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kubernetes中informer机制基础设计原理
作者:互联网
kubernetes中的informer机制可能是实现集群控制模块的最核心的设计之一了,本文从informer如何获取数据开始,然后介绍了为了减少apiserver而设计的缓存、索引、无界队列、共享informer等机制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1. informer的本质
1.1 设计目标
之前说到kubernetes里面的apiserver的只负责数据的CRUD接口实现,并不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所以k8s中就通过外挂controller通过对应资源的控制器来负责事件的处理,controller如何感知事件呢?答案就是informer
1.2 基于chunk的消息通知
watcher的设计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服务端是如何将watcher感知到的事件发送给informer呢?我们提到过apiserver本质上就是一个http的rest接口实现,watch机制则也是基于http协议,不过不同于一般的get其通过chunk机制,来实现消息的通知
1.3 reflector
服务端通过chunk进行数据的发送,在客户端同样的需要根据对应的chunk来进行数据的解包,同时还要维护这个长链接
2. 设计优化
为了缓解apiserver的压力,informer自身做了很多相关的优化工作,其本质上为两个大的方面:优先使用本地缓存和复用连接,每个人看到的可能都不太一样,本文是基于源码的个人理解,欢迎交流
2.1 本地缓存
通过listwatch接口主要分为两部分,list接口我们可以获取到对应资源当前版本的全量资源,watch接口可以获取到后续变更的资源,通过全量加增量的数据,就构成了在client端一份完整的数据(基于当前版本的),那后续如果要获取对应的数据,就直接可以通过本地的缓存来进行获取,为此informer抽象了cache这个组件,并且实现了store接口,如果后续要获取资源,则就可以通过本地的缓存来进行获取
2.2 本地索引
上面将资源缓存在本地的内存中,那如果我们要进行数据查询,快速检索数据,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informer里面的indexer, 我们可以注册不同的索引函数,在添加对象的时候,会通过indexer为其建立对应的索引,这样后续我们就可以通过key来检索获取元数据
2.3 无界队列
为了协调数据生产与消费的不一致状态,在cleint-go中通过实现了一个无界队列来进行数据的缓冲,当reflector获取到数据之后,只需要将数据写入到无界队列中,则就可以继续watch后续事件,从而减少阻塞时间, 下面的事件去重也是在该队列中实现的
2.4 事件去重
事件去重是指的,在上面的无界队列中,如果针对某个资源的事件重复被触发,则就只会保留相同事件最后一个事件作为后续处理
到此对于事件接收和数据缓存相关优化就结束了,接下就是处理层的优化
2.5 复用连接
在k8s中一些控制器可能会关注多种资源,比如Deployment可能会关注Pod和replicaset,replicaSet可能还会关注Pod,为了避免每个控制器都独立的去与apiserver建立链接,k8s中抽象了sharedInformer的概念,即共享的informer, 针对同一资源只建立一个链接
2.6 基于观察者模式的注册
因为彼此共用informer,但是每个组件的处理逻辑可能各部相同,在informer中通过观察者模式,各个组件可以注册一个EventHandler来实现业务逻辑的注入
2.7 无界队列
前面提到过一个无界队列,而此处是针对单个eventHandler的无界队列,其实主要是为了协调各个组件的处理速度的不一致
3. 设计总结
本文从informer如何获取数据开始,然后介绍了为了减少apiserver而设计的缓存、索引、无界队列、共享informer等机制, 抛个小问题, 基于listwatch和informer机制会不会丢事件,如果丢事件会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欢迎加群讨论
微信号:baxiaoshi2020 关注公告号阅读更多源码分析文章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标签:缓存,kubernetes,队列,apiserver,事件,informer,图解,数据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2952272/article/details/10475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