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文思维回译法”看中英思维差异
作者:互联网
1、中英文在表达意思的方式上的不同
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很重要一部分体现在思维上。例如中文说: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笔记本连不上网了”
地道的英文不是:
My laptop can't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for no reason.
而是:
I couldn't access the internet from my laptop for some reason.
这个句子至少体现了以下几处中英文思维的不同:
- 中文用“我的电脑”做主语,英语用“我”做主语。
- "上网"是 access the internet 而不是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 不知道怎么回事是 for some reason 而不是 for no reason.
- 中文先说“不知道怎么回事",英文后说 for some reason.
2、中英文思维的差异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 拿英汉两种语言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这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主要就是:- 句子重心的差异
- 语态的差异
- 否定视角的差异
0x1:句子重心的差异
句子重心包括两个层面:
- 一个是语义重心
- 另一个是结构重心
英语和汉语的语义重点基本没有大的区别,这两种语言句子重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结构重心的差异上。
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他们在表达思想时喜欢先安排主要内容,然后再借助各种连接手段补充其他信息,因而英语句子的结构重心通常在前,句子常常头短尾长。
而中国人则喜欢水到渠成、渐入佳境。所以他们在表达思想时喜欢先对所述的事物进行铺垫和渲染,然后再点出中心意思,因而汉语句子的结构重心往往靠后,句子头长尾短。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句:
这句话的结构重心为后半句“许多小船载着各种杂货快速向客轮驶来”。通过上面的分析,这句话在翻译时应首先将结构重心置前,先说主要内容:
0x2:语态的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但表现形式和使用场合却不尽相同。
-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除了大量的及物动词使用被动语态外,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 相比之下,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就低得多了,大多数情况下汉语都使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以“He is loved by all of us.”这句话为例,这句话在英语中司空见惯,而如果要译成“他被我们大家喜欢着”就很别扭,必须要使用主动语态,译成“我们大家都喜欢他”才通顺。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被动语态能使句子的核心词“an interesting discovery”更为突出。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句:
中文原句是主动语态,但由于“开挖隧道”和“派狗到雪地里”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在中文里并没有出现,所以在译成英语时就只能使用被动语态了。
中文中有大量的无主句,在将这些句子译成英文时都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0x3:否定视角的差异
英语的否定方式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为:- 显形否定:通常是借助否定词或,含否定意义的句型来表达(如never、unless、hardly、rather than、in the absence of、too .... to ...)
- 隐形否定:没有明显的否定词,其形式上是否定的,它的否定含义要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推定
与英语比起来,汉语的否定结构就单一多了,一般是在相应的词语前面加上“不”、“没有”等进行“词的否定”。
所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对于汉语中相对单一的否定结构,英文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可以看到,译文采用了隐形否定的形式来表达。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句:
中文原文是肯定句,而译文中使用了否定结构“never fail to”不仅表达了肯定的意思,还显得更为精彩,更有力量。
3、中英文回译法
在翻译练习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翻译方法叫“回译法”,也就是对译文进行再次翻译后与原文进行对照,在对比中找到差异所在。 概括来说就是:- 从地道英语直译成中文
- 由直译的中文再译成地道的中文
- 仔细分析记录地道英语和地道中文的区别
- 由地道中文再回译成地道英文
0x1:英译中 - 从 A 到 B
我们先彻底理解英文原文的意思,然后尝试着翻译成中文。如果觉得直译很别扭的话,那就说明这里有值得一学的英语思维! 在这一步,我们要做到让中文译文符合英文原文的表述,尽量直译,基本通顺即可。 举个例子: 一位商务人士因为电脑有问题连不上网,没能及时回复重要邮件,等修好了,他赶紧给别人发邮件解释,邮件开头是这么说的: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
我很抱歉没能更早回复你,出于某些原因,我用笔记本电脑无法连上网。
0x2:重建中文 - 从 B 到 C
这一步,我们要引入中文思维,展开想象:
在真实的中文语境中,相同的场景中,人们会怎么说这句话?
这一步需要你完全抛弃英文原文的影响,去想中国人真正会使用出来的中文,不能有任何的翻译痕迹。你可以假象在同样的场景中,你自己会如何表达。例如:
不好意思啊,这么晚回复你,我的本子一直连不上网,不知道怎么回事。
到这一步我们发现,经过重建的中文,已经和之前的译文在表达顺序和结构上有明显区别了。
0x3:连接通过 - 找到 A 和 C 之间的关联
这一步也叫“埋钩子”,就是说,埋下一些帮助记忆的“小钩子”,把两种思维挂上,让自己以后能回想起来。
我们要观察的内容主要是三方面:
- 多了什么?
- 少了什么?
- 改了什么?
比如:
- 句子结构是怎么变的?
- 哪些词被舍弃了?
- 哪些表达式被彻底替换了?
- 为什么有些信息干脆就不说了?
- 有些信息反而要被加上去?
以这句话为例,我会注意到,
- 我们中国人通常说的“这么晚回复你”,英文的表达思路不一定用so late,还可以用not sooner,即否定句式。
- 连上网,这句话里用的是access这个词,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connect to。
- 句子的主语也变了,一般中文会说“我的笔记本连不上网”,主语是笔记本,但是英文原文的说法是“i coudn't access the internet”,主要是 I,也就是我。是我没法通过本子来连网,而不是说本子连不上网。
0x4:思维逆转 - 把 C 译回 A
最后一步,我们要把整个过程逆推回去,在只看到 C 的情况下,回想起 A 是怎么说的。如果你能做到准确完成回译,说明你已经成功地建立了通道,从中文思维跳到了英文思维。
标签:思维,中文,译法,中英文,被动语态,否定,差异,句子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305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