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PEST分析实践
作者:互联网
前言
今年开始逐步切入产品与数据工作,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舒适区,确实有一些挑战。开始以为只做数仓建设的事情,就仓促的学习了一些数仓相关的知识,但没搞多久,还要负责公司BI的工作,又开始补习数分相关的知识。
BI其实比数仓建设更有挑战性,数仓建设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体系了,市面上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建设案例和方法论。而BI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深入业务,从数据层面为公司的业务号号脉、做做体检,最终是要成为公司管理层最信赖的决策工具,而每个公司业务都是不一样的,还有老板对BI也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不同的需求,因此现成的参考比较少,更多的是从实际公司业务出发去挖掘需求,满足管理的需要。
其实认识到BI这事的最终奥义也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以前总是在老板的思维框架里去思考和做执行,总是围绕老板的表达出的那一点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老板可能说了20分的东西,我们想的就是怎么实现这20分的东西,但往往连这20分都达不到)。直到汇报被老板骂了几次,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按100%的标准去完成任务,而是至少要按300%的标准去完成任务(老板给你20分的输入,自己要想办法做到60分,可以再从老板那里输入20分,最后做到100分)。
虽然是悟了,但要知行合一又是一道坎,从知道到做到,最后到做好,中间还有很多路要走,在悟了之后恰好要做半年的规划(可不是简单的规划啊,要超出老板预期,300%的标准啊),最后结果是做不出来,所以有了这篇摸鱼的文章......
身处互联网医疗行业,但以前做研发时,只顾着团队内部的一些事情,对公司全局业务和行业的事情还是了解太少,因此选了这个题目,也相当于给自己补补课。
PEST模型
PEST模型,之前突击数分时就见到过,感觉用不上,也就没有深入研究过。这次为了研究一下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觉得PEST分析方法挺适合的,因此做了一些深入学习。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
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
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
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
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互联网医疗
什么是互联网医疗?似乎很难去给他下一个定义,医疗本身是一个亘古通今、很大很严肃的命题,而互联网却是一个朝气蓬勃、开放高效的事物,它们都对我们生活无孔不入,这两者结合起来,确实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或者一头雾水。看了很多资料,觉得有个定义比较符合我的理解。
互联网医疗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紧密集合,形成诊前咨询、诊中诊疗、诊后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预防等大健康生态深度融合系统,实现利用互联网对个体健康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记录,成为一种新型业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白皮书》
当前我国传统医疗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痛点,主要包括:
-
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大中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与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之间的差距;
-
患者看病费用高,我国医保支付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患者自费支出比例约占医疗市场总规模的50%,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发展尚不成熟,并且医药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导致患者治愈更高;
-
患者管理体系落后,在疾病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数据记录、监测不严谨等问题,部分医院对患者用药及院外管理缺乏及时、恰当的指导。
因此互联网医疗的出现确实有它特殊的历史意义。互联网医疗以疾病诊疗为核心,连接病患与医生,并涉及医疗、医药、医保支付等一系列医疗生态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依靠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线上提供的治疗科目涵盖在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内,现代信息技术为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互联网医疗自2014年开始经历了导入期、瓶颈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催化性事件,带来了行业拐点,成为互联网医疗二次起飞的助推器。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正在提速,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也在逐步拓展,目前互联网医疗已出现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
医疗内容: 面向大众用户提供在线科普、医疗资源信息、健康咨询、患者社群等服务;面向医生端,提供医生社交、临床病例讨论、诊疗工具、在线学术会议、专业考试培训等服务;
-
在线诊疗: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
-
在线购药: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委托合规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
疾病管理: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健康、慢病等人群,提供专业健康教育、疾病监测随访、健康指导、延伸处方等服务;
对互联网医疗有了个大概认识后,下面我们正式进入互联网医疗PEST模型分析环节。
政策环境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里的小标题关键词是“政策”,而非PEST模型当中的“政治”,因为我的格局确实没达到,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国家政策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影响。
自互联网医疗行业诞生以来,政策因素一直是驱动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行业早期发展一直受制于政策的相对真空与监管的反复。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作为主要任务,并提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从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领域从单一的医疗信息化领域开始转到到诊疗、药品销售等领域,开启互联网医疗的新纪元。
2016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互联网医疗首次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7-2020年互联网医疗政策进入了发展期,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各地方卫生管理等相关机构先后从监管、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出台了数条政策及政府规划,注重应用层支持和引导。例如: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各地要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不断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准入和执行管理,加强监管。
2020年以后互联网医疗政策进入爆发期,该时期政策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保支付规范方面,互联网医疗全面推进落地应用。例如:2021年7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指导和督促各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要加快完善本地区“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协议管理,推动医保支付体系的完善。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深化医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 一”服务行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逐渐深入医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政策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截止21年,全国至少出台了200条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纲领性文件、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医保支付、互联网医药、健康管理这几类。其中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这领域的政策最多。
