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Dockerfile

Dockerfile

作者:互联网

Dockerfile

目录

基本结构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格式的配置文件,用户可以使用 Dockerfile 快速创建自定义镜像。

Dockerfile 由一行行命令语句组成,并且支持以 # 开头的注释行。

Docker分为四部分:

例如

# 第一行必须指定基于的基础镜像
FROM ubuntu

# 维护者信息
LABEL MAINTAINER='ziczhou 123@456.com'

# 镜像操作指令
RUN echo "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raring main universe" >> /etc/apt/sources.list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ginx
RUN echo "\ndaemon off;" >> /etc/nginx/nginx.conf

# 容器启动时默认要执行的指令
CMD /usr/sbin/nginx

其中,一开始必须指明所基于的镜像名称,接下来一般会说明维护者信息。
后面则是镜像操作指令,例如RUN指令,RUN指令将对镜像执行跟随的命令。每运行一条RUN指令,镜像添加新的一层,并提交。
最后是CMD指令来指定运行容器时的操作指令。

指令

指令包括

FROM

第一条指令必须为FROM指令(除注释外的第一个非空白行)。并且,如果在同一个Dockerfile中创建多个镜像时,可以使用多个FROM指令(每个镜像一次)。

# 这是一个基础镜像
FROM centos

LABEL MAINTAINER

指定维护者信息

LABEL MAINTAINER "ziczhou 123@456.com"

RUN

每条RUN指令将在当前镜像基础上执行指定命令,并提交为新的镜像。

FROM busybox

RUN echo "hello world" > /tmp/test

当命令较长时可以使用 \ 来换行,例如:

FROM busybox

RUN echo "hello world" > /tmp/test && \
    echo "An Other World" >> /tmp/test
#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所有要运行的命令都放在一个RUN指令里

上面这种方式在shell终端中运行命令,即/bin/sh -c,我们也可以指定其他终端

FROM centos
  
RUN ["/bin/bash","-c","echo \"hello world\" > /tmp/test"] #当选项里有双引号的时候需要在引号前加上\表示引号本身

CDM

CMD支持三种格式:

CMD用于指定启动容器时默认要执行的命令,每个Dockerfile只能有一条CMD命令。如果指定了多条命令,只有最后一条会被执行。

如果用户启动容器时指定了运行的命令,则会覆盖掉CMD指定的命令。

EXPOSE

暴露容器的端口

在启动容器时通过-P,Docker主机会自动分配一个端口转发到指定的端口;

FROM busybox
  
RUN echo "hello world" > /tmp/index.html

EXPOSE 80
CMD ["-f","-h","tmp"]
ENTRYPOINT ["httpd"]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3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d -P test:0.3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port -l
80/tcp -> 0.0.0.0:40319

ENV

指定一个环境变量,会被后续RUN指令使用,并在容器运行时保持.

FROM busybox
  
ENV version 1.0.0

RUN echo "$version" > /tmp/test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4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0.4 /bin/sh
/ # cat /tmp/test 
1.0.0
/ # echo $version
1.0.0

ADD

格式为ADD <src> <dest>

该命令将复制指定的到容器中的。其中可以是Dockerfile所在目录的一个相对路径(文件或目录);也可以是一个URL;还可以是一个tar文件(会自动解压为目录)。

[root@localhost test]# pwd
/root/test
[root@localhost test]# mkdir files
[root@localhost test]# cd files/
[root@localhost files]# touch 123

#编写Dockerfile
FROM busybox
  
ADD files/123 /tmp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5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0.5 /bin/sh
/ # ls /tmp/
123

可以是一个URL

FROM busybox
  
ADD https://downloads.apache.org/apr/apr-1.6.5.tar.gz /tmp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6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0.6 /bin/sh
/ # ls /tmp/
apr-1.6.5.tar.gz

如果是tar包的换回自动解压

[root@localhost files]# pwd
/root/test/files
[root@localhost files]# wget https://downloads.apache.org/apr/apr-1.7.0.tar.gz

#编写Dockerfile
FROM busybox
  
ADD files/apr-1.7.0.tar.gz /tmp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7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0.7 /bin/sh
/ # ls /tmp/
apr-1.7.0

copy

格式为COPY <src> <dest>

复制本地主机的(为Dockerfile所在目录的相对路径,文件或目录)为容器中的。目标路径不存在时会自动创建。
当使用本地目录为源目录时,推荐使用COPY。

FROM busybox
  
COPY files/apr-1.7.0.tar.gz /tmp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0.8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0.8 /bin/sh
/ # ls /tmp/
apr-1.7.0.tar.gz

ENTRYPOINT

ENTRYPOINT有两种格式:

配置容器启动后执行的命令,并且不可被docker run提供的参数覆盖。而且,如果在docker run的后面提供了参数,这些命令行参数会被当作参数传递给ENTRYPOINT指定的程序。

每个Dockerfile中只能有一个ENTRYPOINT,当指定多个ENTRYPOINT时,只有最后一个生效。

VOLUME

创建一个可以从本地主机或其他容器挂载的挂载点,一般用来存放数据库和需要保持的数据等。

FROM busybox
  
VOLUME ["/data"]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1.0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1.0 /bin/sh
/ # ls
bin   data  dev   etc   home  proc  root  run   sys   tmp   usr   var
/ # cd data/
/data # 

USER

指定运行容器时的用户名或UID,后续的RUN也会使用指定用户。

当服务不需要管理员权限时,可以通过该命令指定运行用户。并且可以在之前创建所需要的用户

RUN groupadd -r -M -s /sbin/nologin zic
USER zic

WORKDIR

为后续的RUN、CMD、ENTRYPOINT指令配置工作目录。
可以使用多个WORKDIR指令,后续命令如果参数是相对路径,则会基于之前命令指定的路径。

FROM centos

WORKDIR /usr/local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build -t test:1.1 .
[root@localhost test]# podman run -it test:1.1 
[root@331e3cd57c25 local]# pwd
/usr/local

标签:tmp,RUN,Dockerfile,podman,test,root,localhost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zicnotes/p/1664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