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连续15年,产量、产值、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 河南是如何坐上全国食用菌头把交椅?

连续15年,产量、产值、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 河南是如何坐上全国食用菌头把交椅?

作者:互联网

河南食用菌生产年均增速超过20%,2018年总  产量520多万吨,产值380多亿元,出口额超过10.2亿美元,河南是全国最大的香菇基地,年产量超过280万吨,年出口额近10亿美元,占所有食用菌产品出口90%以上。河南食用菌产业的产量、产值、出口量连续15年居全国第1位。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是如何把一个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并独占全国食用菌头把交椅的呢?
 
    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健全,品种选育、栽培等不断突破
 
    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河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玉亭介绍,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保藏600多个不同菌株;通过杂交、原生质体融合、诱变选育等技术,率先选育出国内第一个平菇工厂化专用品种并通过省级品种鉴定,18个菌株通过农业部遗传特异性鉴定,部分品种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就算一个平菇,其实种好了门槛也可高。”院级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副研究员孔维丽表示。从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创立起,她已经从事了30多年食用菌研究。目前一些主产区的菌菇品种还是10年前从国外引进,品种应用过程中退化日益严重,产量、品质下降。近年来日韩、欧美等国外食用菌品种均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新引进的不少品种要缴纳高昂的使用费,单个品种30万元/年,且产品出口受严格限制。“我们就是要加快弥补短板,不断在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技术和集成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
 
    孔维丽介绍,河南省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于1984年,团队在食用菌开发领域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创建了 “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河南省食用菌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先后承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实验站、国家食用菌良种联合攻关等。孔维丽表示,食用菌新品种是省产业发展的短板,为补齐短板,现在已经建设了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体系和品种鉴定平台。
 
    小菌菇带动大产业,食用菌经济效益突出
 
    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食用菌种植在灵宝、夏邑、西峡、泌阳等地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香菇、双孢蘑菇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40倍以上;郑州、许昌、清丰、新乡等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集中,现代化栽培技术成熟,杏鲍菇、白灵菇、蟹味菇、平菇、金针菇日产3~50吨,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20倍以上。
 
    张玉亭举例说,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西峡县,2017年,全县香菇总产量突破24万吨,综合效益突破6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8.4亿美元。全县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农民人均收入近60%来自香菇产业。“食用菌产业的扶贫、带贫效果好,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可持续’等特点,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70%的贫困县可以说都借助食用菌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优势明显,食用菌展开全球化布局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品种、设备、工艺等专利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食用菌产业基地时机成熟。食用菌产业在全球的市场需求广阔,潜力巨大,是少有的高成长性农产品,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全球优势明显。
 
    目前河南省食用菌从业人员500多万人,许多技术人员已经在非洲、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技术指导。孔维丽拿出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许昌世纪香等食用菌龙头企业在俄罗斯投资6000万元合作建立了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兰考华蕈食用菌设备有限公司设备出口到欧洲、北美、东亚等地。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西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布局生产加工基地与产能合作。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民间团体访问、旅游消费等不同形式的深入交流,中西方饮食文化不断融合,培育出了新的国际消费市场及消费群体,为国内食用菌的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标签:15,孔维丽,河南省,品种,产业,香菇,食用菌,头把交椅
来源: https://blog.csdn.net/lizhenghao111/article/details/9595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