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学习笔记3--《论犹太人问题》
作者:互联网
第五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导言》内容
第一部分:宗教批判;
第二部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第三部分:无产阶级革命;(在德国范围内展开,解决现实问题的道路究竟是怎样的)
5.4 无产阶级革命
- 解决问题的道路从彻底的理论解放开始;
- 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
- 无产阶级;
以上三点构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结论
框架
- 解决问题的道路从彻底的理论解放开始
它是在德国展开的蓬勃宗教批判的继续。
包含三个层次:
①从彻底的宗教批判出发;【德国人依然受制于宗教,要解决宗教问题,才能够让德国人进入现代政治所要求的现代世界。要想行宗教批判,就要将宗教批判进行到彻底,意味着消除任何形式(包括神圣的、世俗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否定】
② 对新教改革的继续;
③ 用哲学替代宗教
展开细节
- 从彻底的宗教批判出发
彻底的宗教批判意味着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之上,从人的本质出发,从各种各样的异化现实出发,直接带出对各种形式的人的异化的否定。
马克思,所谓的彻底就是把握住事物的根本。
宗教批判的根本是让人成为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找到使得人们的行为发生扭曲的外部力量,真实地达到对现实版本的自我异化的揭露,并且要求对现实版本的自我异化和外部力量的真实废除,而不是简单的理论上讲清楚它是自我异化。 - 对新教改革的继续
马克思:新教意味着把人们从世俗版本的宗教权威的迷信当中解脱出来。所以说,路德所行的宗教改革 实际上是让僧侣、教会等不再被人们迷信。这种新教改革另外一个结果是 把普通信众变成了僧侣,让每个人都以为支撑着自己生命的那个最终支柱凭靠自己的信念、理性去直面上帝。
马克思:宗教留下了僧侣本性。
《论犹太人问题》,人的僧侣本性和现代政治并不矛盾。现代政治(以北美为形态的典型国家)要求政教分离,但不要求人彻底解除僧侣本性,人们可以在市民社会中作为一个有信仰权利的个体去直面上帝,而且这种僧侣本性(或者说是抽象的宗教精神)倒过头来帮助人们做好一个国家的公民,因为这种抽象精神帮助认同国家的超越性和普遍性
德国人可以没有现代政治(因为没有展开现代政治革命),但是他们为现代政治准备了主观条件。
然后才是第三步。 - 用哲学替代新教
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要做的事情,
马克思展开对现实世界本身的批判,他要让现代人从人民对国家抽象的认同和市民社会虚假的上帝中解脱出来,
所以哲学所要作的事情是:彻底的把人解放成为人,彻底把内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由新教所留下的僧侣本性扬弃掉。这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
在对世界的改变的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自己是新的路德。完成了对人的主观世界的解放—对僧侣的本性解放。
彻底的革命是从彻底的理论出发的。 - 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
当然,这种革命绝不可能是哲学所推导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内部的力量所发动的,所以第二层次就是在讲源自于社会本身的,可以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究竟在哪里。
“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不会是在现有的市民社会中活跃着的资产者意义上的个体们”。
不会是莱茵河彼岸行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力量,它是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中的一个特殊等级(estate),但是它行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解放,它是特殊的(它不是市民社会中所有群体,它只是特定群体,可以行市民社会中的普遍解放),
关于政治革命,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讲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这里是在讲真正由谁来践行的,这里有“资产阶级”的概念。
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完成政治革命,是因为受相互矛盾的两种规定性,第一个规定性是有自己特定诉求的特定群体,第二个规定性是这个特定群体要展开具有普遍形式的社会变革。正因为相互矛盾的两种规定性,这才使得资产阶级成为开创现代政治革命的主要主体。马克思断定,德国的市民社会中不会长出这样的群体,德国市民社会中的人只是有特定利益诉求的特殊群体,它无法自觉达到普遍的高度。所以说,在德国绝不可能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所展开革命道路,因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只能守护既得的利益,不能够完成特殊性往普遍性的跨越,第二步说,在德国能够真正行变革的现实的力量,是在市民社会所长出来的另外的群体,独特性在于它没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它虽然长在市民社会中,但是已经在原则上和市民社会相分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 - 无产阶级和行政治革命的资产阶级之间的重大不同在于
表面上看,无产阶级虽然也是在市民社会当中长出来的一个特定群体,或者说它是特定的等级,但是无产阶级没有(一个等级该有的)特殊的诉求。
这样的无产者是以自己实际生存境况来表明:特殊性的原则(或者说 市民社会的原则)已然被否定,所以无产阶级的原则是取消或者是否定私有财产。
导言的结论是:
“彻底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处境当中可被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换言之,是从彻底的理论出发的、有无产阶级来担当、以否定私有财产为原则的人的解放。”这和《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讲的human liberation 是一件事情,是同一场革命,借助对德国现实的分析,把如何做到人的解放讲得比较具体。
