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篇介绍神经网络很好的文章
作者:互联网
发现了一篇介绍神经网络很好的文章
emmm虽然已经学习机器学习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概念依然不能有完全的把握,今天偶然看到了一篇讲神经网络很好的文章,这里就推荐一下吧:https://www.cnblogs.com/subconscious/p/5058741.html
这里面有一些对我来说比较有意义的内容,我摘录出来:
神经元可以看作一个计算与存储单元。计算是神经元对其的输入进行计算功能。存储是神经元会暂存计算结果,并传递到下一层。当我们用“神经元”组成网络以后,描述网络中的某个“神经元”时,我们更多地会用“单元”(unit)来指代。同时由于神经网络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有向图,有时也会用“节点”(nod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学习术语)
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参考了生物神经元的结构,发表了抽象的神经元模型MP。1943年发布的MP模型,虽然简单,但已经建立了神经网络大厦的地基。但是,MP模型中,权重的值都是预先设置的,因此不能学习。
1949年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Hebb学习率,认为人脑神经细胞的突触(也就是连接)上的强度上可以变化的。于是计算科学家们开始考虑用调整权值的方法来让机器学习。这为后面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
(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启迪)
尽管神经元模型与Hebb学习律都已诞生,但限于当时的计算机能力,直到接近10年后,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神经网络才诞生。
1958年,计算科学家Rosenblatt提出了由两层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感知器”(Perceptron)(有的文献翻译成“感知机”,下文统一用“感知器”来指代)。
感知器是当时首个可以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Rosenblatt现场演示了其学习识别简单图像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
人们认为已经发现了智能的奥秘,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到神经网络的研究中。美国军方大力资助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并认为神经网络比“原子弹工程”更重要。这段时间直到1969年才结束,这个时期可以看作神经网络的第一次高潮。
(神经网络的第一次高潮)
感知器只能做简单的线性分类任务。但是当时的人们热情太过于高涨,并没有人清醒的认识到这点。于是,当人工智能领域的巨擘Minsky指出这点时,事态就发生了变化。
Minsky在1969年出版了一本叫《Perceptron》的书,里面用详细的数学证明了感知器的弱点,尤其是感知器对XOR(异或)这样的简单分类任务都无法解决。
Minsky认为,如果将计算层增加到两层(两层神经网络不仅可以解决异或问题,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非线性分类效果),计算量则过大,而且没有有效的学习算法。所以,他认为研究更深层的网络是没有价值的
由于Minsky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书中呈现的悲观态度,让很多学者和实验室纷纷放弃了神经网络的研究。神经网络的研究陷入了冰河期。这个时期又被称为“AI winter”
(神经网络的第一次衰落)
接近10年以后,对于两层神经网络的研究才带来神经网络的复苏:1986年,Rumelhar和Hinton等人提出了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算法,解决了两层神经网络所需要的复杂计算量问题,从而带动了业界使用两层神经网络研究的热潮。
理论证明,两层神经网络可以无限逼近任意连续函数
(这是非常impressive的一点,但是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一个连续函数来表现的)
在设计一个神经网络时,输入层的节点数需要与特征的维度匹配,输出层的节点数要与目标的维度匹配。而中间层的节点数,却是由设计者指定的。因此,“自由”把握在设计者的手中。但是,节点数设置的多少,却会影响到整个模型的效果。如何决定这个自由层的节点数呢?目前业界没有完善的理论来指导这个决策。一般是根据经验来设置。较好的方法就是预先设定几个可选值,通过切换这几个值来看整个模型的预测效果,选择效果最好的值作为最终选择。这种方法又叫做Grid Search(网格搜索)
反向传播算法的启示是数学中的链式法则。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早期神经网络的研究人员努力从生物学中得到启发,但从BP算法开始,研究者们更多地从数学上寻求问题的最优解。不再盲目模拟人脑网络是神经网络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正如科学家们可以从鸟类的飞行中得到启发,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完全模拟鸟类的飞行方式,也能制造可以飞天的飞机。
(没必要一定要从生物学上找依据,但是现在好像确实是有这个趋势)
(神经网络第二次退潮)
但是神经网络仍然存在若干的问题:尽管使用了BP算法,一次神经网络的训练仍然耗时太久,而且困扰训练优化的一个问题就是局部最优解问题(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最优),这使得神经网络的优化较为困难。同时,隐藏层的节点数需要调参(现在也可以通过NAT的方式调),这使得使用不太方便,工程和研究人员对此多有抱怨。
90年代中期,由Vapnik等人发明的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支持向量机)算法诞生,很快就在若干个方面体现出了对比神经网络的优势:无需调参;高效;全局最优解。基于以上种种理由,SVM迅速打败了神经网络算法成为主流。
神经网络的研究再次陷入了冰河期。当时,只要你的论文中包含神经网络相关的字眼,非常容易被会议和期刊拒收,研究界那时对神经网络的不待见可想而知。
(again,impressive)
在被人摒弃的10年中,有几个学者仍然在坚持研究。这其中的棋手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eoffery Hinton教授。2006年,Hinton在《Science》和相关期刊上发表了论文,首次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的概念。与传统的训练方式不同,“深度信念网络”有一个“预训练”(pre-training)的过程,这可以方便的让神经网络中的权值找到一个接近最优解的值,之后再使用“微调”(fine-tuning)技术来对整个网络进行优化训练。这两个技术的运用大幅度减少了训练多层神经网络的时间。他给多层神经网络相关的学习方法赋予了一个新名词--“深度学习”。
(nb,原来这种概念2006年就有了)
(用学术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层数增加效果会好)
更深入的表示特征可以这样理解,随着网络的层数增加,每一层对于前一层次的抽象表示更深入。在神经网络中,每一层神经元学习到的是前一层神经元值的更抽象的表示。例如第一个隐藏层学习到的是“边缘”的特征,第二个隐藏层学习到的是由“边缘”组成的“形状”的特征,第三个隐藏层学习到的是由“形状”组成的“图案”的特征,最后的隐藏层学习到的是由“图案”组成的“目标”的特征。通过抽取更抽象的特征来对事物进行区分,从而获得更好的区分与分类能力。