在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方面,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出台出台了指导类政策,以此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为主,并制定近几年的发展目标。全国有24个省市出台了监管类政策,包括《XXX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或其他规范、准则,提出了具体准入、监管等措施。例如:2020年8月,银川制定了《银川市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试行)》,对互联网诊疗服务中 AI 技术的适度使用、患者实名认证进行了细致规定。此项政策是在前几年探索时间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产生的投诉、举报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可见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也加快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给用户提供可产生实质性结果的医疗服务,而非简单咨询这一长远目标。
在医保支付方面,医保“上线”正在逐渐从框架规划加速走向落地。2019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的整体原则。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均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复诊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21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更是被写入多项重量级政策。相关调研显示已有 43%的互联网医院可实现医保支付,虽然整体覆盖率尚未过半,但结合医保政策出台时间以及多数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时间来看,已经显现出医保覆盖的迅速。
在互联网医药方面,政策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医药电商。2014年以前,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就集中在医药电商领域,政策端经历了一开始明确禁止,到后来允许合资格药企线上销售非处方药,再到后来允许第三方平台销售非处方药等一系列探索。到2019年,相关领域政策开始放松,2019年底开始实施的新版《药品管理法》中的网络禁售药品并未纳入处方药,意味着网售处方药在政策层面开始解禁。2021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标志着政策对网售处方药的限制正式放开。从此正式确立医药电商在互联网医疗变现方式里最核心的地位(至少当前是)。
政策制定通常包含政策问题确认、政策问题根源分析、政策方案研制、可行性论证、政策执行、 政策评价和确定政策去向7个步骤。由于互联网医疗是比较新的服务模式,出台的部分监管类政策为试行政策,后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管部分地区政策进入新周期,但整体上看,大多仍处于试行阶段,当前还有尝试探索机会,政策包容性强。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是十分积极的在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最近10年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政策体系也是日趋完善。这些政策的及时出台,不仅为指明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提高了医院和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操作性。不过,从政策出台情况来看,行业仍未进入稳定期,仍处于拓展期。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GDP总量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均名列前茅,疫情之下更加彰显经济活力。2019年,我国GDP约为99.1万亿元,增长率为6.1%,并明显高于全球水平。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复苏,全年GDP更是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3%。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GDP更是累计增长了1.4倍,不可谓不猛。
经济的高速发展代表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国库的充盈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也就有了保障。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从2009年4510亿元增加至2018年1.57万亿元,累计支出将近十万亿,年均增长14.9%。其中也不乏对互联网医疗的直接投入,例如,2020年青岛财政拟安排资金约7000万元,主要用于智慧血液平台、智慧门诊、远程会诊以及影像平台建设等,来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可见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积极探索,在真金白银上也给予了大量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GDP的快速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同步增加,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相比于2010年累计增长1倍。同时截止2020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9.99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3.6亿人。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的提高,人们的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87.2亿,较2010年的58.4亿增长约49.37%。中国人均看病次数由2010年的4.4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6.2次,涨幅达到40.9%。全国卫生总费用从2009年的1.8万亿增加至2018年的5.8万亿,年均增长14.2%,人均卫生总费用从1314元增加至4148元。超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医疗需求增长也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契机。
虽然国内经济整体上发展迅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稳步增长,但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差距也导致对医疗消费投入的巨大差距。例如: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而农村居民仅1.6万元。这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水平的全国性地域差距。而互联网有打破地域限制的先天特性,在国家政策和转移支付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有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对互联网基建的投入也很大。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4G和5G 独立组网网络。截止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为10.1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 亿,国内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已达99.6%。2020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规模达3.4万亿元,上市企业数量从116家增加至190家。整体上看我国有十分不错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用户习惯,这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土壤。
但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收入及用户增速呈逐年放缓态势。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流量红利见顶等内外部因素共振影响,行业增速已经大幅下降,特别是电商、游戏、社交、搜索等多个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互联网竞争逐渐走向存量市场,因此急需找到新的细分领域增长点。这无疑放大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窗口,以当前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变现方式——医药电商为例,2019年国内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在线零售药房的销售产品还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等,我们以“在线零售药房销售额/ (全部药品市场+非药品市场规模)”估算医药电商线上渗透率,2019年,医药电商线上化率仅为4.0%。而在同期,国内社消零售总额41.2万亿元,线上零售额8.5 万亿元,线上渗透率达到20.7%。因此,我国在医疗方面互联网的渗透率还比较低,但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头部巨头都已布局医疗产业,大量社会资本也在投入,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
从国内当前的经济环境来看,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十分友好的,而且充满了机会。
社会环境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土壤。上文提到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每年现已超过80亿,正孕育着巨大的互联网医疗市场。