接下来,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大纲》和马克思的手稿更进一步顺着无产阶级的概念,这个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市民社会的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状况。马克思将借助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与黑格尔彻底拉开距离,有自己独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
第六章 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6.1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背景
宣言以前,分两段,第一(1843-1844年),第二()
1843-1844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走的不同探索道路。马克思,透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来批判现代世界;恩格斯,透过对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批判现代社会。
- 马克思:透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来批判现代世界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明确反驳了黑格尔提交出来的一条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对立的道路;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考察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 -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较为流畅。他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革命带来现代世界,带来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和对立。在此基础之上,现代国家会倒过头来 自觉以市民社会中人的权利 作为国家目的 从而带来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然后在指出 市民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导致市民社会中的所有人陷入自我异化,它的直接表达形态是 货币拜物教,如果这样,它的结果不仅是异化的问题,导致国家不再是相对市民社会的目的性地位,如此一来,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最终为 :国家是被市民社会吞噬掉的有效机制和工具。
因此,“要解决现代国家的种种难题,用力点应放在市民社会上面,而不是国家上面。”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①在后发的德国, 现代政治是落后的。
(德国境内,在思想界是宗教批判,而宗教批判按其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对问题的彻底解决,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否则思想界不可能一致批评它,然后再追问如何彻底地解决德国社会当中的问题)
②后发的德国社会已然是现代的。
德国所有的问题都是由现代版本的国家,以及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以及资本的扩张所导致的。
要点1:解决德国社会的问题,变成在德国特殊的处境之下,解决普遍的现代社会的问题;
要点2:在后发的德国社会当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能是对已然具有现代的规定性的特征的市民社会的彻底解放。
在后发国家下,因为没有完备的现代国家作为有效的调节机制,所以它的市民社会瓦解得会更猛烈,所以《论犹太人问题》中所提到的道路(对市民社会本身进行解放的道路) 在德国处境中就变成是眼下势在必行的迫切道路。
德国虽然没有经历完备的政治革命,但是在国家和国家残酷竞争之下,也不可能纯粹的政治革命,但是德国社会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了在政治革命前提下所带来的市民社会内部矛盾的特性,而这种内部矛盾特性最直接体现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因为无产阶级成就了社会但是却被自己成就出的社会所否定和抛弃。
《论犹太人问题》在讲市民社会瓦解时强调,市民社会中人的普遍的自我异化问题;
《导言》在讲市民社会的内部矛盾时,它所提到的时绝对的贫富分化。
所以,市民社会必将自我瓦解,尤其是对它没有统摄性的国家对它进行干涉和引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它有两大发展趋势:《论犹太人问题》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异化的发展趋势,而《导言》主要强调的是绝对的贫富分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已经接近 市民社会的批判。
已经把市民社会锁定为主要的思想批判对象。不是简单的否定,进入社民社会内部,不能直接诉诸黑格尔。
1844-1848年手稿中,不仅要看马克思,还要看恩格斯如何端送政治经济学给马克思的。另外,这时不仅是对哲学批判,也是哲学世界和关于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学的同时批判。
“让马克思能够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讲市去展开市民社会批判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的最有启发的文本,是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恩格斯比马克思好懂,但是《国民》没有太清晰的结构,所以也不简单,不容易梳理。
恩格斯此时关心,市民社会内部自我矛盾的性质(这在马克思那里描述的比较概念化,如自我异化,无产阶级),但是恩哥在英国,这种环境下的内部矛盾性被表达得已经是比较敞露(英国的宪章运动已经开始,英国工人表达反对)。
-
恩格斯此时关心的根本问题
大量的过剩人口不断产生(理性经济和非理性现实之间的矛盾,大量失业人口,源自于贫富分化);
工厂制度中的新型奴役制(现代版本的奴役制,这是自由和奴役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说这是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
政治经济学的经济道德主义;
马克思追问的是:自我异化和贫富分化的内在原因?
恩格斯:再攻运动的背景之下,政治经济学所讲述的这样一种自由经济体系,这样一种合理性,有道德的经济体系,为什么会导致非理性的事实/现实,非人道的结果?
恩格斯透过经济学大纲讲述 过剩人口是和以产生的?工厂制度之下的新型奴役制是如何来的?弄清楚这些才能够明白无产阶级是如何来的?
