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

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

作者:互联网

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权采编:“自古以来人类在解决饥饿问题上,似乎只关注谷物类的粮食作物,把注意力都放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上,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粮食概念和思维。”谋定研究: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表示,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以色列在农业上颠覆了四个“思维定势”,首先一个就是颠覆了“粮食”的概念。

以色列的种养业在中国闻名多年,中国的大棚种植、滴灌技术,以及现代奶牛养殖、基本上都是学习和引进以色列的。万祥军说:“以色列缺水,不种植水稻,大米从泰国进口,其粮食作物为小麦、燕麦、玉米、豆类等。创造世界农业奇迹的以色列,似乎并不把追求粮食单产作为主要目标。”他表明:十几年前以色列就实现不仅粮食自足充裕,每年还有出口。原因就是他们深刻确立了“大粮食”的概念。他表明,所谓的“大粮食”,就是把人类所吃的瓜果蔬菜、肉、蛋、奶等食物全部纳入“粮食”范畴。这类食品吃多了,自然就减少对传统的谷、麦、豆三大类农产品的需求。

以色列国呈狭长地带,几乎三面环山,一面临地中海。气候干燥,山多地少,土壤基本沙化或沙漠化,几无良田,一眼望去,植物种类不多,不像欧洲、美洲以及中国东北地区有那样的大平原。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与中国南方很相似,而干旱的地方则与中国大西北相似。

然而,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以色列的农业人口就从45%下降到1.5%左右。如果仅为自给而不是把大量瓜果蔬菜出口到欧洲、俄罗斯,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可能还会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农业的一大奇迹,为很多缺粮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农业的宗旨是“以粮为纲”,甚至政府下令可以种植谷物类作物的地方,只能种水稻、玉米、大豆等,不允许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结果是全国从六七亿到约十亿人口的肚子都饿得呱呱叫。虽然城市里的成人每月定额供应粮食14公斤,小孩9公斤,但几乎每个家庭都吃不饱。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陶瓷大米缸,职工每月一领到工资,第一个动作就是买米回家,这叫“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而现在,中国城市居民家里的米缸甚至都消失了。因为大部分人食粮消耗不到以前的一半,甚至很多人不到三分之一。减少食粮的原因并不是食量下降,而是大量的肉、蛋、水果、蔬菜、奶代替了大米、面粉。减少了大米、面粉用量的中国人不仅没有饥饿,反而出现营养过剩的状况。大腹便便的肥胖症患者随处可见。

从这一现象不难发现,把粮食概念固定在米、麦、豆三大类农产品上是狭隘的、不科学的。应该有一个“大粮食”的新概念和新思维。有了“大粮食”的概念和新思维,就能重新布局中国的粮食增产的设计,突破当前中国粮食增产的天花板。

以色列增加“粮食”产量就是发展奶牛业。在一般人眼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被以色列人巧妙地进行资源组合,“轻松”地提高了农田的粮食产出。

不说不明白,一说很简单:以色列人计算,麦子、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粮食部分与秸秆的比例大约为1:1,用秸秆作为饲料养奶牛,秸秆与牛奶的转化率大约也是1:1,一头奶牛一年的秸秆饲料大约为11—13吨,而一年产奶也是11—13吨。也就是说,传统被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经过奶牛的转化,1吨秸秆就可以变成1吨牛奶,变成了人类十分美好的食物。人们大量喝牛奶,自然也大量地减少谷物类食物。

在以色列的奶牛养殖场里,以色列人把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如麦秆、玉米秆,还有水果加工企业运来的果皮果渣,通过堆沤发酵变成饲料。秸秆普遍切成三至五公分长短。这些发酵后的粗饲料按照各种奶牛的需求,配上一定比例的碎玉米、豆粕,就成了标准的牛饲料,每吨大约1200元人民币,比中国价格高;牛奶出厂价大约3900元人民币/吨,比中国售价低,但以色列奶牛场的利润却普遍不错。以色列政府为防止牛奶过剩,对奶牛场的数量、规模控制都有比较严格的控制。

比比中国,一方面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焚烧掉,既造成了空气污染,而且实际上也是烧掉大量的粮食;而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粮食增产,每年对粮食种植补贴上万亿元。

中国最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创造了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奇迹,但他十分坦然地告诉大家,往后每亩地单产量要增加两公斤都十分困难。而且看看他目前水稻的试验田就可以知道:选择专门的气候带、专门的土壤、专门的肥料,以及常年配置水稻专家在田间管理,这种开小灶一样苛刻的种粮要求,根本不可能在全国推广。

传统粮食单产产量的提高,如同百米短跑一样,要提高0.1秒都非常困难的,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且必然存在极限。用这种传统的粮食思维来实施保障,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无疑是个死胡同。看看袁隆平先生对中国粮食前景的文章,就知道他是极其悲观的,因此他不顾“非议”,选择了“转基因”——转基因有无害处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能学习和借鉴以色列的“大粮食”思维和经验,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将能有效地突破中国粮食增长长期存在的“瓶颈”。即使仅仅利用50%的农作物秸秆,使之转化为牛奶、牛肉,即使中国的粮食减产10%—20%,也足以解决支撑14亿人口肚子的大问题。

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

标签:以色列,丰收,万祥军,农业,秸秆,粮食,中国,颠覆
来源: 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140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