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的需求分析和概念原型
作者:互联网
1、工程实践项目概述
题目:文本行检测系统。
内容:检测出文档图像以及复杂场景中的所有文本行。即可以作为文本行识别任务的前端,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
模型选择:CVPR2019中的文章 Character Region Awareness for Text Detection
2、此次需求分析使用工具:
VSCode + draw.io插件
3、需求分析两类基本方法
原型化方法(Prototyping)和建模的方法(Modeling)是整理需求的两类基本方法。
特点:
原型化方法可以很好地整理出用户接口方式,比如界面布局和交互操作过程。
建模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有关事件发生顺序或活动同步约束的问题,能够在逻辑上形成模型来整顿繁杂的需求细节。
4、项目的完整用例图以及产生过程
用例:用例(Use Case)的核心概念中首先它是一个业务过程(business process),经过逻辑整理抽象出来的一个业务过程,这是用例的实质。
什么是业务过程?在待开发软件所处的业务领域内完成特定业务任务(business task)的一系列活动就是业务过程。
产生用例图的方法与过程:
第一步,从需求中寻找业务领域相关的动名词和动名词短语,比如做什么事、什么事情必须被完成,或者执行某任务等;
第二步,验证这些业务领域相关的动名词和动名词短语到底是不是用例。验证业务领域相关的动名词或动名词短语是不是用例的标准是满足四个必要条件:
• 必要条件一:它是不是一个业务过程?
• 必要条件二:它是不是由某个参与者触发开始?
• 必要条件三:它是不是显式地或隐式地终止于某个参与者?
• 必要条件四:它是不是为某个参与者完成了有用的业务工作?
如果以上四个必要条件都满足的话,那么该业务领域相关的动名词或动名词短语就是一个用例。
第三步:在需求中识别出参与者、系统或子系统。
• 参与者会触发某个用例开始,用例也会显式地或隐式地终止于某个参与者;
• 用例会属于系统或子系统。
本项目用例图:
5、业务类图及产生过程:
产生过程:
• 第一步,收集应用业务领域的信息。聚焦在功能需求层面,也考虑其他类型的需求和资料;
• 第二步,头脑风暴。列出重要的应用业务领域概念,给出这些概念的属性,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三步,给这些应用业务领域概念分类。分别列出哪些是类、哪些属性和属性值、以及列出类之间的继承关系、聚合关系和关联关系。
• 第四步,将结果用 UML 类图画出来。
本项目的业务类图:
6、数据模型
由于本工程实践的重心在于模型的实现与部署,因此没有设计数据库来存储数据,也就没有数据模型。
一般概念模型使用ER图来描述,而逻辑数据模型使用关系模型中的表来描述。
7、概念原型
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
概念原型是一种虚拟的、理想化的软件产品形式。
之前的分析已经得出了项目的用例和数据模型,进而可以总结出项目的概念原型工作过程:
用户将需要检测的图片通过浏览器端上传到服务器上,服务器通过部署在服务器上的模型对接受到的图片进行推理,随后将结果返还给前端。
用户可以对返回的结果进行评价,服务器会将用户不满意的bad case存储下来,方便之后对于算法与模型的分析。
8、总结
通过这几次课,我了解了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的过程,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并通过这次作业自己动手实践,收获颇丰。
标签:动名词,业务,实践,概念,必要条件,原型,用例,过程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fqqq/p/1407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