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P详解及交换机的讲解
作者:互联网
文章目录
前言
提示:这里可以添加本文要记录的大概内容: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这门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都开启了学习机器学习,本文就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础内容。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交换机
- 现实生活中长使用交换机的三层架构(具体还分为大三层和小三层),三层架构的优点,可以实现(冗余————设备、线路、网关、电源USP)。
- 在一台交换机上,同一个MAC地址只能映射一个接口,但同一个接口可以映射多个MAC地址。
如图所示,PC4的mac地址只能由g0/0/2映射,但g0/0/1口映射了PC1、PC2、PC3。
交换机还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特殊的一类是透明交换机,即无console口的交换机(傻瓜式交换机)不能在其上面配置协议。
二、为什么要使用STP协议
1.防环
交换机使用了STP相关的协议后,会自主选择最优路径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从而来消除一个网络内的环路。就是在一个交换的网络内;逻辑的阻塞部分端口。实现各个节点间仅存在的一条路劲,从而无环。并且从根到每个节点都是唯一路径。
2.分类和选举规则
- 802.1D、思科的PVST、PVST+、RSTP、标准版本的802.1W(华为默认使用的)。
- BPDU:网桥协议数据单元(为什么叫网桥,因为当时该协议产生时,交换机并未制造出来)。
- 802.1D算法————所有的交换机间使用BPDU包来进行沟通。周期为2s发送一次用于保活,20s的dead time(只用根才发BPDU,其余都只是传递)。
- BPDU是可以跨层封装到二层的数据帧。
3.选举机制
一、根网桥 ROOT(一台交换机,在一颗生成树实例中有且仅有一个)
- 选举时比较BPDU中的
BID=网桥优先级+MAC地址(交换机有的有一个mac地址,有的有多个mac地址,选择时,选取mac最小的),网桥优先级0-65535,默认是32768,该值越小越好; - 透明网桥无MAC地址,其他类型的交换机都有MAC地址,但必须支持STP协议;
- 二、根端口 RP(cost值、越小越好)
cost值,不同宽带、存在不同cost
802.1D标准
10M=100
100M=19
1000M=4
10000M=2
大于100000M=1
802.1T标准
1000M=20000
100M=200000
1、比较从根网桥发出的BPDU后,通过该接口进入时的最小COST值;
2、若入向的cost值相同,比较接口上级(对端)设备的BID;BID小的设备对应的接口成为根接口;
3、若对端设备的BID相同,比较接口对端的PID;较小的PID接口对应接口成为根端口;PID = 端口ID(G0/0/1或G0/0/2)=接口优先级+接口编号;优先级0+255,默认128;
4、若对端接口的PID相同;比较本地接口的PID,越小越优;
三、指定端口 DP(是用来发出BPDU的)看出向
1、比较从根网桥发出的BPDU后,通过该接口转出时cost值最小。
2、比较接口所在的BID越小越优,到根网桥cost相同时;
3、接口所在设备的BID相同,比较本地PID;
四、剩下的端口则为非指定端口(阻塞端口)
4.根网桥的几种状态
- DOWN ;正常通电通讯后切换到下一个状态;
- 侦听:15s所有交换机收到BPDU选举角色;
- 学习:15s所有交换机接口记录经过的数据帧源MAC地址,生成MAC表;
- 转发——根端口、指定端口
- 阻塞——非指定端口
5.8021.D算法的收敛时间
- 30S=15S侦听+15S学习(初次收敛也是30S)
- 结构变化
1、存在直连检测——30s(当1、3交换机连线断开时,即存在直连)
一台交换机在结构突变后,仅存在一个阻塞端口可以接收来自根网桥的BPDU,那么该接口将进入到正常的30s收敛阶段;
2、非直连检测——50s(当2、3交换机间连线断开时,即非直连检测)
一台交换机无法收到root的BPDU后,会自己成为root,但是对端的接口不认,就会等待20s后,重新开始侦听和学习;
6.802.1D缺点
1.收敛速度慢(对于现在的网络环境而言)
2.链路利用率低
于是乎Cisco开发了PVST——是一种基于vlan的生成树协议,一个vlan一棵树;将不同的树的根网桥定义到不同的汇聚层设备上后,可以实现多个vlan的阻塞链路不是同一条链路;实现所有的接口均工作,只是服务不同的vlan,从而提高了链路利用率;
缺点:
1.收敛速度慢,单棵树内依然使用802.1D算法;
