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互联网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安徽安庆桐城的“六尺巷”,是个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名气却很大的小巷弄。
桐城是个小地方,但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尤其明清时期,而著名的六尺巷,与清朝一位大人物有关,就是张廷玉的父亲张英。
清朝时期,桐城出身的张英仕途平顺,一路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是当时朝廷中的顶级大员,他深受康熙帝重用,也与雍正帝胤禛有师徒之谊,地位非同一般。
在桐城的张家老宅,与隔壁的吴家大宅相邻,两家的大宅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年代久远,之后吴家想要扩建宅院,就想占用与张家相邻的一条巷道。
然而,张家不肯同意,与吴家争执起来。
张家地位显赫,张英高居一品,而吴家也是当地的望族名门,两家都不是好惹的,桐城当地的知县不敢轻易裁断,事情一时之间不好解决。
史料之中并没有记载与张英祖宅相邻的吴家是什么身份,但桐城之地,姓吴的文人重臣可不在少数,敢与张家争执,吴家估计也不是好欺负的。
更何况,古代的文人注重名分声望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倘若张英用自己的身份来欺压,恐怕要在朝野当中引起风波,危及张家自身。
张家人见吴家不肯让步,写信给张英,希望他帮忙压一压。
张家的家书到了张英手里,让张英又好气又好笑,自己这么个宰相等级的人,要是帮着家里人去扯皮这种鸡毛蒜皮,实在是太不像话。
张英写信回家,也就是那首著名的七言,张家人收到回信后非常羞愧,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作为新的巷道,之前的巷道让给吴家。
而吴家见张家如此,自己也觉得非常脸红,原本的巷道也不占了,而吴家也主动让出三尺的土地,最终两家共同让地,形成了如今的六尺巷。
原本比较狭窄的小巷子,最终变成了一道六尺宽的巷。
所谓心宽不怕巷子窄,从两家争地的事情来看,张家与吴家本来的关系并不怎么样,然而六尺巷之事后,两家反而更加融洽,成就了一桩美谈。
不过,六尺巷的故事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清朝初期,可这个故事目前已发现最早的记载,却是在民国时期。
姚永朴在《旧闻随笔·卷四》里记载了这件事,而姚永朴本人也是桐城派的作家,至于桐城当地的县志与其他相关书籍中的六尺巷故事,都出于他的笔下。
毕竟姚永朴生活的年代,距离张英的时代已经隔了两百年,因此也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
其实严格来说,张英当时已经是宰辅一样的人物,让尺寸之地这样的小事他没必要在意,甚至他有意回避了这件事,以免扯出沽名钓誉之嫌。
姚永朴是桐城派的作家,而他的祖父姚莹正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家也是桐城的望族,与张家的大宅没离多远,两家祖上多有交往。
作为名门之后,姚永朴知道一些张家的各种趣闻轶事,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甚至说姚家可能将这些作为经典故事,用来教育姚家的子孙。
张家与吴家还有姚家都是当地的名门,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当地广为流传。
不论六尺巷的故事到底是真还是假,但它传扬的谦让、睦邻的美德是真正应该存在的,这才是六尺巷能够美名远播的重要与根本原因。
标签:姚永朴,家书,吴家,张英,张家,何妨,桐城,六尺 来源: https://blog.csdn.net/fuli911/article/details/1139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