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浅述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浅述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作者:互联网

结合中共十九届全会精神,论述我国如何科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浅述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西方国家最近几年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频频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卡脖子”,极大地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在中共中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依然坚持创新是我国发展战略中核心思想;掌握科技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满足国家、人民的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我国打破关键技术封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我国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2.1 科技创新经济环境

我国这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科研经费比例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经费的金额和比例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当今对高科技技术的需求不相匹配,否则将会制约科技工作者的试验条件,从而制约了科技创新。

虽然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大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不能在公司发展的同时进行技术研发上投入相对应的比例,例如一些国企,盲目追求国外高精密仪器,进一步挤压了国产仪器的生存空间。我国虽然建立了创新体系下的税收政策,但政策缺乏具体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并且偏向于区域性,未能充分发挥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2.2 科技创新政治体制

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在不断的调整中,但科技体制也制约着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一、我国多数的科研工作者的能力靠成果、论文的数量来体现,造成一定程度的学术浮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安心从事研究工作。二、许多科学管理处,不是由专门的科技人员管理,一些项目研究方向由行政人员来进行决策,不遵守科技发展规律,易造成决策失误、科研经费的浪费。三、科研经费申请周期长,科研工作者往往在提出申请后,流程较繁琐,造成一些具有重大创新项目,不能及时开展。

2.3 缺乏相应制度严格监管

我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推出了《专利法》,人们对知识产权付费意识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及时,损害科技创新人员的正当利益,损害了其创新积极性,造成企业通过“抄袭”或者“剽窃”他人成果,来获取不当利益。

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着投入科研等于没有回报、回报率低、成果转化低等问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较大的劣势,这需要国家为民银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路径

中国要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路径,快速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我国科技综合实力,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本文结合五中全会精神从国家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个方面来提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路径。

3.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我国要建立成创新型的国家,引领时代科技发展的浪潮,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使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的科技创新行动纲要,建设一大批国家实验室、重新构建重点实验室的体系;推进一批具有高发展潜力、战略性的科技项目;布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制。通过国家政策为导向,来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2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倘若没有创新力,企业终是别人的“代工厂”。政府要支持各种创新因子向民营企业聚集,避免国企也民企机会不均等的局面;允许不同类别的企业来进行组合,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对创新型企业实现创新税收减免政策,提高企业的研发动力。

3.3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源。没有人才哪里有创新点。我国应继续深化高新科技人才待遇条件,改变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不回国发展的局面,避免高素质人才流失;构建新型的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和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在高校中,多进行创新式教学,避免填鸭式教育,注重实践创新能力。

3.4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个好的体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部分高校应对实行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改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多元化,避免单一的论文评职称的现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体制部门应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创新工作的方向由专家来进行组合评估,简化创新项目的申请流程;完善国家反垄断政策,避免一些大型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来打压微小创新企业,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3.5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省级政府应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该平台可为高校研究师生提供研究指向,鼓励其做具有市场经济的研究,避免高校“闭门造成”造成创新人员的浪费。这种又可将成果应用企业,提高其成果的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双赢。该服务平台可以让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特长,建造一个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共同推进创新活动到成果商业化的应用。

标签:创新,创新能力,路径,我国,科技,国家,高校,企业,浅述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205178/article/details/11325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