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关于写文章的一点经验

关于写文章的一点经验

作者:互联网

简介: 过去的一年,借着《如何画好一张架构图?》、《2020总结(个人篇):关于个人成长的再认知》以及《2020 总结(团队篇):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这三篇文章的热度,成为了2020的年度优秀作者,我个人习惯于回看自己「如何做到的」,所以借着这篇文章也回看一下自己在写文章过程中的一些成长,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image.png

作者 | 萧逸
来源 | 阿里技术公众号

一 缘起

过去的一年,借着《如何画好一张架构图?》、《2020总结(个人篇):关于个人成长的再认知》以及《2020 总结(团队篇):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这三篇文章的热度,成为了2020的年度优秀作者,我个人习惯于回看自己「如何做到的」,所以借着这篇文章也回看一下自己在写文章过程中的一些成长,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二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1 写文章的底层逻辑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在刘未鹏的博客中看到了《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1]这篇文章,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文章就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我的心里,对我的成长影响甚远,长得枝繁叶茂。

在我看来,对于任何问题的思考,想清楚、讲清楚、写清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想清楚」似乎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围绕某一个问题,大脑可以非常活跃的闪烁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这个过程有点像头脑风暴,让自己兴奋不已,但事实是我经常会「被大脑骗的团团转」。

「讲清楚」就是发现自我被骗的过程,那些思考的闪光点一旦遇上逻辑,就会发现很难走通,对于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没有头脑里的那般流畅,于是「在脑子里讲给别人听」就变成了一个逻辑完善的过程,在此之后才是对一个问题相对完整的思考。

「写清楚」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把「讲给别人听」的逻辑,通过文字书写出来,大脑就再也不用费力去存储那些内容,更多的精力可以用于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点,体系化的完善那些观点,因为往往写出来的时候才发现需要有很多背景要交代,有很多思考逻辑需要斟酌,有一些漏洞会被识别,有一些自己不完整的知识体系被觉察,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其实才是最宝贵的。

所以,回看我自己,「为了更好的思考」可能是我写文章的最底层逻辑,也是一把成长的钥匙。去年我曾在团队的周会上分享过一个主题《有效的输出/成果是成长的唯一指标》,而写文章我认为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输出方式。

2 写文章的两个态度

避免「不敢写」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担心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写的深度不够,观点不清晰,怕别人觉得简单,浅显,幼稚等等。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看来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读者其实是自己。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做了很多事情,但总觉得做了就做了,没有体系,没有章法,感觉很散;每天很累,又感觉收获不大。写文章,写日志等等诸多文字性的输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成长累积过程。

回看我自己写过的30多篇文字,最开始的出发点其实是写清楚一个技术方案,逐渐的有了一些成体系的总结输出,再之后有了一些业务思考和个人思考,顺着这些内容我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这些分享本身既是对外的表达,也是对内的自省,每一次有效的输出,都是对自己成长的累积。

避免「完美主义」

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总觉得要写就要写的非常完整,透彻,妄求一步到位的「完美主义」。所以一个主题动起笔来非常非常慢,经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准备时间过长,拖延等等,同时这也给了自己非常大的压力。到现在为止,这个点我还是克服的不太好,但有两个基本的策略可以分享:

(1)逼自己一把

先把自己的Deadline定好,并且公布出去。19年我在大麦运作「晨读分享」机制,要求自己必须带好这个头,自己的Deadline只要定了,就必须要做到。所以回看那个时候发表的几篇文章全在凌晨1点多,有一篇更是到凌晨3点,过程很辛苦,但是达成了又很有成就感,这也导致我觉得自己养成了一种不好的惯性,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刻把自己逼到绝境。最近很忙,我给自己找了客观的理由,然后有点想要放弃,但是内心中一次一次的重新唤起来,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不然总是有种惴惴不安,所以逼自己必须要在这一周搞定,而今天是这周的最后一天 (手动捂脸)。

(2)打动自己即可

与「不敢写」的出发点一样: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读者其实是自己,只要写出来的内容自己觉得满意,觉得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够打动自己即可,不一定非要尽善尽美。以「打动自己」为原则,那么写作的衡量点就回归到了初心:为了更好的思考,就可以避免各种心理障碍。回看我自己写的文章,其实发现这个原则在螺旋式的上升,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种维度看过去,我其实也看见了自己的成长,这点又很欣慰。

三 写什么?

如果回到我们的初心:为了更好的思考,其实写什么并不重要,个人沉淀思考、总结阶段性工作、技术方案、技术原理、前瞻性研究、业务思考、系统架构等等,想明白,写下来,理解通透,这就是一种历练。只要是有自己独立原创,写什么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侧重在几个维度:

上述三个维度在很多文章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此之外,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日积月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认知和能力体系。

四 如何写?

1 善于累积

我习惯于用「累积」这个词,而不是「积累」。核心是累积的背后需要有自我的主动思考,主动取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主题的累积,基于日常工作的思考,提升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放过每一个问题背后可能带来的收获。除此之外,看书、听书、读文章,尝试自己去划重点,用作者的原话来去表达呈现作者原有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对愿意进行解释,来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看看自己的差距可能在哪里,把那些好的内容当做标杆和榜样,一个个去学习,然后一个一个的去超越。

2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听到耳朵长茧了,怎么算刻意,如何刻意,怎么练习,练习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如果仔细去琢磨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的地方。我曾经在《我们应该花点心思去理解那些我们烂熟于心的词》中尝试去解读重新理解这个词,但也只做了一丁点解读。

回到写文章这件事,我觉得可以去写有质量的工作日志,写工作复盘和思考,可以模仿一些文章的套路,可以去做一些知识的迁移应用,去寻找可能的结构,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这背后其实也是个解压缩和再压缩的过程,通过学习模仿,用我们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解压缩阅读到的信息,然后把自己的思考、认知、经验再压缩成文字表达出来,尽可能减少损耗的传递给他人,重复「想清楚->讲清楚->写清楚」这个循环,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的提高自己。

3 一些技巧

以下是我自己常用的一些技巧,分享给大家。

**给自己种一颗种子,静待发芽
**
这里的种子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某个主题,不着急很快的输出文章,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去围绕这个「种子」去阅读,去检索,去累积,去思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暗时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天当你决定输出点什么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会自己跳出来。

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这个点上可以利用xmind,不用刻意去按大纲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大脑活跃起来,其中有两个点我觉得很重要:

-不要让回读阻断大脑的思考:写的过程中不要回看自己已经写好的文字,随着思维意识向前,不要去读自己的文字,等彻底写完再去回看内容,再进行组织和调整,这个点特别重要。

模块化输出

模块化是一个重要的降低复杂性的手段,无论是做技术上还是写文章,把那些思考的散点逐渐聚拢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模块,之后在进行组合、修改和完善。可以先有文章的框架,然后选某一个点去模块化,也可以先有多个模块,再聚合成为一篇文章的框架。

五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上边的文字,尽管我写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于我来说,写文章依然是一个挑战,依然不能做到像别人一样高产。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在《晨读到底是什么》中曾经描述过好文章的三个关键要素:

除此之外,我觉得好的好文章可能还有三个层次:

以上算是我回看自己文章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最后,借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做结尾:汝欲学写诗,功夫在诗外!

原文链接 本文为阿里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经验,写文章,自己,回看,2020,关于,思考,文章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yunqishequ/p/1470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