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的优秀读后感2600字
作者:互联网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的优秀读后感2600字: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所著《different seasons》中春天的故事(本书中有: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夏日沉沦:纳粹高徒;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暮冬重生:呼——吸——呼——吸),正如题目“春天的希望”所示,这是一个关于希望和自由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我已经看了不下10遍,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帅哥,没有美女,也没有各种博人眼球的噱头,相反,一群演技精湛的男人将如此残酷而美好的故事呈现给观众,纯粹以剧情来抓住观众的心,使之念念不忘。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就一直想拜读原著,我拿到书后只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便读完了整个故事。我读完原著故事,理清原著和电影的差异之处后,迫不及待写下这篇读后感(虽然这篇读后感也拖了大半年才写完)。
原著和电影有颇多不同之处,比如原著的安迪是一个小个子,这样他才能从排污管道爬出来,电影的安迪高大得多;原著的安迪在监狱外一个有一个朋友帮助自己理财,而不是电影里的那样完全虚构了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原著的典狱长换了很多个,并没有被举报自杀之举;原著的安迪其实被“三姐妹”之类的人侵犯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安迪买通狱警才摆平这件事……但总体来说,原著和电影都很伟大,原著更加现实、黑暗,更多地展现了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的艰难生存,突出自我救赎的过程,电影更偏向善恶有报,突出自我救赎的结果。
读完此书后,我又在豆瓣看了一些书评,他们大都提到了希望的主题,那么我另辟蹊径,仅就体制化和自我救赎谈一谈我的看法。
体制化就是一个处在特定体制下的个体或群体由被动接受改造到主动适应,最后被体制同化,离不开体制的过程。体制化就像一个牢笼,处在体制内的人一开始会抵制体制,但体制远比自己想象得强大,抵制往往无效,渐渐地你发现自己已经被动接受了体制——不得不说,时间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法,可以抹平一切——不仅如此,你甚至发现自己开始主动适应体制,并努力尝试利用体制让自己活得更滋润一些,如果有一天你真正脱离了这个体制,反而会无所适从。故事的叙述者瑞德显然就是一个被体制化的人,他是肖申克监狱体制化产物的代表人物。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
一个是暗喻。
“他们饶你一命,但是却夺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放你走,但是……”
有一个肖申克监狱的犯人叫做波顿,他在监狱里养了一只鸽子“杰克”,当他出狱前一天时,放走了杰克,杰克展开自由的翅膀在天空翱翔,很快便不见踪影。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但是一周之后,波顿的朋友后却在以前波顿经常活动的地方发现了“像粪土一样躺在那儿”的鸽子杰克。虽然杰克的翅膀可能也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但是终究没有抵过体制化的改造,成为离不开体制的一抔粪土。
另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布鲁克的经历。
“他们把他训练得习惯了这个粪坑之后,又把他扔了出去。”
布鲁克在入狱之前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大学读的是畜牧系,但是入狱之后这个专业并不能为他带来任何好处。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入狱并担任监狱图书管理员,终于在1952年获得假释。近30年的牢狱生活使布鲁克成为了肖申克监狱体制化的牺牲品。罹患关节炎的布鲁克拿着假释文件和长途汽车车票蹒跚着走出监狱大门,边走边哭,在他看来,监狱外的世界太可怕了,在监狱里,他是个受犯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图书室管理员,但在监狱外,他只是一个疾病缠身,一无是处的糟老头子,最终在1953年死于贫苦老人之家。
这时候提起体制化,大家可能会细思极恐,但体制无处不在,某些极端的体制化会摧毁一个人,比如晚清时期的旧社会会把底层人民摧毁得只剩下麻木不仁的身体,但不是所有的体制都是坏东西。积极的体制会激励体制内的人不断进步,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残酷的机制则会摧毁体制内的人,让人变得不像人,更像没有自我思想的工具。以一家公司为例,奖励创新和敬业的体制可以成为积极的体制,强调自主创新而不强制削减员工的自由时间,激发公司员工的创造活力,但是这样的体制也会成为一个残酷的体制,片面强调敬业奉献,以最大化压榨员工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创造业绩,从而获取更大利益,这样的体制也会让公司员工沦为碌碌无我的工具人。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人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机器工具代替人类完成重复、不需要自主思考的工作,但是解放劳动力之后的生产线式的工作流程和更大的社会生活压力又使人陷入另一种困苦的劳动中。至少农业时代还有白天和黑夜的界限,人可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工业时代已经完全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工作成为了24小时的无间断过程,顺着生物钟的休息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在这样的体制内而不自知,自知而不能自拔,一步一步被体制化。假如有一天你突然脱离这个24小时连轴转工作的体制,你会发现自己非常空虚,在突然充裕的时间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突然获得自由,终于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为什么安迪的经历会让读者感觉非常震撼?正是因为安迪在这样残酷的体制化中依然坚持自我,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即使安迪最后越狱了,但是他冲破了我们心中不敢触摸的那道界限,成为了他想成为的样子。这就是自由救赎的震撼之处。
为什么说安迪自我救赎呢?救赎不同于赎罪,赎罪的基础是有罪,正因为一个人被判决有罪,且他的内心也认同自己有罪,由此产生负罪感,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还清因为罪过而欠下的物债和心债。救赎的基础不一定有罪,更偏向于解救、解脱,一个人奋力挣脱原来的枷锁,获得身心的自由,或者获得外界的认可,就可以称为救赎。安迪虽然在法庭上被宣判故意杀人罪,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做这件事,他的内心也不认同法庭的宣判,即使外界因为法庭的宣判对他的身心施以枷锁,身体上被关进肖申克监狱,心理上被肖申克监狱体制化,他的内心依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罪,这是对内心底线的坚守,对自我解放的渴望,这种无罪不同于监狱里其他人的自称无罪,那种自称无罪本质上是自我欺骗和狡辩。在肖申克监狱里安迪本来有一次以原本身份获得澄清的机会,但是因为监狱里的黑暗,这种希望破灭了,因此安迪放弃了对体制的最后一次幻想,选择冲破界限,不借助体制实现自我救赎。最终安迪成功了,虽然他在外界换了一个身份,但是他的内心依然纯粹,本质上得到了升华。
安迪的自我救赎之旅至今仍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不懈的努力和对内心的坚守让我难以企及。
标签:监狱,读后感,2600,原著,体制,安迪,肖申克,救赎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ushublog/p/1125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