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逻辑自洽
作者:互联网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关注免费获取资料
1、可免费领取数据相关的面试题+面试攻略。
2、可免费领取<中台>相关的资料;
3、进交流群,认识更多的数据小伙伴。
前言
“结论可以错,逻辑不能错。”
不知你是否听过俞军老师的这句名言。
很多朋友说,当他们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不理解:难道只为了保证逻辑正确,就可以不管结论的对错了吗?
其实不是这样。
分析一个事情,是有众多的条件,加上严谨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就像一个侦探破案的过程,只要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撑,加上严谨无误的推理,就可以抽丝剥茧找出事实的真相。
如果我的逻辑严谨正确,最后我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说明我因为信息不对称,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有质量信息,供我去推理,所以我结论错了。
只要我去辨别出有用的信息,有足够的信息供我去推理,那么我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一、怎么证明逻辑好?
“你思路挺清晰,查问题很细,即使有一天不做产品了,也记得永远不要停止思考。”
那是17年的3月,小诺坐上了离开广州的火车,来到了北京,在去B厂总部面试的路上,他想起了临走前,经理对他说的这句话。
“我看你简历上说自己逻辑能力强,你能证明一下吗?”面试官问。
小诺心想: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逻辑能力难以量化。
1.通过说比别人逻辑好,无法证明。
2.如果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说出来解释清楚,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也就不复杂了,如此也就无法体现自己逻辑好。
3.短时间内我也想不起比较难的逻辑推理题目。
4.面试官问这个问题,我回答的过程,就算是考察了我的逻辑。
我得分两块来说,量化和事例,就像搜索引擎的效果评测,有量化的指标,也有主观评测的体系。小诺快速的思考着。
小诺说:我从两方面来说吧。
第一点是我考研时候考的396经济联考,其中逻辑推理部分拿了满分,这是从考试量化的层面去证明。(小诺利用说这个事情的时间快速的思索着过去工作的事例。)
第二点我找一个过去工作中的事情来说吧。面试官说可以。
二、一个case排查
我过去的公司有两个app,A和B。一天,用户反馈,打开A,收到了提醒让打开通知栏,用户提供了截图,但此用户的通知是一直开着的。
收到这个问题后,我先找部门的同事询问谁负责这个提示的设置。部门同事说是M部的产品。
我找到M部的产品小王,小王说是通过他们平台配置,有个选项“未打开推送人群”,选中后,用户打开Aapp会收到提醒。
小王拉了他们的研发小刘。
研发小刘说“是数据组每天给我们提供T+1的离线数据,数据是未打开app推送的人群包。”
产品小王说“那应该就是时间差的问题,用户昨天没开推送,今天开了,但今天用的是昨天的离线数据。”
我说“不会,因为用户的推送开关是一直开着的。”
我请用户重新打开Aapp,问题没有复现。
小刘拉了数据组的研发小张,小张查了下,说“因为我们跑的离线人群包是不分平台的,也就是说前一天,A和B两个app只要有一个没打开推送,就会进入人群包。”
我说“那我知道了,M部的平台是分不同app设置推送提醒的,但你们的人群包不分app,所以用户在Baap没打开推送,在Aapp也收到了提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让用户核实下是不是Bapp没打开提醒。”
核实后发现问题确实在此,我继续提问“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用户二次打开app问题没有复现,他没有打开B的通知,应当依然复现,除非平台设置一天只提醒一次。”
这时产品小王说话了,“确实是这样,我们设置了一天只给用户提醒一次。”
至此问题终于真相大白了。
小诺从过往工作的一个case排查事例,体现出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个回答也很条理。面试官很满意。后来他通过了面试。
三、产品经理的逻辑自洽
后来,终面的面试官成了小诺的总监,总监和经理说“小诺同学做事很认真,逻辑也不错。”经理说“我觉得也挺好,刚好之前那个事情需要人处理,我安排他们几个做下。”
经理对小诺和其他两位产品说“之前的画像平台是另一波产品负责,目前只是初级阶段,标签还不够丰富,之前的体系也有些问题。现在开始由我们来负责,你们了解下目前的情况,再找运营同学了解下对标签的需求。”
小诺一边了解需求,一边梳理画像标签体系。我们所见过的标签体系,分为用户属性,兴趣偏好,行为特征,消费特征,行业特征等等……也有的还会分为其他主题。
那么为什么要给标签分类呢?
