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不想学习时看一看会有帮助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想学习时看一看会有帮助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互联网

无为而无不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是说真的不关心前程,而是说,只要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程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也有其他类似的话,比如:“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董仲舒),“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

我们都想要把学习、工作搞好,都想要多赚钱,但我们每天心心念念的,却不是学习、工作、赚钱,而是游戏、娱乐、吃喝,乐此不疲。即使做了一些事,却希望很快看到成果,希望一劳永逸,而不肯付出耐心,不愿意付出长久的坚持。这是人生中最大的悖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在蒙学教材《增广贤文》、《名贤集》都有收录。但其最早的出处,应当是五代时期冯道的《天道》一诗(见《全唐诗》卷737_1):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其后,宋朝的《五灯会元》中也有涉及,具体在该书《卷十七·保宁圆玑禅师》一节:金陵保宁寺圆玑禅师,福州林氏子。僧问:“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师曰:“堂中瞌睡,寮里抽解。”曰:“便恁么时如何?”师曰:“须知有转身一路。”曰:“如何是转身一路?”师曰:“倾出你脑髓,拽脱你鼻孔。”曰:“便从今日无疑去也。”师曰:“作么生会?”曰:“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师曰:“须是恁么。”(金陵保宁寺圆玑禅师,福州林家子。有僧人问:“生死到来的时候,如何回避?”圆玑答:“在僧堂中打瞌睡,在寮房里解衣服。”僧人问:“就这样的时候怎么样?”圆玑回答:“要知道有转身那条路。”问:“什么是转身那条路?”答:“倾出你的脑髓,拽掉你的鼻子。”(注: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无须回避,亦无可避)。僧人说:“我从今日起就再无疑惑了。”圆玑问:“怎么领会的?”答:“只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注:活在当下。生当尽心,死而无憾)圆玑说:“是这样的。”)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好事”一般即为善事。人们应该多多行善,自然前程无忧。这种观念在《增广贤文》中就多次出现,如:“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否认,这些内容有一些宿命论的消极味道,可它倡导人们行善,仍然是值得肯定的。而经典的好处,就在于常读常新,可以随时代的演进而做出全新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好(hǎo)事”理解为“正确的事”,比“好事”的内涵更加丰富。正确的事一定是好的,但好的未必是正确的。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随时随地“做正确的事”(战略、效能),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战术、效率)。如此日积月累,等到将来有一天功夫够了,自然水到渠成。看到有的答主把“好事”解释为“喜好(hào)的事”,这太过于随心所欲了。因为“好”做“喜好”解时,通常后面接的是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如:好学、好问、好读书不求甚解。接名词不仅在语法上讲不通,读起来也别扭,纯属“好(hào)事”之举。另外,从前面引用的原文出处,我们也应知道,当是“但行好(hǎo)事”,而不是“但行好(hào)事”。

标签:圆玑,正确,看一看,前程,莫问前程,但行好事,好事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xiaoshahai/p/1421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