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人性

人性

作者:互联网

人性
当代中华儿女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影响,正在不断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在中国青少年都可以轻而易举能背下来的二十四字。而我们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行为准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集体,他们不计辛劳或艰苦,为了弘扬奉献精神或者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在马路,敬老院,贫困学校等都有迹可循,他们穿着一种色彩鲜明的衣服,奔走在“一线”。红色,一种象征着热烈、奔放、激情、斗志的颜色,每每看见他们,心中总是充斥着满满的斗志。
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不断富裕起来,而人性丑陋的一面也暴露无遗。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古人又云:“性本恶”,这两种人性的思想对我们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校园暴力”现在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话题,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也是讲述了这一现象,这部电影的情节和内容足以令人深思。前些年的中学校园里,不断的发生这些事情。总是有一些作为父母级的人物在不断问:“现在90后、00后都是怎么了?我们当时是怎么怎么(一大堆好)。”当有人提出这一问题时,总是会不禁笑出声来,孩子的教育莫不是这些作为父母级的人物所教育出来的吗?为何现在还反问这个问题,真的令人难以理解。曾经在空间里看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公司的老板携同妻子和孩子去另一家公司老板老家里去谈合作的事宜,这里我们称带妻子和孩子的老板为A,另一位为B。A的孩子去B的女儿的房间里玩,把B的女儿的所有美术用彩笔全部搞坏了,事后B的女儿要求A的儿子道歉,是跟A的妻子说的,态度非常好,但是不知为何,聊着聊着,B的女儿一直非常好,A的妻子却表示,小孩子吗,就要B的女儿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计较。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A的妻子并不会教育孩子,如果A的孩子一直这样子下去的话,不知道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从小的时候妈妈就暗示他,做错事情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你还是个孩子,但是这个A的妻子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日后会怎么样的发展呢?是变成社会上的渣滓还是败类,不禁令人反思。孩子在这件事情本身没有错,孩子就犹如一张白纸一样,全靠外围环境的“熏陶”,是想往上抹黑色呢还是色彩艳丽的“好颜色”。这完全就看孩子的教育者如何去教育。
荀子所论及的“性恶论”,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如果我们一直任由一张白纸慢慢变黑,那么结果也就不言而论了,白纸终将变为一张黑纸,对谁又更有利呢?但是假如我们不断的去弘扬和发展志愿精神,那么又有多少人会因此感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满足感呢。百科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中世人都耳熟能详的句子。人之初,人性本善本恶都不是非常重要,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往善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往着无底深渊去前进。既然连婴儿都可以做到的善,难道我们现代的世人做不到吗?

标签:婴儿,妻子,研究员,孩子,人性,夹子,助人为乐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30407703/article/details/1101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