需要直接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不需要求人就可以做。我想到了金融交易。在经过几番了解对比后,我选择了外汇。理由有:一是外汇交易量大,相对而言,比较难以操控;二是外汇交易内幕交易相对而言比较少;三是外汇交易做多做空都可以;四是外汇交易持续时间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汇交易相对公平公正,这对于我一个绝对弱势散户尤其要紧。

我开始学习。包括:大学金融专业书,日本蜡烛图,专门的外汇交易书,他人的交易笔记,如此等等。这种不间断的纯理论学习持续了8个月,好多东西看不懂。(我之前也根本没有接触过经济、金融类知识;身边亦无人可以请教)

2015年下半年年开始MT4模拟盘交易(杠杆1:100)。主要交易欧美、澳美、美日。

2015年底开始了MT4真实交易,初始资金是3000美元。

我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分析(其实是不懂),也没有固定的品种,非常盲目。但也有“两大法宝”。一是冥冥中坚信美元很强;二是逢高做空、逢低做多。这两点给我带来的好运多于坏运。

一是坚信美元的强大。从现在来回顾,那年,美元确实强大,我是幸运地踩上了美元强势的节奏(当时我根本不懂波浪理论和周期理论等)。很多时候,我买美元,竟然不止损,最后也盈利了(这为我以后的爆仓埋下了伏笔)。16年年底前,账户余额居然达到了2万6千多美元,其中本金5000美元。

二是逢高做空,逢低做多。起初交易,没有固定货币对。只是凭感觉这个货币对太高了,那个太低了。

非常意外的是,作为一只汇市“菜鸟”,我竟然在第一年以5000美元的本金赚取了2万多美元的利润。现在回顾,当时纯靠运气。

此后的几年,我有过3次对我来说比较重大的亏损,金额分别达到了6千多美元、5千多美元、7千多美元。当然,有人会不屑一顾。那或许是因为你不了解我的经济和家庭情况。顺便说一下,我的交易账户是这样的:最初启动资金5000美元是由我贩卖一些产品赚取的(我工资和奖金是养家糊口的基本也是最后保障,绝对不能拿来从事有风险的活动)。当账户盈利达到1万美元左右,我会及时提现取出来,而只剩本金5000——7000美元本金。

这些年平均每年能盈利2万多美元,最多一年有3万多美元,少的一年只有1万多美元。其中原因,我会以后说明。

我身边没有从事外汇交易的人。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外汇的骗局、风险之类的新闻;也看到一些论有些很厉害的大师,有人跟着他们做,动辄赚取10万甚至百万美元;也尝试学习很多专业经济金融知识,但至今也对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的实际运用生疏异常;也常看各投行专业人士的评述、预测,甚至多次被牵着鼻子走。

我只有一台12年前的手提和一部手机,所用的技术指标只有5个。——我是极其弱势的一个散户,高手看到这篇文章后,请体谅,并请指教。(期待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每个人的处境、胆魄和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就个人而言,目今,我只能在外汇交易里赚取这么点儿来补贴家用。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跟我差不多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当你的“一面镜子”。

后面的时间里,我会具体回顾我的一些重要交易经历、心理路程和交易经验教训总结,以使后来者少走弯路。当然,对我而言,也是不错的思路理清过程。

期待下次见。

标签:多美元,5000,普通人,美元,成长,万多美元,外汇交易,金融,交易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352134/article/details/1166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