《国民经济学批判》比较有质感,有经验的根据性。
对哲学批判,所达到的东西是概念;
对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达到的东西会具体点,经验性的规定性。
以上是文章的线索,另外一个背景: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行道德批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国民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的思想之源,而历史唯物主义道路是绝对不是对现代生活的道德批判。
这一答案,涉及到《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背后的思想背景是:政治经济学的经济道德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设定,理论前提)。 -
政治经济学的经济道德主义:
每个人的自由劳动 加上 普遍的交换(政治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 最终导致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的共同善良(?),称作“经济道德主义”;
“经济道德主义认为,在自由的市场的条件之下所展开的经济活动具有成就共同体、成就所有的人的道德的规定性。”
所以不是恩格斯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 而是这种这种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在政治经济学那里被明确地断定为道德。因为这种断定,才有了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国家一定要保障人的权利,人权是至高无上的)。 -
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把市场本身设定为是理性的,把人们的市场行为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倒过头来以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社会领域,对既定的权利进行理性的规训;
从社会本身的理性出发,为国家奠基,这样的自由主义的主张,这样的国家的目的当然是守护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人权。
它并不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因为这个主张不是黑格尔,而马克思是借助黑格尔来看待现代世界的。
黑格尔:只靠市场会导致自我异化和贫富分化,进而强调国家一定要高于市民社会,通过培育和坚守其他的不同于市场的伦理性机制,使得市民社会不至于瓦解。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这种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导致每个人都会被成就、个人行动具有普遍的规定性,而前两个现象(过剩人口和奴役制)和这些是正好反对的,于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种经济学及其言说的所谓彻底释放私有财产的经济体系,为什么会导致过剩人口、工厂制度中的新型奴役制。
6.2 新经济学的界定
-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三大部分
新经济学的界定;(定性的宏观判断,线索有两个:它和其他经济学的关系是什么,它这个新经济学处于什么地位)
价值和生产费用;(这两个概念,政治经济学经常使用的范畴,解释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一定会违背人与人之间共同关系的成就,为什么会导致非道德的结果而不是道德的结果,做片段性的分析)
私有财产制度制 ;(论述相对集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私有制,私有制的真正内涵是竞争。从竞争出发理解政治经济学所讲的理性经济运行方式,将会看到危机,看到过剩人口,文明与野蛮的矛盾等等。从政治经济学不愿意加以反思的私有制出发,推出这样的前提必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部分明确提出危机、过剩人口、新型奴役制等等) - 新经济学的界定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其理论特征是对自己前提本身不去反思(政治经济学前提是私有制)
现实生活画面;
新经济学理论;
政治经济学以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为核心主张,以自由劳动、自由贸易为原则,意味着私有财产和逻辑将会被彻底承认,从而认为逻辑是唯一逻辑,将会导致三个结果:危机和过剩人口,工厂制度的新型奴役制,人的关系(家庭消亡,国家解体,陷入绝对战争关系)
理论上是如何言说?两端:
一个是新经济学,这种生活会通过普遍的贸易和交换,会带来道德共同体,具有理性和道德。恩格斯说这是会矛盾的,因为现代生活本身蕴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所谓的理性的主张、人道的要求,被集中地表达为是自由的原则;现代生活同时也存在着赤裸裸的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和理性的主张、人道的要求并不是完美匹配的;
近代哲学,如社会哲学,没有上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被安放,这是时代的要求。而政治经济学找到的安放是私有制,而私有制,
恩格斯明确断定:政治经济学是最大的现代版本的伪善
(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行动最终成就的是共同的,而这种强调明知它带来的是财富的不断积累,明知它是一门关于如何在现代的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体系之下发财致富的学问,却说它同时具有成就共同的善意)
政治经济学被撕裂为两端(两种不同的主张):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学主张的直接反动。
政治经济学发展为 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强调 在现代经济条件之下,在国家的角度,要行垄断,所以是被引向了反动,而社会主义经济学–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私有财产关系 (人的自由活动不再是追求私人利益),
不仅是人口过剩和工厂的奴役制,而且是资产集中和垄断,在这种情况之下,政治经济学到另外的土壤中发展成为反动的国民经济学,是顺理成章的;
面对现代的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一方说自由,另一方说是它本原则垄断,实际上都是表达私有财产制对立的双方,并不存在谁高谁低,如果希望实现超越他们理论错误,就要达到对他们共同超越,而他们背后的唯一理论前提即私有制,所以社会主义是主张私有财产的消灭。这是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一方面社会生活现实,一方面是理论,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讲述。
