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十二条法则》——梅朝荣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十二条法则》——梅朝荣

作者:互联网

  ·《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而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而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上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过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

 

  ·黄炎培先生曾问过老毛:“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历史的角度看,有政息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有什么办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老毛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婚姻就像抓在手中的沙,在死死抓紧的过程中走向了解体。

 

  ·有人曾总结:“汉以国强而恒亡,唐以兵盛而主熄;而明,恰恰是以权独而遭祸!”

 

  ·法则1:武装积弱,帝国在对军队的控制中失控。

  法则2:吏乱坏纲,帝国在对官吏的治理中失控。

  法则3:国库银断,帝国在财富控制中破产。

  法则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帝国在意识控制中失控。

  法则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是决定王朝兴衰的关键。

  法则6:修为无度,帝国领导人在统治过程中英明丧失。

  法则7:防御过度或乏力,帝国在抵抗外患中走向式微。

  法则8:天灾人祸火上加油,帝国在储备赈济中加速度坠落。

  法则9:宫廷乱政,帝国在后院灭火中失火。

  法则10:变革成恨,帝国在振衰起废中无力回天。

  法则11:夷族兴乱,帝国在民族融合中失衡。

  法则12:地方坐大,帝国在加强中央集权中失控。

 

  ·杨乾坤先生曾经做过总结,帝国对于社会舆论的处理手段大致有13类:

  一、反对本朝狱。“指斥、毁谤、中伤、谋反、谋大逆”的造反者,罪当至死。

  二、冒犯皇帝狱。天子自诩君权神授,尊严不可凌辱,臣民只能顶礼膜拜,不得指摘。

  三、离经叛道狱。离经者,远离官方所重之经,致生异端;叛道者,背叛官方所奉之道,另辟蹊径。不驯服官方,不承认官方哲学是天经地义的真理,文字狱主角的命运可想而知。

  四、讪谤怨望狱。揭露当局的腐败与无能,或讪讥,或毁谤,或怨望,定性治罪,永绝逆耳之言,凑合统治之现状。

  五、朋党狱。皇帝最惧怕的是权臣树朋党威胁皇权,为排除异己势力,最有效最简捷的手段就是,陷之以朋党,然后剪除。

  六、触忌犯讳狱。帝王的忌讳是绝对的禁区,万万不可触犯。

  七、妄议朝政狱。朝政大事,帝王权臣断之,肉食者谋之,妄加干政的“非所宜言”,必遭横祸。

  八、妖言煽惑狱。与统治思想相抵触的“妖言”,被视为洪水猛兽,严酷打击,“避邪说而正人心”。

  九、恶逆为伍狱。恶逆之徒,株连九族,宁肯错杀一千,决不放走一人。

  十、冥顽不化狱。朝廷明令禁毁和收缴的“违碍”书籍,隐匿不首者,一经查出,都以冥顽不化的罪名治罪。

  十一、狂悖狱。独裁者总希望臣民俯首恭顺,无思想无棱角,无希图无反抗,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一些伸张正义,表达欲望的臣民,其步入规范的“极端行为”,就被无情惩治。

  十二、华夷狱。少数民族得天下后,对汉族“诛心”,要汉族人民心死,于是以华夷之辩为由,以示自己得天下之正。

  十三、诬民惑世狱。这是清朝对于精神病患者的一大发明。精神病患者病发失控,言语不利,则以“诬民惑世”的罪名,而横遭刑戮。

 

  ·传统的作史者在总结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时总是习惯说:“华夏文明从此进入了封建时代。”学者樊树志在其《国学十六讲》上指出,事实上,这是一种颠倒的说法。大秦建立,是封建时代的结束,而不是开始。

 

  ·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周朝一共“封建”七十一国,其中少数是异性诸侯,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史学家吕思勉从“封建”的本意出发,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令人习以为常的“封建社会”其实是吕思勉所指的郡县时代。

 

  ·秦始皇的严于律己从皇冠的设计可以反映出来。皇冠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这些珠串在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用意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这也作为一个传统为后来者继承了下来。

 

  ·公孙鞅的基本理论是:“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韩信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儒学被钦定为正统学术,固然有利于儒学的留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行为对儒学的打击更甚。首先,它扼杀了儒学通过与其他学派论辩争执而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其次,它堵塞了儒学内部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既然它已被权力宣布放之四海而皆准,又有什么必要再来研讨考索自身的不是?所以,儒学鲜明的概念和活生生的信仰首先丧失,留下的是一些与人心无关的僵死教条。

 

  ·尽管汉武帝是“霸王道杂之”的实践家,但是把“霸王道并用”5个字郑重提出的却是汉宣帝。宣帝所立太子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心里边全是仁义道德,于是觉得父亲所为很不合圣人之道,常在宣帝身边劝谏,有一次忍不住正面进言说:“陛下对刑法太重视,我看还是得多用些儒生才是。”宣帝感到太子太不像自己,恐怕日后生祸,于是拉下脸来,严肃地说:“汉家朝廷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并用而治天下,怎么能够纯粹用儒家的一套呢?何况俗儒不识时务,喜好赞扬古代而非议当朝,使人搞不清事实与表面的界线,不知道如何行事,怎么能够委以重任?!”

 

  ·“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

 

  ·汉末,民间流传的谣语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尸子》曰:“德者,天地万物得也;义者,天地万物宜也;礼者,天地万物体也。使天地万物皆得其宜、当其体者,谓之大仁。”

 

  ·“与民同利,故天下虽竭而民不怨”

 

  ·在明朝与努尔哈赤的作战中,叶赫那拉部族奋战最力。乃至被灭,青壮男丁尽被屠戮。首领布扬古临刑时曾恨恨地说:“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有人说叶赫那拉兰儿——也就是慈禧的所作所为,丧权辱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误了大清的江山,正印证了布扬古临刑时这一句狠毒的咒语。

 

  ·李亚平在《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中也指出:“作为帝国的心脏、中枢神经与大脑的皇帝,他所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这三项:其一是总览全局,制订正确的战略;其二是发现人才,使用这些人才实现自己的战略;其三是赏罚分明,淘汰坏蛋和笨蛋,让坏人不能过多的干坏事,让好人干得很起劲,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

 

标签:中国式,法则,失控,帝国,天下,十二条,儒学,梅朝荣,天地万物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obbycheng/p/1186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