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享
首页 > 其他分享> > 学神吴佳俊CVPR审稿人

学神吴佳俊CVPR审稿人

作者:互联网

 

吴佳俊,交叉信息研究院2010级本科生。2013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得主。多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会议与期刊,如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IEEE CVPR)、《美国医学信息学会刊》(JAMIA)等。连续三年学分绩全年级第一。“思源”计划第十期学员。“星火”计划第六期学员。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信息部部长,曾领导组织“地球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北京时间上午八点半不到,吴佳俊的即时通信头像提前亮了。相隔13个小时的时差,现在正在美国访问的他,接受了视频采访。电脑前的吴佳俊,细框眼镜,运动服,白色耳机挂在身上,自信却很低调,说话诚恳幽默,对答不上来的问题以“不好意思”作答。采访结束,反复道谢后,他就离线开会去了。

学习:“比要求的多做一点”

  2010年9月,吴佳俊通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又在校内二次招生考核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了“姚班”——即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高手如云,在学习方面,吴佳俊总是精益求精。

  “我相信良好的课业成绩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更是学习态度的体现,完成课程要求所需要的踏实、认真的品质也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吴佳俊在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中这样说。而他近乎完美的成绩也证明他的确是这么做的:大学三年保持全年级学分绩第一,分别为94.0、96.6和98.0分;经济学双学位平均成绩为95分;大三下学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交换期间,所有科目的等级均为A。

  “佳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学习很努力,”吴佳俊的辅导员顾钊铨说道,“很多时候我去他们寝室,晚上十二点过了他还没有回来,或者还在寝室里看书。”

  对此,吴佳俊则表示:“我只是比老师要求的多做一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都尽量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他表示自己选修经双的理由也是一样:“一来是觉得多学一点没坏处,二来是因为对交叉学科比较感兴趣。”在MIT交换的3个月中,吴佳俊就与MIT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合作,开展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研究,讨论激励机制在肾脏交换网络中的应用。正是这“多学一点”,使得吴佳俊能将其他方面所学灵活应用于科研过程中。

科研:“困难当然有,但获得的进步也一直有”

  “吴佳俊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大学每一年都各有侧重。”顾钊铨如此评价吴佳俊对自己的发展规划。

  的确如此,吴佳俊在大一专注于学习与社工,而大二就正式叩开科研的大门。

  扎实打下了一年基础后,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吴佳俊即到网易有道公司实习,参与了中文分词的研究。随后,他又来到了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科研探索。“MSRA就在中关村,我的同班同学前后就有10个到那儿实习,此外还有计算机系和电子系等其他院系的同学。”吴佳俊谦虚地补充道。

  在MSRA,吴佳俊的科研之路开始了。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通过与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合作,他参与研究的“病历共指消解系统”在由MIT举办的集成生物学及内部信息挑战赛(I2b2 Challenge)上取得第一,参与撰写的2篇论文也先后发表,其中一篇发表在医学信息学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美国医学信息学会刊》(JAMIA)上。

  也正是在MSRA,吴佳俊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教授结识,决定将研究方向定为计算机视觉。在导师的指点和他自身刻苦的钻研下,吴佳俊陆续在该领域顶级会议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IEEE CVPR)上发表了1篇第一作者论文、2篇第二作者论文,同时,他还另有1篇文章投至领域内排名第一的期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会刊》(IEEE PAMI)。

  “你怎么会觉得我发文章顺利呀?”当谈及大家觉得他发论文总是特别容易时,吴佳俊乐了,“我也有很多文章被拒的时候,退回来反复做改动才发出去,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

  他补充道:“发一篇文章主要是前面的整个想法,通过不断实验,实现较好的效果,这种时间会长,而且有不确定因素,快则3个月,慢则5、6个月,1年都有可能。”

  “过去几年,熬夜测算法,窝在实验室凑合一宿,对他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吴佳俊的室友杜超也验证了这番话,“甚至在特奖答辩后,他都马不停蹄地连续奋战两晚,为论文做最后修改。”

  而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困难时,他皱着眉,拳头抵着鼻梁想了一会儿,随即表情舒展开,说道:“我不觉得有,困难的时候当然有,但是获得的进步也一直都有,所以要说最,说不上来。”每天有几个项目齐头并进,的确没什么时间留给沮丧。

社工:“每天睡六小时才够嘛”

  学习、科研之余,吴佳俊还积极参加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在校内,由他负责的15人团队组织筹办的第五届清华大学“地球村”活动,覆盖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两千余学生;在校外,武威支教让他切身感受到中国之大,仍有许多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成都高新企业考察让他见识了国内的广阔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业,结识了热情的伙伴;在国外,他参加日本的亚洲学生环境论坛、瑞士的亚洲文化交流项目等,帮助他理性地探索未来。

  2011年,吴佳俊入选了“思源”计划第十期,并连续参与了“思源”十一、十二期的招募工作。如果说“星火”使他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那么“思源”便让他对社会和自身的未来有了深刻的认识。吴佳俊说:“‘思源’的伙伴常会一起聊天,人生理想也聊,家长里短也聊。”

  室友杜超说:“整个大学期间,他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忙,他从始至终都要做到极致。大一时加了不少社团,一天经常要花上几个小时处理社团工作,有时候我们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我们第二天起来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总疑惑,他怎么不会累。”

  采访中,吴佳俊听到熟悉的寝室兄弟的名字,露出放松的笑容,随即解释:“每天睡六小时才够嘛!大一的时候是睡得少了点,但也是一两点睡,七八点起,平时基本不熬夜,就deadline(截止日期)前会熬得多一点。”

  2013年,自MIT交换之后,吴佳俊还先后前往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参与海外研修。如今,吴佳俊已向美国著名学府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递交了申请,22岁的他说:“有机会的话,想进国际上最好的学术圈子。”

  被问及“做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眼睛,为每个人提供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吴佳俊表达了理性的认识:“这是我的理想,但是路还很长,还要读很多年书呢”。

  所谓,理想虽远,只要步子不停歇,终有向它走近的那一天。

 

标签:吴佳俊,科研,审稿人,MSRA,CVPR,IEEE,MIT,思源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836622/article/details/8070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