2.不支持公有的802.1Qtrunk干道,而是仅支持Cisco私有的trunk干道——ISL;
3.树多,每棵树需要2s一个BPDU,计算等消耗资源——Cisco设备自带一块芯片用于处理这些,但其他设备带不动;
7. PVST+,在PVST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1.兼容802.1Q;
2.可以做到部分加速——端口加速、上行链路加速、骨干加速;
PVST+初次收敛速度依然为30S,若没有开启任何加速,收敛速度与802.1D一致;
1.端口加速:用于连接PC的接口,可以不进行收敛的计算中,直接进入转发状态,成为指定端口。
2.上行链路加速:针对存在直连检测条件的环境,开启上行链路加速的设备,阻塞端口将直接成为根端口,不在进行30s收敛;
该命令只能在接入层设备配置;因此在一台交换机上开启上行链路加速后,该设备的网桥优先级均变大,让设备不能成为根网桥,大概率成为阻塞端口;
3.骨干加速:针对所有的交换机配置,用于收到次优BPDU时,省去20s的hold time等待;不能省去30s的收敛;
8.PVST+(Cisco二层设备默认使用该协议)
优点:和PVST一样基于vlan工作,提高链路利用率;
部分的加速功能,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达到一定的加速效果,兼容802.1Q;
缺点:树多(Cisco存在芯片);加速不够彻底;
9.RSTP(CISCO)、802.1W(公有组织)现在所用的技术、统称为快速生成树(1-2s完成收敛,自带所有的加速功能)
PSTP:一个vlan一棵树(芯片),从PVST+升级而来;
802.1W:从802.1D升级而来————一个网络一颗树;
快速的原理:
1.取消了计时器,而是在一个状态工作完成后,直接进入下一状态;
2.分段式同步,两台设备间逐级收敛,使用请求和同意标记,依赖标记为的第一和第六位;
3.BPDU的保活为6s;hello time 2s;
4.将端口加速(边缘接口)、上行链路加速、骨干加速集成了;
5.兼容802.1D和PVST,但802.1D和PVST没有使用标记位的第一和六位,故不能快速收敛;因此如果网络中有一台设备不支持快速收敛,那么其他开启快速收敛的设备也不能收敛;当TCN消息出现时,不需要等待根网桥的BPDU,就可以刷新本地的CAM表;
切记:接口默认为半双工时,即便允许RSTP,依然基于慢速的802.1D算法来收敛;
RSTP配置命令
【 】stp mode rstp
【 】stp edged-port enable
【 】stp priorty ? 修改网桥优先级(可省略)
【 】stp root ?(管理员快速定义根网桥角色)
primary 设置为大当家
secondary 二当家
【 g0/0/1】stp port priority ?修改接口优先级(以16为倍数)
范围是<0-240>
这条命令可用于修改AP接口的优先级,以防止电脑既连接了网线有连接了WiFi这时就会产生环路,导致AP端口自动关闭,影响到其他连接WiFi的人员,这时就是以将AP接口的优先级改小,当出现环路时,就会自动断开网线接口,从而不影响其他人。
【 】dis stp brief 用来查看stp协议的摘要信息
MSTP=802.1S(华为设备默认使用该协议)
基础为快速生成树,根网桥一般都在汇聚层;基于组的stp,将多个vlan放置在同一个组内;一个组一棵树;每个组之间依然基于优先级+组号的逻辑来区分BPDU
eg:优先级+1 组号为1 优先级+2 组号为2;
配置过程
1.将交换机的所有接口模式设置为trunk模式;
2.在1、2号交换机上创建vlan2-10;(默认所有接口都处于vlan1)
3.stp mode mstp
4.stp region-configuration
5.创建组1和组二分别将vlan划入————instance 1 vlan 1 to 5;
——————————————————instance 2 vlan 2 to 10;
6.stp region-configuration;
7.region-name xxx 创建域名(各个组必须在同一个域名)
8.active redion-configuration 必须开启一下
9.将组1为root在一号交换机上;
stp instance 1 root priomary——————组1做主根
stp instance 2 root secondary——————组2做备份根
组2root在二号交换机上;
stp instance 1 root secondary——————组1做备份根;
stp instance 2 root priomary————————组2做主根;
标签:BPDU,端口,STP,接口,交换机,网桥,802.1,详解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8476943/article/details/11480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