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百科
作者:互联网
ylbtech-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百科 |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返回顶部 |
- 中文名:杨振宁
- 外文名:Chen-Ning Yang
-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
- 职 业:物理学家
- 毕业院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
- 主要成就:
-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获鲍尔奖展开 - 代表作品:《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
- 性 别:男
- 学 历:博士
目录
2、2.返回顶部 |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杨振宁年轻时期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诺贝尔奖章(现藏香港中文大学)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鼓励在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大陆。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
加入外籍
杨振宁教授香港演讲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振宁(2张)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 、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
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多次接母来港共聚。同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杨振宁(2张)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杨振宁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2007年2月在该校捐资奖学金。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杨振宁学术资料馆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杨振宁谈到,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学科互相影响日益剧增,国际科技交流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成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传播。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欣然捐资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杨振宁表示以后他还会继续追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振宁表示,“虽然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因为通货膨胀,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苦,是奖学金帮我度过了难关。近几年多次在大陆访问,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影响学业,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有了这么个想法。”杨振宁对中国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他说,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青年人才,21世纪的中国青年负有特别的使命,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执教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66] 杨振宁和翁帆(20张)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先生动情地对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杨振宁向山大学子们深情回忆了1997年7月1日,当他在港亲眼见证香港回归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激动心情,并称这是父辈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一天,因为“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他也指出了中国目前存在的诸多巨大问题,但他表示,“这些问题并不比在过去100年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问题更为严重,既然100年前我们能够将问题解决,那么今天的中国,凭借内在的韧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难。”
2005年4月2日,杨振宁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用于资助海南大学每年20名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杨振宁2004年11月来海南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时,表示自己有帮扶海南省高校贫困生的愿望。以杨振宁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为每人1000元人民币。
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在谈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命名风波时说,如果李嘉诚先生捐给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他一定会用李先生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据悉,近一年来,杨教授已经完成筹款1000万美元。
杨振宁(3张)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2007年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该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教授出席了资产赠送移交仪式,其主要内容为: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约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杨振宁在致辞时感慨地说:"我希望25年后我还能有机会看到中山大学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飞跃。"
2007年9月22日,杨振宁度过85岁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举行了一个杨振宁铜像致赠仪式。杨振宁在致辞时指出,与中大渊源甚深,早在1964年中大部分地方仍是荒山时,已翻山到访,之后在中大执教,又曾在中大与分别已久的父母弟妹相聚。当提及为何选择将铜像置于中大林荫大道附近时,他更感慨地说:“我想长久在这里看着中大发展,每年秋天见到几千个学生拿毕业证书。”
2008年11月29日,由社会广泛参与评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结果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揭晓,杨振宁当选。当选理由是: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带动一大批华人学者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先后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数亿元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4月20日,HuJT在清华大学会见杨振宁,得知他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总书记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
2012年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镌刻着杨振宁的四个重要学术贡献:“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和他在统计力学、高温超导方面的成就。 杨振宁教授九十寿宴 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振宁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2013年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2015年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同年,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6年8月26日,杨振宁偕翁帆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顶级雕塑作品。熊秉明是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3件作品中的《笔架》是熊秉明专为杨振宁创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缩写,是二人友谊的见证。杨振宁夫妇慷慨地将“家藏”变成了“国宝”,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出自熊秉明的《笔架》《骆驼》和《马》3件雕塑。
2016年12月8日,2016影响中国年度科技人物颁奖,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开奖,获奖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研制团队。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2019年9月21日,获得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
助力科教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1年,杨振宁在兰州大学讲课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2011年6月18日,南开大学以理论物理前沿讨论的方式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杨振宁先生89华诞。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在庆祝之际,我们更要记住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今年正值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杨振宁先生89华诞,他们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超过70年的学术合作与深厚友谊,理论物理研究室则是他们晚年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25年来,理论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绩,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在致辞中说,25年来,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在杨先生“宁拙毋华、宁拙毋巧”、“做好活的物理”等思想指导下,师生不断深入固有研究方向,关注新的发展,在学术竞争中锻炼成长。今天,杨先生仍十分关心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杨振宁亲自延揽来南开的人才,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说,我一直是在陈省身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杨振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做事情,从他们二位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杨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仍向他报告,得到了他的指点和支持。
朱邦芬院士:杨振宁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在清华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好几位在国际上已经很有名声。一共发表了近30篇SCI论文,单位都署清华大学,此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
杨振宁教授是2003年自美国返清华正式定居的,头一年,他亲自执教“大一物理”;之后,他便放下了教学工作,全部精力集中到发展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上。清华大学1997年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创始人杨振宁任名誉主任,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他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杨振宁仿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模式创立的,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人员和研究项目都一定是第一流的。“中心”的日常运作经费由清华校方负责,但如果要特邀一些科学家来担任访问学人,“中心”就要自己拿出经费。因此,筹款成了“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杨振宁订出的第一个筹款目标是一千五百万美元,至2005年初已完成了一千万(即七千八百多万港元)。 筹款对大学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杨教授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姚期智教授,是当今计算器学的全球权威,清华校方和杨振宁都很想把他聘到清华去,姚教授本人也有此意。但是,聘请姚期智这样一位高薪教授,在内地要经过重重“关卡”,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但姚期智不是坐在那里干等的,聘请的机会一纵即逝。杨振宁教授马上作出了决定,他打电话给姚期智说:“你来清华,你在美国薪酬多少,我们照付,一个子儿也不少!”杨教授说,他之所以如此慷慨“拍胸口”,就是因为研究中心已经筹到了一千万美元,才能“财大气粗”。如果没有这些捐款支持,像姚期智这样的人才就有可能和清华擦身而过。现在,姚期智已经成为清华大学计算器学系的教授,并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工作。 杨振宁指出:目前,筹款工作对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都好了,不少当年留学不归的尖子科技人才,都有意回国服务,但是薪酬待遇上的差距是一大障碍。目前,在美国,一位拿到博士学位两、三年的年轻教授,年薪约为六万至八万美元,但如果回到中国,每个月最多可以拿到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对一些已经结了婚有妻子、孩子的学者来说不能不考虑到钱的问题。而如果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捐款支持,就可以提供同等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回来。
