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精髓:古代中国朝廷不保护商人,将中国商人置于西方势力的仗剑经商之下

《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精髓:古代中国朝廷不保护商人,将中国商人置于西方势力的仗剑经商之下

作者:互联网

《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书中的精髓:古代中国朝廷不保护商人,将中国商人置于西方势力的仗剑经商之下,最终导致了中国商人被排挤、被剥夺的商业命运。

在中国人心里,泱泱大国一直是中国该有的定位,全世界都抛弃了非洲人民,不急,还有我们中国,所有国家都在给亚洲某国落井下石,不要紧,我们中国无偿支援你们,口罩大批送过去,中国并不要你们什么回报,只需要你们知道,中国是伟大的国家就可以了。无论是今天的中国,还是古代的中国,国人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于我们中国的自豪从来不曾改变过。只不过当中国人这种心态第一次遇到西方仗剑经商的势力时,曾经引起了一阵骚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书,随着作者一起了解这一段历史。

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两个部分为大家讲解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来聊聊古代中国朝廷的朝贡贸易;在第二部分中,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当时西方国家的仗剑经商。

下面开始第一部分的讲解。 我们先来说说朝贡贸易是什么概念?所谓朝贡贸易,意思是说,我们给你们带来好东西,并不是为了想赚你钱,而是作为对你们的援助,你们国家实在太落后了,我们看不下去了。而你们来给我们皇帝送上贡品,是为了感谢我们泱泱天朝对于你们小国的照顾。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付出是一种施舍,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付出是作为发自内心的感激。

为什么会有朝贡贸易呢?贸易的本质,是双方对于对方都有诉求,一方需要另外一方的物资,相反的,另外的一方需要对方的金币。而古代中国作为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典型代表,要啥有啥,根本就不需要蛮夷小国的任何东西,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有平等的贸易可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中国很早就走上了统一的道路,领国相对弱小,中国缺乏外在的竞争者。中国黄河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适合人类定居,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这个中心因为需要调动全国资源来应对水利问题,于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面积广阔的大国,这个国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官僚体系,中国历来统治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家内部的反叛,政府大部分的精力用来保持社会内部的稳定,而不是与别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争夺财富。

中国传统经济自给自足的程度很高,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小。国外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远远大于中国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当时国外对于中国的丝织品、棉织品、陶瓷、冶金制品等手工业商品以及茶叶需求非常大,而中国基本上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因此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文明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周围小国定期来送上贡品以换取中国的出口商品。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朝廷长期以来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主张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政府不关注国际贸易中的商业利益,而是将国际贸易看做照顾蛮夷小国的手段。永乐年间,有人建议明成祖对进贡的船只征税来增加收入,明成祖说,人家外国人是来表示对我大国的敬仰之情的,你让我收他们税,这不是丢我们国家的脸嘛。

中国当时的朝贡贸易不是按照商业原则进行的,而是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政策,基本上是半卖半送的慈善义卖,以此来体现中国朝廷对于蛮夷小国的体恤。在当时的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完全得不到朝廷的保护,因为中国商人和外国人做生意,是以获得最大利益为前提的,这就违背了朝廷半卖半送的大原则,因此当中国商人在国外遭受到西方势力杀戮时,中国朝廷都是置之不理的,西班牙军队在1603年至1672年期间,四次对在马尼拉经商的中国商人进行大屠杀,造成了中国商人极大的损失,对此,中国朝廷不但不予以反击,反而谴责这些中国人愧对祖先,居然想着做生意赚蛮夷的钱,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

讲完第一部分,了解了古代中国朝廷对于对外经商行为和商人的态度,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看看当时西方国家是如何处理与商人的关系的。

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和古代中国早早的一统天下,国富民强、自给自足的情况不同,西方欧洲,地方不大,国家很多,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欧洲大国法国,面积就比我国四川省略大,传统欧洲强国德国的面积其实还不如我们口中的小日本。这种情况下,导致了西方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又需要和别国进行贸易,为什么呢,因为西方国家地方小,很难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自家缺少的各种东西。因此,仗剑经商的意思就是西方的商人,在本国军队的保护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贸易活动。

具体而言,欧洲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欧洲是一个多元的政治体系,欧洲肥沃土地的分布在地理上具有不连续性,在土地肥沃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生活富裕的经济政治中心,欧洲多元的政治体系正是以这些分散的中心区域为基础形成的。这些分散的政治体系没有合并成一个国家,而是形成了谁也不服谁的多个政治实体。在14世纪,欧洲最多时候有超过一千个政治实体,到了16世纪,则合并为五百多个独立政治实体。

政治上的分散使得国家之间存在很强的竞争性,任何一个国家,在这种分散的政治体系中一旦不够强大,就会被其他国家给吞并。自从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各国君主都争先充当欧洲霸主,各类君主的名字眼花缭乱,还没等老百姓记住就已经被新人换去。自1492年到1647年的150多年间,欧洲爆发了94次战争,导致战争最重要的原因是领土和霸权问题,其次是宗教、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可以说,欧洲人中世纪整天就忙着在打仗。

欧洲国家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他们可以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可能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意识到,自己国家没办法满足老百姓的所有需求,仗要打,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我们也是需要的。在欧洲的经济世界里,城市是流通的枢纽,以城市为核心形成了欧洲的经济中心,早期著名的城市经济中心有威尼斯、安特卫普以及阿姆斯特丹。在这个巨大的商业网中,欧洲各个地区各司其职,北欧提供羊绒以及谷物等食品,地中海附近的意大利城市则运来纺织品与东方的香料。到了17、18世纪,荷兰、英国等得益于工业革命,开始输出工业品,而北欧继续充当原材料提供者,地中海地区则主要从事奢侈品的生产与贸易。

很明显,一个欧洲国家要想在欧洲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要坚持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边发展强大的军队,一边发展贸易。欧洲各国都把其他国家当作军事上的对手,同时也是贸易伙伴。贸易是各国增强国家势力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商人从事贸易扩张,为了垄断贸易,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每个国家都知道,贸易是和平时期的战争,如果失败了,国力下降,势必影响军队的实力。西方政府不仅从政策上支持商人,还经常直接代替商人开拓海外市场。以下的组合拳在西方政府殖民时期很常见:首先通过军事力量排挤西方竞争对手,以形成垄断贸易,之后通过殖民政策,派出商人,在当地掠夺财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说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朝廷对于经商的态度,由于中国很早就走上了统一的道路,国富民强、衣食无忧,因此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不受重视,即使在国外被欺负了,也得不到政府的帮助。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商人是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得到了西方政府的保护。当赤手空拳的中国商人遇到“武装到牙齿”的西方商人后,前者的失败就成了一种必然。

以上就是《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让你了解到你重视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如果一个国家不保护自己人民的合法利益,那人民在外面被欺负也就成了必然。古代中国朝廷不保护商人,将中国商人置于西方势力的仗剑经商之下,自然就导致了中国商人被排挤、被剥夺的商业命运。

标签:国家,西方,经商,商人,朝贡,中国,贸易
来源: https://blog.csdn.net/zz18838/article/details/11376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