但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危机——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将成为我国未来长期面临的人口问题。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相比2010年的8.87%增加了4.63%,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约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以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 7%/14%/21%时社会进入轻度/中度 /重度老龄化的标准来看),我国已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为应对人口老龄化,2000年以来我国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医疗和养老在内。
除了政府在投入外,国家也在鼓励社会各方都参与进来,推动养老产业链快速发展成熟。养老产业链主要涵盖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养老金融和养老地产四大板块。其中养老产品主要就是医疗保健类,养老金融也包括医疗保险在内,这里面肯定也蕴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机会。
2020年还发生一件大事——新冠疫情爆发,并且逐步发展常态化。疫情不仅极大的影响了人类健康,而且也大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疫情初期,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甚至造成医疗系统的崩溃。因为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播特性,医院也一度成为高风险地区,导致其他病人无法正常就医。由于传统医疗的特殊性,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短时间内无法有效帮助到疫情地区。
在此特殊时刻,互联网医疗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线上咨询问诊避免了群众大规模聚集,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紧张;在线上引导患者就医分时段就诊,减少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线购药也避免了出行带来的感染风险。
在此期间,互联网医疗迎来一个爆发期,线上医疗资源持续增加。疫情期间,大量公立医院建设了互联网医院,2020年全国共上线了大约600家互联网医院,这股潮流也延续到了2021年,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余家,可见新冠疫情对互联网医院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也得益于行业在此前几年的厚积薄发。
疫情的影响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迫近2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60%。从中长期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临床信息系统的优化与升级、区域医疗平台的搭建与完善将为互联网行业带来持续市场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互联网医疗最具代表性细分领域——线上问诊市场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疫情期间,也反应出一个揭露互联网医疗本质的问题——互联网医疗不能偏离医疗的核心本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网民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而据该中心发布的第47次和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 12月,在线医疗网民规模降至2.15亿,截至2021年6月,在线医疗网民规模为2.39亿,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产生的用户规模。这也直观体现了疫情期间在线医疗包含了非理性的短期需求。互联网医疗确吸引了大量用户,但用户形成更长期的习惯还需互联网能为其解决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产生实质性结果,而不只是安抚情绪、解答疑惑的咨询。——《2021互联网医院行业报告》
可见,用户对在线医疗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也持续推动着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
技术环境
从上文对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可知,互联网医疗涉及的技术主要是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恰好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使得医疗在线化具有可能性。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医疗发展中的根本性需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大宽带、广连接的特点,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加速了多终端互联互通的物联网发展。而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计算力和训练数据量的问题,保证了“人工智能”。各项技术相辅相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5G和物联网实现医疗终端设备的互联,推动了移动式、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发展,未来医疗智能硬件将在信息采集广度、通信传输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切实帮助医护人员收集与监测患者生理信息数据。不仅如此,智能硬件还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如智慧助老设备,不仅可以解决老人的基础生理信息监测,还可以提供远程问诊、应急呼救、子女交流、位置共享等一整套养老服务,极大的拓展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场景。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则可以在疾病管理、检测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贡献最大的能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依靠云计算对大数据的高效分析与智能计算,实现多行业颠覆性的变革。在药物发现环节,可以急剧降低新药发现的成本和研究时间,可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药品;在医院的服务形式上,可以使医院服务更加灵活,从固定到移动、从近程到远程;在医生的诊断方式上,可以使医生从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转变成诊疗规则的制定者和诊疗过程的监督者;从看病的方式上,病人将逐步实现足不出户得到精准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拥有更好的治疗体验。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通过对技术的利用和突破,找到或者优化了自己的互联网医疗业务模式。例如,医联——通过AI技术提高线上咨询分诊效率。医联自研了一套AI分诊系统,通过患者口语化表达的主诉和标准的医学术语,以专业医学NLP技术来实现信息转化。用权威诊疗指南构建知识图谱,应用多模结合互相校验的机制采信最佳结果。让患者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不适,得出最正确的科室,找到最合适的医生。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深层潜力将被激发,在各个医疗应用场景上发挥巨大作用,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高阶时代。
结语
新医改、健康中国战略等大政方针指引下了医疗服务体系的长远方向。新医改的本质是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医疗服务,且达到尽可能优质的效果。健康中国战略强调预防、健康维护,以尽可能降低疾病发生。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导向理应与此保持一致,发挥互联网高效、开放、低成本的优势,同时要保持初心,持续深入医疗核心,开展全新探索。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将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线上医疗服务也从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更多方面。众多医疗事业的参与者,在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土壤里,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互联网医疗的各种可能性。
参考资料:
《2021中国互联网医疗内容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白皮书》
《2021互联网医院行业报告》
《2020-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白皮书》
《策略专题:人口结构转变,银发经济崛起》
《互联网医疗深度分析:医药电商——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展机遇》
《互联网医疗系列专题一医药电商:一个中心、两大产品、三种经营模式》
《传媒互联网行业2022年度策略_科技驱动加速文化出海,四大优质赛》
《卫宁健康300253.SZ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加速产品变革,引领行业突破》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基本结论》
《百度-AI开放平台》
《2021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汇总: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系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标签:发展,医疗,政策,实践,PEST,互联网,2021,2020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p/1580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