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保贝,阿里小贷及P2P网贷,谁更有机会成为对公金融市场的“余额宝”?
作者:互联网
余额宝已经是互联网金融的标杆,满天的“宝”们扎堆进入了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金融市场。谁能在零售金融市场复制余额宝?目前尚未发现有希望的选手。实际上,连支付宝自己在淘宝理财上也未能复制余额宝的辉煌战绩。可以说“To C”的零售金融市场大格局已定。
好在零售金融市场之外,还有“To B”的对公金融市场,目标客户是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个前景不逊于零售金融的大市场上,尽管阿里巴巴也在做阿里小贷,但相较于巨头纷纷介入的P2P网贷、各家银行小微企业融资,目前还并没有出现一种成为市场标杆的产品。
市场的未来走势当然无法事前下定论,但是在对公金融市场中,由京东推出的“京保贝”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产品,与阿里小贷、P2P网贷和银行融资等传统选手有着挺微妙的不同,值得研究一下他们谁会像零售金融市场的余额宝一样,成为对公金融市场的标竿(这里说的是市场标竿,不是业务内容,一个存一个贷当然两码事)。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中,“京保贝是通过对京东平台上丰富的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高度集成和处理,从而完成自动化的审批和风险控制。由于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因此实现放款的时间可由以前的按天计算缩短到3分钟以内。该业务的融资期限长达90天,融资金额和还款时间还可由供应商自主决定。”(一个宝一个贝,阿里京东这才是真爱呀^_^)
以上基本是一段废话,现在做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是必须的,靠信用是肯定的,速度快是标配的。所以,自动化审批、在线流程、3分钟放款、90天期限等等细节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京保贝模式与阿里小贷、P2P网贷和银行融资这三种模式有什么区别,以及京东金融能依靠京东电商这棵大树把这些区别里的劣势和优势分别克制和发挥多少。
在对比京保贝、阿里小贷、P2P网贷和银行融资之前,需要回顾一下余额宝为什么能够成为零售金融市场的标竿。我个人认为,余额宝的成功并不在于金融创新,而是在于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金融工具和母公司资源,把原有的客户资源导入新的模式中去。否则的话,你没法解释早在余额宝之前就用相同模式奋勇创新的汇添富现金宝为什么没火,同样也没法解释为什么余额宝的火爆没法在淘宝理财卖基金的店铺中重现。所以,对公金融市场的焦点仍然不是金融创新,而是如何依靠母公司获得客户资源以及把这些客户导入新的模式中去。
在这样的视角下,京保贝、阿里小贷、P2P网贷和银行融资四种模式中,有希望成为对公金融市场标杆的种子选手是京保贝和阿里小贷,而种子选手中我更倾向于背靠京东电商的京保贝。
一是对比京保贝和P2P网贷。站在融资方的小企业看,P2P网贷和众筹都是金融市场里的直接融资,就算是通过银行系平台,也是从手里有余钱的人手里拿钱,只不过交换的东西一个是债券一个是股权。直接融资对整个金融生态的要求非常高,大的经济体里只有美国这个特殊到不能再特殊的例子是直接融资占优,我国更多地是向德国和日本学习,未来仍然会以间接融资为主导。
所以P2P网贷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很难改变,无法对京东和阿里巴巴起到颠覆性的影响,最多是一种有益的市场补充罢了。如果把P2P网贷作为一个行业来看,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的积累产生新的互联网金融巨头,倒是政策明朗之后被巨头收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把P2P网贷作为一个模式来看,BAT和京东等二线巨头完全可以增加这种模式补充自己的业务类型,同样不可能改变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再加上最近央行已经对P2P网贷做出了限制,投资人数限制和平台不许保本的要求已经基本上决定了这是个细分小行业,很难再继续野蛮生长了。
特别注明一下,P2P的意思是“Peer to Peer”,不是“Person to Person”。P2P模式覆盖内容很广,国内网贷只有细节差别,没有模式差别,不是随便把后面的P换个其它简写字母就能叫模式创新的。
二是对比京保贝和阿里小贷。以京东和阿里巴巴的江湖地位,各自旗下的金融机构到底有什么差别其实不重要,因为这些子机构是为了母体服务的,如果有需要改改组织架构就是,基本不存在一家能做另一家不能碰的政策限制。因此,京保贝和阿里小贷之争,拼的不是经营金融机构,而是这些贷款项目背后的京东电商和淘宝天猫。
如果以平台规模论成败,当然是淘宝天猫占优,但是这个在零售金融市场的优势能否延续到对公金融市场,是值得仔细考虑的。与流量巨大的淘宝天猫相比,京东电商最有趣的差别在于他不仅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卖家,还有交易金额巨大的供应商。自营和非自营的差别对于买家可能差别不大,例如京东自营的某个品牌和相同品牌的天猫旗舰店,一眼看去都可以简单判定是售后有保障的正品——但是这两种模式在对公金融领域的供应链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
天猫旗舰店做的再大,也是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平台中的一员,尽管有大数据、信誉度、现金流等等的判断标准,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居于中心位置能够一抓就灵的“抓手”。相比之下,京东电商庞大的自营业务使得这个中心位置周围有大量的供货商,而供货商恰恰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抓手”,围绕京东电商周围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远比为天猫平台上的自由卖家更容易发力。
也就是说,淘宝天猫有点像一个鱼很多的池塘,阿里小贷在池塘里大范围撒网捕鱼是相当费劲的;京东电商像肉牛饲养基地,牛的数量尽管比不上鱼那么多,但是京保贝很清楚有多少牛鼻子可以用来把牛牵走。
细看京保贝和阿里小贷之间的差别,三分钟出贷、无需担保、大数据评级之类的漂亮说法全部扯淡,这些都只是互联网金融的自然结果,跟传统的银行融资炫耀炫耀也就罢了,细节差异不足以评价他们之间的优劣。那么两者的什么差别最重要的?
