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乌合之众》笔记

《乌合之众》笔记

作者:互联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豆瓣上的一篇札记 已对本书进行概要总结,在这篇阅读笔记的过程中更多写一点自己的体会;另外,本书每一章前的摘要整理得比较完善,因此先放摘要之后进行笔记。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代译序

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韩非子·外储说》

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世人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研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昆德拉:《玩笑》

通读全书之后重新看了译序,才能读懂并发现其要旨,对于书中的主要内容都进行了梳理和纵向的评论 (事实上,若早些重读这篇译序也就不会有下面的笔记了);理解这本《乌合之众》需要从古斯塔夫·勒庞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在此引序中的相关部分(「2. 研究的两个起点」)

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在后世享有持久的影响,说起来不难理解,因为他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所针对的社会背景,至今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纪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勒庞虽然从学术角度讲经常表现得十分“外行”,却对这种现象具有一种出自直觉的深刻感受力。

他认为,有两个互为表里的基本因素,是引发传统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主要原因,即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这一变化反映在西方各民族政治生活的层面,则是群众作为一种民主力量的崛起,而且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群众的崛起”有着“命运”一般无可逃避的特点。他断定,未来的社会不管根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群体的力量”:“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勒庞认为,“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在勒庞看来,这个“群体的时代”表现在观念变迁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主和社会主义观念的广泛普及,它让持有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立场的勒庞深感恐惧,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谈到。

勒庞讨论群体心理的另一个出发点,说起来也许为今人所不齿,却是激发他在这个主题上不断著书立说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也不能轻言它已完全成为过去。他强调,遗传赋予每个种族(race)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烹赋。勒庞对这种“种族特性”的强调,在一百多年前不但是西欧精神生活中的流行话,而且波及许多处在现代化过程边缘的地区,这在鲁迅先生的“国民性”(这正与勒庞喜欢用的“genius of race”一词含义相同)反省,以及我们至今余韵犹存的“民族生存”意识中,都有很明确的反映。这种源自19世纪“科学人类学”大发展的种族主义,其最极端的表现之一,当属勒庞的同胞戈宾诺(Joseph-Arthur de Gobineau)所发展出来的“灵肉统一论”,它力求在人种的生理解剖学特征与其精神现象之间找到某些一致性,继而把它扩展到用来解释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政治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勒庞身处当时的思想氛围,自不会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从格宾诺等人的这种种族人类学的思想中,接受了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神秘主义种族概念,认为“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因此一些学者据此把他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者看待,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平心而论,勒庞用来建立群体心理学理论的种族观念,却没有很多“科学人类学”中的生物学色彩。他更多地把种族看作一个“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

墨顿在给《乌合之众》写的长篇序言中认为,勒庞在历史科学性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态度,是他的一个幸运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他在实践中并没有否定史实的作用。但是读过勒庞的书后,我们也许会倾向于认为,更堪当此论的应是勒庞有着种族主义倾向的文化立场,因为正是它有力地刺激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1894年他出版第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便花费大量篇幅,探讨在不同种族之间无法做到“观念移植不走样”的原因——臂如英法两个“种族”,因其“国民性”使然,对“民主”、“自由”之类的相同观念,便会有非常不同甚至对立的解释。正是因为对群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民族命运——尤其是他自己所属的法兰西民族的命运有着一份强烈的关切,才促使他进而提出了自己带有“通论,性质的群体心理学理论。

正文前还有作者前言和导言《群体的时代》,不过都较为短小,导言部分也在上引文中提到了,在此略去(不过其中好多的格言

标签:种族,笔记,群体,观念,信念,乌合之众,勒庞,名望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easonshi/p/1223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