更强的函数模拟能力是由于随着层数的增加,整个网络的参数就越多。而神经网络其实本质就是模拟特征与目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函数的方法,更多的参数意味着其模拟的函数可以更加的复杂,可以有更多的容量(capcity)去拟合真正的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在参数数量一样的情况下,更深的网络往往具有比浅层的网络更好的识别效率。这点也在ImageNet的多次大赛中得到了证实。从2012年起,每年获得ImageNet冠军的深度神经网络的层数逐年增加,2015年最好的方法GoogleNet是一个多达22层的神经网络。
在多层神经网络中,训练的主题仍然是优化和泛化。当使用足够强的计算芯片(例如GPU图形加速卡)时,梯度下降算法以及反向传播算法在多层神经网络中的训练中仍然工作的很好。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既在于开发新的算法,也在于对这两个算法进行不断的优化,例如,增加了一种带动量因子(momentum)的梯度下降算法。
(一种新的算法)
历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给现在做参考。科学的研究呈现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时,这也给现在过分热衷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人敲响警钟,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人们因为神经网络而疯狂了。1958年到1969年,以及1985年到1995,这两个十年间人们对于神经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的期待并不现在低,可结果如何大家也能看的很清楚。
(会有比神经网络更好的算法出现吗?)
之所以在单层神经网络年代,Rosenblat无法制作一个双层分类器,就在于当时的计算性能不足,Minsky也以此来打压神经网络。但是Minsky没有料到,仅仅10年以后,计算机CPU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我们可以做两层神经网络的训练,并且还有快速的学习算法BP。
但是在两层神经网络快速流行的年代。更高层的神经网络由于计算性能的问题,以及一些计算方法的问题,其优势无法得到体现。直到2012年,研究人员发现,用于高性能计算的图形加速卡(GPU)可以极佳地匹配神经网络训练所需要的要求:高并行性,高存储,没有太多的控制需求,配合预训练等算法,神经网络才得以大放光彩。
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数据被收集整理,更好的训练方法不断被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满足了多层神经网络发挥能力的条件。
原文中讲量子计算的,我感觉这篇回答更好
(原文提到了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中术语不统一带来的潜在理解性困难)
历史的术语
这个的代表就是多层感知器(MLP)这个术语。起初看文献时很难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神经网络又有另一个名称:MLP。其实MLP(Multi-Layer Perceptron)的名称起源于50-60年代的感知器(Perceptron)。由于我们在感知器之上又增加了一个计算层,因此称为多层感知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叫“多层”,MLP一般都指的是两层(带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
MLP这个术语属于历史遗留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般就说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前者代表带一个隐藏层的两层神经网络,也是EasyPR目前使用的识别网络,后者指深度学习的网络。
**不一致的说法
**
这个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这个还有两个说法是跟它完全一致的意思,分别是残差函数error function,以及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loss function是目前深度学习里用的较多的一种说法,caffe里也是这么叫的。cost function则是Ng在coursera教学视频里用到的统一说法。这三者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优化问题所需要求解的方程。虽然在使用的时候不做规定,但是在听到各种讲解时要心里明白。
(这一点其实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我曾经就对loss function和cost function感到疑惑)
再来就是权重weight和参数parameter的说法,神经网络界由于以前的惯例,一般会将训练得到的参数称之为权重,而不像其他机器学习方法就称之为参数。这个需要记住就好。不过在目前的使用惯例中,也有这样一种规定。那就是非偏置节点连接上的值称之为权重,而偏置节点上的值称之为偏置,两者统一起来称之为参数。
(其实在心里把weight和parameter划等号也没什么问题)
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激活函数active function和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了。同样,他们代表一个意思,都是叠加的非线性函数的说法。
(这个好像还没有遇到)
神经网络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称呼,它包括两类,一类是用计算机的方式去模拟人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ANN(人工神经网络),另一类是研究生物学上的神经网络,又叫生物神经网络。对于我们计算机人士而言,肯定是研究前者。
(所以其实我们研究的不是神经网络,而是人工神经网络)
在人工神经网络之中,又分为前馈神经网络和反馈神经网络这两种。那么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个其实在于它们的结构图。我们可以把结构图看作是一个有向图。其中神经元代表顶点,连接代表有向边。对于前馈神经网络中,这个有向图是没有回路的。你可以仔细观察本文中出现的所有神经网络的结构图,确认一下。而对于反馈神经网络中,结构图的有向图是有回路的。反馈神经网络也是一类重要的神经网络。其中Hopfield网络就是反馈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中的RNN也属于一种反馈神经网络。
(长知识了)
具体到前馈神经网络中,就有了本文中所分别描述的三个网络:单层神经网络,双层神经网络,以及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中的CNN属于一种特殊的多层神经网络。另外,在一些Blog中和文献中看到的BP神经网络是什么?其实它们就是使用了反向传播BP算法的两层前馈神经网络。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两层神经网络。(解释了什么是BP神经网络,其实就是使用了BP的两层MLP)
标签:感知器,一篇,两层,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文章,神经元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jiading/p/1212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