我目前观察到的最重要差别是贷款利率,阿里小贷提供的贷款利率是18%,京保贝提供的贷款利率是10%。
阿里小贷的利率高吗?这里必须要说句公道话,18%其实不高,不仅比民间信贷的利率低得多,也比企业通过P2P网贷融资的成本更低(P2P网贷的融资成本往往高于20%,最狠的一家达到了30%)。相比之下,京东的京保贝贷的10%更接近低成本的银行贷款。
是京东比阿里小贷更高尚所以舍不得赚钱吗?当然不可能,如果想打价格战比18%低几个点就够了,根本没必要自己把自己腰斩。我认为这个相差将近一半的利率差距源自前述电商模式的差别,阿里小贷提供的是天猫这个平台之上的贷款,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要比照民间信贷和P2P网贷;相比之下,京保贝提供的是以京东供应商为核心的供应链贷款,贷款利率要比照商业银行为大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供应链贷款。
依据上面两点,京保贝有牛鼻子可以用力,同时贷款利率远低于阿里小贷,具备成为对公金融市场标杆的资格,京东电商较之淘宝天猫的交易量差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因素。这里当然还要特别明确,京保贝的成功仍然需要以京东电商的持续发展为基础,我们这里假设的是京东电商会持续追赶天猫不掉链子。如果非要假设京东电商完蛋或迅速超越天猫,当然会很容易得出京保贝将跨越发展或很快完蛋的讨喜结论,可实际上这样的分析毫无用处。
三是对比京保贝和银行融资。银行实际上是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变量,有可能他们会突然涌入这个市场,也有可能他们选择为京保贝和阿里小贷提供信贷资金,但商业银行在本质上与互联网金融的贷款公司是两码事,除非京东和阿里巴巴直接自己开银行。
在这里,一定要提一下阿里巴巴之前和工行建行搞的贷款合作。按道理说,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上有需要借款的客户和关于这些客户的数据,工行建行有放贷挣钱的需求,应该是一拍即合才对。但是双方的合作却以失败告终,咱们这些外人也无法知道其中的细节,只知道阿里巴巴最后甩开银行单干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企业基因,阿里巴巴尽管始终强调平台和合作,但这些合作必须以阿里巴巴作为强势主导才行。这种强势本身无所谓好坏和对错,顺风顺水时能让企业占优,只是不太容易强强联手而已,更何况阿里巴巴也未必需要强强联手。但是在对公金融市场这个小范围内,我认为能够做到强强联手很重要,否则的话单凭自有资金没法持续扩大业务。
举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同样是100亿元的贷款,银行只需要10%的资本金就够了,也就是银行需要自己有10亿元。但是非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政策只允许做到资本金的150%,也就是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自己有将近70亿元。就算金融政策再放开、金融工具再丰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不会达到银行这么高的的杠杆率。而做贷款没有高的杠杆率,再有钱的企业也是掏不出那么多钱的。
要知道,贷款和存款可是不一样。像余额宝那样大家把钱交给支付宝背后的天弘基金,自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反过来向外贷款,得先有钱才能把钱借给别人,不是说你想放多少就能放多少。
因此,我认为,尽管阿里巴巴的强势基因在零售金融市场取得了极大的好处,但这个基因在对公金融市场会转为相当的劣势。当京保贝和阿里小贷都需要借助银行等外部资金来源来加快自身发展的时候,能够与强势大机构合作的京东金融更容易取得大资金量的优势。要知道,小微企业贷款是一个15万亿规模的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自己的资本金足够对付这么大的市场。
最后说点题外话。尽管互联网金融这个产业很新,但在里面竞争的互联网巨头却很旧。别说小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就算是二线巨头也难以在BAT的大翅膀下面找到与世无争的一亩三分地。该不该反垄断得听法院的,但一家独大上下通吃肯定是乏味和无趣的。希望BAT之外的二线巨头们能像京东一样多下下功夫,为利润丰厚的互联网金融业贡献点竞争,免得从现在一大堆银行垄断金融,搞成未来两三家巨头不垄断互联网金融,就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转自:https://www.tmtpost.com/83077.html
标签:网贷,阿里,京保贝,小贷,京东,P2P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arrywxx/p/1255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