政治经济学是以私有财产为 的现代经济学生活,他会带来 大量过剩人口、新型奴役制、人关系;
被撕裂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学本身是伪善的,它的所有的关于市场道德主义的主张,并不是源自于本身它对私有财产的实际经验研究 ,而是和私有财产不同的内在于和现时代 的理性的要求和道德的主张,于是带出了反动的主张垄断的国民经济学,二者以同样的方式讲述着眼前的复杂生活。如何解决呢?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直指政治经济学没有加以反思的私有制----私有制,社会主义主张消灭私有财产。
- 新旧经济学的差异:
新经济学主张自由,旧经济学主张垄断。在这种对立中,恩格斯认为新经济学代表着进步,因为新经济学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私有制就究竟会带来什么?新经济学为私有制畅通无阻打开了道路。
在主张垄断的商业经济体系,和,主张反垄断的自由贸易,自由经济体系 中,恩格斯还是比较倾向于政治经济学,尽管他断言其具有伪善的特征。
6.3 价值和生产费用
- 对价值范畴的反驳;
- 对生产费用的反驳;
恩格斯也在探索,但是对于政治经济学,他本人也无法给出价值的清晰界定/概念。
借助价值的概念,整个政治经济学顶多只能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对此加以前提进行论述,并不能够进一步讲人与人在生产中创造出共同的善成就出一个美好的共同体。
- 对价值范畴的反驳
- 政治经济学的英法版本:英国版本强调价值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法国版本强调价值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之上是由实际效用决定的。
根本原因呢 - 从价格推出价值
政治经济学是对价格进行抽象而得出的价值。
note: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后来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实际上只是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只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它无论如何都不能直接实现满足人们使用价值为目的,无法直接成就人类共同体,无法直接满足人的真实需要。
政治经济学很明显地能够看到价格存在波动,决定价格的是:竞争(主观要素)加上某些客观要素。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观因素)剥离掉,剩下的称其为价值;
至于说价值到底是生产费用决定的,还是生产效用决定的,那么都是理论上自己的自作主张。
恩格斯通过说明这种错误的价值范畴实际上是经济学家手里的价格进行抽象而得出的,说明实际的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生产并不是真实生产政治学家口中的价值的,如果它真的是政治学家所言的价值那么它就会为人民带来真实的满足。
真实的客观因素,即价值,是对人有用,价值的背后是真实的人的需要。
真实的经济伦理,从价值出发,讲,满足理论的道德需求,是为了说明:这种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实际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成就共同的善。
重点不在于:恩格斯是否给出了“价值”的精确范畴,而在于,他通过讲述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来龙去脉是否能够否定掉这种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所具有的道德性质。
- 对生产费用的反驳
对于我们理解1844年生产手稿特别重要。
土地(land);
资本(capital);
它不是恩格斯的发明,恩格斯将从这一角度进行解释社会财富是如何形成的,推断出生产费用该如何分配,
通过这三方面的解析,告诉我们:在这里,绝对没有以成就共同体为目的的财富分配。
土地:是生产费用之一,之所以被看作是有价值的,是因为它先行被少数人占有和垄断的,以垄断的方式占有。所以“土地”成为生产要素本身就是非道德的,更是违背人与人之间道德共同体的要求,违背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因为土地之为土地,是上帝造给人类的。
资本:
第一重含义:其存在的根本是:资本是自由劳动的结果。所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来源于人的自由劳动。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
但是,我们在计算生产费用的时候,它并没有因为”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把资本和劳动作为一个生产要素
劳动,而是把资本和劳动分开。恩格斯认为,一旦资本和劳动分开之后,它会带来进一步地分裂,资本不仅仅是参与生产的资本,也可以是以生息的方式间接地参与生产资本。如此一来,资本就会带来资本和利润、利息之间的关系。这是违背政治经济学主张的,因为资本可以自己实现增值。利息的来源和劳动毫无关系,因为它没有参与生产。
- 劳动
计算生产费用时,劳动和资本分离,因为如果不分离的话,劳动所获得的资本上的财富和资本上所获得的财富形式上拉不开。所以它强调,生产的展开是以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为前提的,换言之,行劳动的人根本是无资本的,无土地的。如此一来(劳动和资本分离开之后),那么劳动和财富的关系就再也没有了。
劳动只能带来工资,工资是以劳动者要存活为计算标准的,而非以劳动为计算标准(韦伯说,如果不这样的话(老板给很高的工资),那么劳动者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话,就可以不用天天参加工作了。老板把员工拖拽入这样一种新型奴役制的工厂中,他会计算好员工生存的基本费用发工资,于是员工为了活着必须来劳动。所以,劳动和工资之间的分离就被硬生生地做了出来)这里没有任何从共同体、普遍性出发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考虑,这里唯一的关系是分裂、竞争 。所以,最终的财富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到社会中每一个人身上?其背后起作用的机制只有一个,即竞争。
无资本的劳动一定竞争不过有土地和资本的一方,资本和土地的一方内部,大资本的掌管着一定竞争不过小资本的掌管者,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画面,根本不是大家在这样的资本劳动中凭借着自己的自由劳动制造共同的财富,这个共同财富再反过头来成就着每一个人的道德共同体的画面,这个画面被彻底推翻。 - 恩格斯对上述解析的结论是
标签:社会,--,批判,笔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市民,恩格斯,犹太人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3448491/article/details/11030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