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节前摸鱼日记

节前摸鱼日记

作者:互联网

 春节前,本该是天天加班的节奏,项目突然停了,行驶的快车突然拉了手刹。听闻有朋友要来南京旅游,考虑写点东西吧,来打发一下时间。
          我笨拙的笔,还望看过的人不要见怪。
          奔腾而啸的长江穿过城市,带来些许水气。南京的天气少不了阴雨,初次到此地的时候,便是一个下着雨的下午,想着一些历史,心情略有些沉重。
          自长江奔流而下,我没有见识到三峡的九曲回肠。只在上游重庆,在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见过青白分明。在下游见过浩浩汤汤。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着迷于明川大山,开始喜欢去逛菜市场,逛地摊,吃一些当地的早点,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我还留意了另一种东西---篱笆,总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人的性格、气度乃至胸怀。小时候,村子里都还是低矮的土墙,半拉砖头地基,一半的土墙,用棉花树枝扎起来的菜园。那个时候阳光明媚,旁边的河水很清,晚上满天的星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习惯了在水泥浇筑的院墙上,竖起各色的碎玻璃。 围栏很高,上头是特制的,尖尖的铁矛,刷上红漆,森然血淋淋的感觉。我留意过我去过很多地方,越偏僻的地方,围栏也就越高,玻璃也就越尖,当时的人给人的感觉也就越不近人情。
         我以为历来如此,直到有一年来南京,特意留意了一下,此地的护栏多低矮,上头也没有特制的铁尖,一时间竟有些感动。当地人没有那么排外,听闻南京老杆子和和气气的,常常为了“斩” 个鸭子,会排起长长的队。
      
          南京的中山陵,紫金山,夫子庙的秦淮河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犹记得在夫子庙点了两笼汤包,两碗鸭血粉丝汤,付账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调,敢情我把这地方当成老家的早摊了。 
         坐着晃晃悠悠的公交车,路过 “三伯楼” (三牌楼),记得此地有个早点特别好吃,便下车,找了很久,喝了一碗豆腐脑,再坐上晃晃悠悠的公交车赶去浦口码头。

         这金陵城遍地的梧桐树,是老蒋的爱情。鼓楼是个老城区了,在去浦口码头的那条街,两侧都是梧桐树,配着保留下旧建筑,仿佛置身于民国。坐着轮渡,穿过长江,走上几步,便是老火车站了,朱自清的《父亲》 一文中的火车站便是此处。配合着夕阳的昏黄,斑驳的墙皮,我想象他父亲蹒跚的背景。
          回来的时,本来打算去一趟阅江楼,去看一看大明朝的辉煌。路上累了,扭身走进了一个公园休息。结果就是我在里面看了一下午的象棋,里面的老头戴着讲究的金丝老花眼镜,白背心,旧军装,红红的五角星,一看就像是退休的高干。他们仪态端庄,见惯了老家泥腿子的样子,不由得浮想联翩,退休后的他们只得在棋盘山指点江山。周围站满了人,我观察着对面的人,瘦削的脸,高度数的眼镜,灰色大衣,黄金叶的南京香烟一根接着一根。他不像是行伍之人,但绝对是个高知,透过烟雾,看着他的冷静,我暗想,若我与之对弈,丢盔弃甲到几分。

           最后,是的,一段不得不提的沉重历史。我过往南京好几次,也在南京住了有两年了,却从来没有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因为我不敢涉足那个地方,也不敢回忆那段历史。我不愿意去面对,不愿去了解,那是有多么惨绝人寰,有多么灭绝人性。我常常在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在想,我脚下当年是否堆过皑皑白骨,是否血流成河。那影影绰绰的人影,是不是当年的冤魂。

标签:长江,地方,留意,节前,南京,摸鱼,夫子庙,日记,此地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1572552/article/details/11388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