主要成就
学术成果
- 相变理论
- 玻色子多体问题
- 杨—Baxter方程
-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 非对角长程序
-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 杨—Mills规范场论
-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个人生活
亲属成员
父亲 | 杨武之,1896-1973,数学家、教育家,原西南联大教授 |
配偶 | 原配:杜致礼,杜聿明长女,2003年10月过世。 现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结婚。 |
子女 | 长子:杨光诺,1951年出生,美国电脑工程师。 次子:杨光宇,1958年出生,美国化学家。 女儿:杨又礼,1961年出生,美国医生。 |
情感经历
- 17岁为学业放弃初恋
- 27岁师生一恋五十年
- 82岁演绎忘年恋
2008年1月,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杨振宁的一本新书《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而他自己就成长于这个看似无止境的长夜中。他继续写道:“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学者江才健撰写、更为全面讲述杨振宁人生的书《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面世,在和小自己54岁的翁帆结婚引发的喧嚣之后,杨振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杨振宁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结婚十年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人物关系
- 父子关系
- 杨李之争
- 杨邓情谊,曾拯救邓稼先
1985年,邓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肠癌,住院治疗。1986年5月与6月,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返回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杨振宁回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将一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社会任职
杨振宁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2018年4月,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序号 | 获奖情况 | 获奖年份 |
1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57 |
2 | 费米奖 | 1979 |
3 | 润福德奖 | 1980 |
4 | 奥本海默纪念奖 | 1981 |
5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1986 |
6 | 莫斯科大学奖 | 1992 |
7 |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 | 1993 |
8 | 鲍尔奖 | 1994 |
9 |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 1995 |
10 | 俄国波哥柳波夫奖 | 1996 |
11 | 昂萨格奖 | 1999 |
12 | 教皇学术奖 | 2000 |
13 | 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 2001 |
14 |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 2006 |
15 |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 2015 |
16 | 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 | 2019 |
参考资料: |
荣誉称号
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香港中文大学)(2张)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2015年,获颁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2015年3月,被台湾大学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澳门大学授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外,杨振宁还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人物轶事
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杨振宁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血浓于水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回到祖国,探望了病中的父亲杨武之教授,首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杜曹秀清。在上海,他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访问了北大、清华、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厂、农村和医院。他见到了他敬重的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赵忠尧,见到了他的同窗挚友邓稼先、黄昆。 1971年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和他的亲属。在席间三小时的讨论及宴会后两小时的谈话中,周总理详细询问了美国的社会情况,杨振宁谈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看法。 杨振宁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升始解冻后不久,即毅然率先访华,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聂华桐教授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并认为“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杨振宁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镇定而坚决地答道:“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杨振宁后来说:‘到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周恩来会见杨振宁时,诚恳地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坦率地直抒己见:中国在教学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在科研机关里,也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倾向。他还谈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事后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给予落实。 [112]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 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来和他相处,我深深感到他对中国的关心,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不仅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杨先生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杨先生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牺牲。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杨先生为主席的全美华人协会还尽力去促进美国华人的团结。他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设法来把华侨社会团结起来,一方面能为华侨自己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为中美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113]宗教信仰
- 否认撰文谈佛教与科学
- 批评玄学
英译歌词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歌是由徐荣凯创作的《重逢》,值得一提的是,《重逢》是由杨振宁、翁帆夫妇译写的英文歌词。 [118]人物影响
编辑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19] 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64]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120] 2008年11月29日,杨振宁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121]人物评价
编辑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122] 杨振宁(17张)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123] 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124] 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杨先生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扎实实的,讲求实际效果,实实在在,这是他的一个性格。但通常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像力;同样地,一个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实在,往往容易变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可是杨先生一方面很实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杨先生另外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诚实。一般来讲,诚实往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那种诚实,在这个意义上讲杨先生当然是诚实的。他对人坦诚,不会虚假的一套。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诚实。 [125]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杨先生被一些网民批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言论总是为中国辩护,为当前的社会现实辩护,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辩护。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杨先生的爱国,是爱到骨子里的,而且是一贯的,永远不变的。我在与杨先生的接触中,无论谈论什么话题,他都从不回避,愿意正面“接招”,而且敢于直言。这可能和他作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不喜欢绕圈子。当然谈论中国的社会现实,不免会涉及阴暗的方面,杨先生并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他对未来总是抱有信心,话语间自觉不自觉地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辩护。杨先生习惯性地为中国的进步而辩护,已经成为他性格的一个部分。这与他从小接受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有关,也与他作为华人在美国长期受到歧视的境遇有关。或许,他也有局限性、片面性;或许,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某个观点不免带有几分“天真”;或许,他的判断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响,但是,你不应该怀疑他的真诚。 [126] 作家江才健: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127] 杨振宁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人民网评) 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网易评) [128]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物理学家戴森评) [100]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 2、3.返回顶部 |
4.返回顶部 |
5.返回顶部 |
6.返回顶部 |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标签:物理学家,邓稼先,教授,百科,杨振宁,清华大学,美国,中国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195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