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非标自动化行业的难度很大?为什么?你知道吗?
作者:互联网
当前国内制造业“机器换人”的热潮,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有大量职业新兵涌入非标自动化行业,但是非标自动化领域庞杂,技术之路漫漫,要快速上手、入门并非易事。那到底难在哪里呢?这七大“拦路虎”要知道!
一、非标设备企业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为什么市场出现了那么多的非标厂家?原因在于非标设备厂的初始投资成本较低,整个投资估计在几十左右。
通常非标设备厂创业模式是两三个股东共同投资,一个负责销售,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股东负责售后,不需要大资本、大企业介入。
这种情况导致非标设备行业比较闭塞,行业得不到洗牌,良币驱逐不了劣币,企业良莠不齐。
二、非标设备市场规模增长了,但蛋糕大了,分蛋糕的人却更多了。
在2000年,国内做非标设备比较知名的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台湾企业,这些企业加起来30家左右。
查询统计相关数据,当年非标设备的规模估计在6亿左右,这三十家约占到市场份额的70%左右。
到近年,光在东莞具有非标设备自动化设备企业将近70多家,全国小规模的非标设备已经数不胜数,数量级在万以上;市场规模预估也增长到600亿左右。
简单一句话概括,市场规模虽然增加了100倍,但是生产厂家却增长了千倍。新增的市场被众多的小厂家所占领。没能形成规模企业。
三、规模企业优势表现不明显
虽然小企业是非标行业的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些100多人的中型非标企业。
这些中型非标企业年产值在几千万的级别,但由于管理问题,设计人员及装备人员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责任心,导致一些中型非标企业的产品质量表现也不是令人满意。久而久之,众多企业重新转向小型非标企业购买相对廉价的非标产品。
四、行业松散,没有形成组织优势。
非标设备没有成立行业协会。没有行业协会,政府就很难听到来自非标行业的呼声,甚至各个厂家老死不相往来。
非标设备企业之间的戒备心比较强,害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学到了,害怕自己的客户被别人抢走了,害怕自己的骨干人员被别人挖走了。这种不相往来,不抱团合作导致了非标设备日益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泥坑。
一个非标企业应该卖的是技术、是方案,然而现在很多非标企业却是在和客户谈材料成本,谈管理费用。我们应该多阐述我们的非标设备能够为客户节省多少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益,我们拿取的是我们脑力劳动的合理回报。
五、企业对非标自动化的要求比较初级,制约了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制造企业在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下,选择了自动化。但是自动化从节省人力资源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半自动化、全自动化、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
基于成本考虑,很多企业选择了半自动化的设备,稍微复杂的工序还是由人工完成,这种半自动化的产品一个对机电一体化比较了解的人就可以独立完成所有设计。大量的这种低层次的自动化需求制约了非标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六、奉行拿来主义,创新研发的少。
国内的非标企业很少有新发明、新创造、新应用。国内企业风行去国内外看展、参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现新的应用、新的工艺、新的技术。
这种做法从很多方面来看是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他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设备差距水平,提高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从而降低了广大人们群众的劳动强度。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打着借鉴旗号的抄袭严重降低了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应用的热情;久而久之影响了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能力,使得核心永远掌握在欧美企业的手中。
为了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从研发当中得到长久的稳定的利益,非标设备行业尤其需要保护知识产权。
七、非标设备无法批量生产,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容易获得生存空间。
非标设备是没有标准可依,根据企业生产现状量身订制的设备。A企业的设备往往只能适用于A企业,不能批量生产复制到B企业。
通常一台几十万人民币左右的设备从客户提供需求、非标设备厂提供方案设计、双方讨论确定方案、签订合同、出设计图、零部件加工、到设备组装验收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大型企业面对如此琐碎长周期的小订单是不削一顾的。
但是这样的项目,对于只有10几个人的小企业,却有相当的吸引力。一个销售和几个机械工程师、几个软件工程师的小规模企业疯狂成长。
标签:难度很大,半自动化,非标,自动化,企业,行业,设备 来源: https://blog.csdn.net/L7_18/article/details/1142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