小时候语文课,会让我们给不同的物品分类,比如:鞋子,狗,袜子,猫,裤子。我们会分成“狗,猫”,因为他们是动物,“鞋子,袜子,裤子”因为他们是穿戴的物品。
所以分类是为了条理,为了清晰,就像目录式搜索引擎。
同时分类应该有标准,这条准线的作用就是当人们遇到新的对象的时候,可以用准线来区分,把新对象放在对应的分类下。所以分类的名称也就附带了分类的准线。
比如新闻app上的“历史”“美妆”“财经”。
有人说“您随便分就行了呀,这也没有啥统一标准。”这句话确实没错,但这解释的只是分类我可以随便分,但不代表分类可以没有标准,更不代表自己设置的标准可以自相矛盾,也不代表分类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无关,因为分类的标准确实涉及到了语文中的下定义。
试想一下如果这不是下定义的问题,我们规定“动物”这个分类的内涵是穿戴的东西,“穿戴物”指的是有生命的对象。这样我们依然可以分类,但是汉语词汇本身的含义和自己规定的标准相悖,因此并不是有了标准就可以随意起名字。进一步就是说分类的名称代表了它下面囊括的对象。
标签从类型分:统计类标签,规则类标签,算法类标签。
标签从主体分:用户属性,兴趣偏好,用户行为……等等。
我们将这两个分类维度列在excel表中,一个代表行,一个代表列。
再把对应的标签放进去,也就是说无论从什么维度划分,标签在同一种维度下只应该属于一个分类,维度互不矛盾。
小诺等三位产品分别设计了标签体系,给运营同学看。首先是产品小赵的,他分类中有两类是用户属性和用户行为,其中把“活跃度”放在了用户行为,“消费活跃度”放在了用户属性。
这时运营小钱就提问了“我理解的属性是说用户本身带的东西,行为是用户产生动作带来的。你的活跃度是根据用户的行为规定的,消费活跃度也是根据行为规定的,为什么两个属于不同的分类?”
产品小赵说“你也不是研发,这个怎么分,咱们统一就行了呀。”
运营小钱说“是可以统一一个分类标准,但是你把都是行为产生的标签放在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分类,逻辑不自洽呀。”
产品小赵说“你能用就行了呀,这有什么?放哪个都行呀。”
运营小钱说“那要是放哪个都行,为什么还要分类?”
产品小赵说“把一样特点的标签放在一起,是让你找的方便呀。活跃度是根据行为计算出来的,当然放在行为,这有什么疑问?”
运营小钱说“那你看消费活跃度是不是根据行为标签计算的?为什么放在了属性里。我要是挨着找每个标签也是可以找到,但是你分了类就是让我们知道同一种特点的都在一个分类下,不然标签多了之后,一会属于这个一会属于那个我怎么找。”
这些对话被小诺他们的经理听到了。
这时候小诺说“我来说下我的观点吧。”
1.我们做标签体系,确实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来制定规则,但要保障两条,第一是逻辑自洽,标签的分类要符合自己制定的准则,各标签相互独立,是唯一值,不能模棱两可哪个都可以。第二是分类名称的内涵就是对它下面标签特点的总结。
2.活跃度和消费活跃度既然都是根据用户行为数值范围规定出来的,那么它们在分类的时候标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要么都放在行为里。
②要么都放在属性或其他分类下但要给出准线的解释。
③要么都不属于单独新定一个分类。
④要么从根本上给出两个同是行为数据产生的标签,应该属于两个不同分类的准则。
这样大家遇到新的标签,也可按照这个准则去放到相应的分类。这也是为什么旧标签体系层级混乱分类混乱的原因。
那么现在我们给不出活跃度和消费活跃度为什么可以分别放在属性和行为的理由,我们应当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分类下。便于使用标签的同学理解和维护。
听了小诺的话,大家都同意自己设定的标准应当逻辑自洽的观点。
结语
后来经理对小诺说“我比较欣赏你的一点,就是对待问题认真,逻辑清晰,有钻研精神。我见过很多的产品,不把问题搞透,模棱两可糊弄就过去了,也许一时问题不大,但长此以往,对个人来说是态度和知识积累问题,对产品和团队来说就会留下很多坑。”
小诺说“我觉得做策略的就要严谨,可以让人觉得很较真,但绝不能糊弄。”
就像公司以前的大神俞军老师说的“结论可以错,逻辑不能错。”
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是一个助力数据人成长的大家庭,帮助对数据感兴趣的伙伴们明确学习方向、精准提升技能。
扫码关注我,带你探索数据的神奇奥秘
标签:自洽,逻辑,标签,分类,用户,活跃度,小诺,经理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4915210/252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