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谨防企业管理者察人不慎,满盘皆输

谨防企业管理者察人不慎,满盘皆输

作者:互联网

《孙子兵法》开篇中的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仔细地去识别与察看。

人才对于国家来讲是头等大事,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更是如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能否看对人、用对人,同样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看对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个人就会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工作就能够出色的完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个人的才华不断发挥、技能不断进步的同时,组织也在这样的人才的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壮大、燕燕日上,此可谓人才和组织的"双赢";相反,如果看错人,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则这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就无从发挥,或者起了反作用,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潜能和特长不仅会慢慢地消逝,而且组织的运营效率也随之下降,组织的竞争力逐渐被削弱,直到被拖垮。这样,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而且也阻碍了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可谓"双输"。

在能否准确地识人方面,用人失察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王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的经验教训很值得当今的管理者们吸取,希望现如今的管理者们不要重蹈赵王的植辙,希望赵王的悲剧不要在如今的企业里重新上演。

公元前260年,秦国驱重兵攻占了韩国的上党,赵国为防止秦军乘势人侵,便派老将廉颇领兵驻守于边境。果不其然,秦吞韩后又对赵虎视耽耽,顿时,秦赵两国风云骤起。战争伊始。秦兵得胜,赵兵失利。为扭转局势,廉颇改变战略,以静制动,坚壁不出,企图迫使秦军不战自退。可惜赵王不懂得廉颇的策略,以为廉颇怯战,便频频派使者到前线敦促其出战,而廉颇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听命令,坚守不出。秦军无计可施。

由于赵王与廉颇在战略观点上的不和,秦国便乘机派使者到赵国,买通了赵国的谋士向赵王进言:"秦军所畏惧的,只有赵国已死的战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对秦国来说不足为惧,如果此时赵王不用赵括,那么大王之地将易与他手"赵王素知赵括熟读兵书,也早有此意,听此议论,遂起用赵括。

蔺相如听闻后劝谏道:"大王以赵括熟读兵书之名而起用他,就好比是用胶把琴瑟调音的柱子胶上一样,这把琴也因此而成为了一块死木。赵括只知道死读兵书,而无权谋机变之智,望大王慎之。"但黯于察人的赵王根本不听。

于是,赵王遂遣赵括领军取代廉颇。秦国一见计谋得逞,便偷偷地更换了将军,用战将白起取代了王能。并密令军中:“有敢泄漏白起为主帅者斩。”

赵括任职后,改变策略,更换吏士,主动出击。白起则佯装败退,借以骄纵赵括,麻痹赵军,同时却于两边出奇兵断了赵军的后路,把赵军分割于两地包围起来。赵军粮道断绝。唯有等待救援,而此时的秦国却把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长平,以截击赵国的救兵和粮草。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围困多达40余天,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被围士兵只得杀自己的兄弟以为食。赵括企图亲率精锐敢死队突围,但刚出城就被乱箭全数射死。赵括没有办法。只得率40万众向秦军投降,自己则自刎而死。白起觉得这40多万俘虏很难控制,就将之赶入一个大峡谷中,全部活埋。长平大战,秦军前后消灭赵兵45万。

赵王用人失察,终将酿成了灾祸,其只看重善于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无实际能力的人的经验教训,既让人觉得可悲,又让人感到寒心。

作为企业管理者,选人、用人必须以察为先,识人、察人是选人、用人的前提。否则选错人才,用错人才,都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古语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毛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一个人的真正和全部的才能、品德,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后才能够逐步地显露出来,而不是凭借一时的言谈举止、外貌长相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的,这一点.管理者应该牢记在心。

很多企业对人员进行岗位调整后,人岗匹配率低,流失率高,不了解员工的内在素质,员工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缺乏双向沟通,员工调岗后工作积极性低下,仅凭企业意愿进行调整,没有与员工进行沟通调整。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

T12人才测评系统的“以人选岗”的功能有助于企业帮助员工找到最适合他的岗位,通过了解他的个人意愿,结合他的技能水平,企业就会有三个选择决定员工的去留。

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岗位结构和人员编制,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并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企业的活力。

标签:人才,察人,企业管理者,秦军,赵括,满盘皆输,赵王,企业,廉颇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5003337/article/details/11526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