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的由来 — 专访宁夏文史专家杨森翔 作者 丁宏山
作者:互联网
“塞北江南”的由来 — 专访宁夏文史专家杨森翔
作者 丁宏山
唐代诗人韦蟾写过一首《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的诗,首句是:“贺兰山下园果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句诗在宁夏的知名度很大,即使不能说是“家喻户晓”,起码可以说是“广为传诵”。那么,“塞北江南”的由来是怎么一回事?记者采访了宁夏著名学者、文史专家杨森翔先生。
Q: 本刊记者
A: 杨森翔
Q: 宁夏被称为“塞北江南”,请问这个提法是怎样形成的?
A: 还是要从“贺兰山下园果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说起,韦蟾在诗里说,灵州(吴忠)在贺兰山下,有果园城,早就已经很有名了,被人们称之为“塞北江南”。古灵州之所以被称为“塞北江南”,是因为这里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所以这里才呈现出“水木万家朱户暗”的景色,就像江南水乡风光一样。
韦蟾这首写给卢潘的诗,描写了灵州的富饶和美景,说明宁夏早在 1000 多年以前就是“塞北江南”,指出了古灵州是北部边疆重镇,预期朋友卢潘到这里任职,会成为一位合格的边地镇将。
韦蟾诗中提到的“果园成”是指吴忠,也包括银川平原地区。这还得从赫连勃勃说起。赫连勃勃是匈奴左贤王刘卫辰的第三个儿子。因刘卫辰曾在公元 365 年被前秦苻坚封为“夏阳公”,所以在公元407年,当赫连勃勃自称“天王”时,便以“大夏”为国号,建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宁夏全境是其势力范围。自此以后,宁夏始有“夏”这个称号。
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割据政权以后,采取游击战术,与后秦连年互相攻战于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地带。公元 413 年,赫连勃勃征集军民 10万,在今陕北靖边白城子修建了一座城池,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新城曰‘统万’”。同时,认为他的祖先从母姓刘“非礼也”,故改姓赫连氏。
赫连勃勃雄武一生,但也不忘文治,在连年征战之余,曾在今银川附近修建丽子园,即后来北魏时的怀远城;在如今的吴忠广植果园,待果园蔚然成林以后,原在这里的灵州城,又被人们称为“果园城”。韦蟾诗中的“贺兰山下果园成”正反映的是这一段历史事实。赫连勃勃在“灵洲”广植果园的事情,还被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记在《水经注》这本书里。郦道元说,他亲眼见到“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的美景。灵州是宁夏平原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西夏政权建立之前,它一直是宁夏北部最富庶的区域。
Q: 宁夏拥有“塞北江南”这个雅称,可以追溯到多久?
A: 宁夏平原拥有“塞北江南”的雅称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原王朝政府就大量向富平、灵洲地区移民,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这些内地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并先后开凿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水利工程,使银川平原的自然风光和物产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后周大将王轨攻破陈国的徐州,击溃并俘获了陈国大将吴明彻及其部属 3 万人,将他们全部安置在银川平原这一带。这些江左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使原本“杂羌戎之俗”的古灵州地区“彬彬然有江南遗风”,“因谓之塞北江南”。这是文献中“塞北江南”最早的出处。从此,这一称谓便代代相传,并被赋予了民族融合的文化内涵。后来,宁夏其他地方,如银川、平罗、中卫、中宁等地也相继得到开发,自然风光和风俗习惯也逐渐进化,“塞北江南”的美称也涵盖了整个宁夏灌区。
Q:从“塞北江南”到“塞上江南”,是怎么样演化过来的?
A: 到了唐代,朔方成为最大的军镇,唐廷以灵州为朔方节度使治所,辖今陇东、陕北和整个河套的广大地区。一时,“天下劲兵在朔方”,灵州“兵食完备”,为后来唐王朝的中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元代开始一直到明代,都是大批地从江苏、浙江甚至福建往宁夏移民,这些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带来了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惯。
《明史》记载,洪武三年(1370 年),河卫指挥使宁正兼领宁夏卫事,率军民“修筑汉、唐旧渠,引河水溉田,开屯田数万顷,兵食饶足”。洪武六年(1373年)帝诏令“屯田宁夏”,洪武九年(1376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从此开始大规模屯田。军屯之外,同时大量招集流亡者来宁夏屯垦,称为民屯。经过明代 200 余年的屯垦开发,宁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呈现出“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远近人家四路连,风光谁信是无边”的江南风光。从地理分貌上看,也和江南一样,它是小桥流水、青瓦茅舍,而且水网如织,湖泊连缀,渔业发达。
如今的“塞上江南”是从“塞北江南”演化而来的。
Q: 宁夏“塞北江南”有什么文化内涵?
A: 塞北江南,开始是以灵州的习俗礼仪与江南相似而言,后来则逐渐专指宁夏平原优越的灌溉系统形成的自然环境与江南相似而言了。根据《宋史·夏国传》称:“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兴灵则有古渠曰唐徕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明弘治《宁夏新志·序》亦称:“宁夏地方千里……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大大有之,人生其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诚今昔胜概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
清巡抚杨应琚在《浚渠条款》中也写道:“宁夏一郡,古之朔方,其地乃不毛之区,缘有黄河环绕于东南,可资其利,昔人相其形势,开渠引流,以灌田亩,遂能变斥卤为沃壤,而民以饶裕,此其所以有塞北江南之称也。”以上记述说明宁夏引黄灌区的鱼米之乡,舟楫之利,古已有之。“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名实相符。
现存宁夏地方志中吟咏“塞北江南”的诗文词赋还有很多,如“鱼游浅碧戏东风,花涨渠水浴红雨;千顷良田凭富足,万家编篱获安居”等等。但真正论起来,“塞北江南”的内涵却有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历朝历代汉族移民与本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宁夏的过程中,彼此的风俗习惯已经完全融会到一起了。简单地说,宁夏“塞北江南”的魅力就是自然风貌与文化特征的双重体现。
标签:灵州,勃勃,宁夏,杨森,韦蟾,丁宏山,塞北江南,赫连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ysx4221/p/1414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