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叫“内卷”
作者:互联网
“内卷化”是近几年来中文网络上特别流行一个词,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典型的内卷现象包括
- 高考,大学录取的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学,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备考,形成恶性竞争。
- 房价,世界其他地方的房子并没有那么贵,就是因为中国非得买房的人太多,把房价推到了离谱的程度。
- 职场,好的岗位有限,大家为了竞争得到那个岗位,就会没日没夜加班,以期比竞争对手产出更多的绩效
“内卷”这个词如此流行,以至于现在只要看起来是让人难受的竞争,就被称为内卷:程序员 996 加个班,也叫内卷。
而“内卷化”这个词之所以能这么流行,主要是“键盘侠 ”的功劳。这些活跃在网上的国师们认为人多空间小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必然导致内卷。那如何解决内卷呢?键盘界在“内卷学”之后,又搞出来一个“入关学”:我们必须扩张,要像明朝末年满洲人进入山海关一样,用中国产品强行占领全球市场……
我们这一章要说的是,别听这帮人胡说八道。这个所谓的内卷和入关理论没有任何新意,其实就是三个老东西:
- 一个是囚徒困境
- 一个是马尔萨斯陷阱
- 一个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那一套帝国主义扩张论
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
这帮人辜负了“内卷”这么一个好词儿。“内卷”的本意,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现象,是个很别致的观察,可惜被中国民间思想家给误读了。
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一位从海外回国的历史社会学家,叫黄宗智。黄宗智 1985 年出了一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其中提到中国的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多,土地又有限,形成了一个“过密化增长”。特别是黄宗智发现,单个劳动力的产出已经出现了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情况。这也就是说投入到土地中的人越多,平均每个人就越穷,可以说已经是内耗了,黄宗智把这个现象叫做内卷。
这也正是后来键盘侠使用的意思。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黄宗智这个用法是错的。
“内卷”,英文叫 involution,最早的拉丁文写法还是康德发明的,跟它对应的词是 evolution,也就是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世定和邱泽奇,2004 年专门写了篇论文,考证了“内卷化”这个概念的流变。
“内卷”作为一种现象,最早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从艺术角度提出来的。比如你看下面这张图,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装饰艺术。它特点是特别精细,看起来相当复杂,有各种细微的层次。这可是手绘的,你一看就知道花了很多功夫。
但这个复杂是一种单调的复杂。精细倒是精细,但是精细得没有太多意思。它就是几种模式不断地重复,没有什么创造力和多样性。从事这门手艺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匠人”,不能叫“艺术家”。因为精细,你会觉得挺厉害,这钱花的值,但是这种艺术其实没有太多欣赏价值。对吧?
这就是内卷。向“内”演化,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其实都是几个固定模式的重复,没有能跳出模式的创造力。戈登威泽说,哥特式建筑艺术其实也是内卷,
乍一看很震撼,你们真是花了大功夫!越弄越复杂,每一个小地方都要精雕细刻,但是总是这么几下子。
简单说,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
我举个例子,微雕。正常的画家都是用正常尺寸的纸笔作画,不管是写意还是写实,你欣赏的是画作“内容”的风格和意义,而微雕,却是形式的艺术。今天你能在鼻烟壶上写首诗,明天我就要在核桃上刻一艘船,后天他就能在头发丝上写一篇文章,完了大家都得拿放大镜看……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精细真是越来越精细,但是你这里只有时间花费和意志力消耗,没有创造力,你这是低水平的复杂。
1963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出了本书叫《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把内卷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生活的领域。
格尔茨直接借鉴了戈登威泽的概念,他总结内卷就是「某文化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格尔茨发现了印尼农业的内卷化。
印尼有个爪哇岛,土地条件很好,适合种植水稻,但是人口众多,又没有资本进来,只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耕种这有限的土地。请注意人多地少并不意味着内卷,内卷有个关键特征。
随着爪哇岛上劳动力的增加,人们对土地的耕种变得更加细致了。格尔茨说,「对土地的使用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租佃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合作性的劳动力安排变得更加复杂」,正是这种变着法地精耕细作,「一种过分欣赏性的发展,一种技术哥特式的雕琢,一种组织上的细化」,才叫内卷化。
而精耕细作是起作用的!爪哇岛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下降,「能够稳定地维持边际劳动生产率」。
爪哇岛上的人并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这跟黄宗智说的事儿正好相反。黄宗智在《华北小农》书中明确引用了格尔茨,但是他把自己描写的那个因为人多地少导致边际生产率下降的现象叫做“内卷”,恰恰是对格尔茨的误读。黄宗智说的那个意思应该叫马尔萨斯陷阱,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核心论点,是一种对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土地产出增长速度的担心。黄宗智想用个新词,结果他搞错了。黄宗智在此后的著作中多次使用“内卷”这个词,都是误读。
那你可能会说这不公平!语言本来就是自由演化的,很多词汇一开始都是误读,现在既然大家都说内卷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就不能是这个意思呢?
因为那个意思没有太大意思。事实上,黄宗智和键盘侠心目中的内卷,也就是马尔萨斯陷阱,为了方便区别,下面我们称为“内耗”,在真实世界中很少发生。
刘世定和邱泽奇论证,黄宗智对整个中国农业历史的评估,所谓“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有问题的。即便在古代,中国农业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分工深化也一直都在发展。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内耗式的危机不会长久存在。如果你觉得这里已经都开始内耗了,没希望了,那你直接走不就行了吗?如果你说大家都走不了,那这个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会出大问题。
而内卷,却是一个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咱们来看几个例子。
- 内卷并不一定降低生活水平。内卷的关键不在于有竞争,而在于“向内演化”,是精细化,是低水平的复杂。
- 内耗是危机,内卷却是一种无声的悲哀。陷入内卷的人很可能乐在其中,都不觉得那是悲哀。
中国高考的确是内卷,但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残酷性。彩票、诺贝尔奖、奥运冠军、电影明星,这些都是中奖者极少而“炮灰”极多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并没有内卷化。
高考的内卷之处在于考试内容呈现低水平的复杂。如果人多名额少,选拔优秀人才的直观办法是增加难度。美国名校录取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在高中开设大学课程,这有点囚徒困境的意思,但是因为优秀人才可以尽量发挥,所以不能叫内卷。然而中国高考受到大纲的限制,题目如果超纲就对不起边远地区的考生,可是又要能把人淘汰掉,结果只能向大纲之“内”发展,把题目出得很怪。
学生们为了上大学不是各显神通追求长板,而是把聪明才智和大好青春消耗在做题这一件事上,这就是内卷。
“红学”,也就是对《红楼梦》的研究,在我看来是内卷。这就这么一本小说,一两百年来无数学者翻来覆去地发掘,你还能整出什么来呢?但是研究仍然在深入,精细还能再精细:现在已经有人拿红楼梦研究管理学、经济学、研究菜谱。你不能说这种研究是胡扯,它的确是个学问,但这是鼻烟壶学问,是低水平的复杂。
请注意,红学是内卷可不是内耗。红学家有着很好的声望,整天写书作报告,互相吹吹拍拍,日子过得很不错。曹雪芹一本书,养活了多少人。
政府部门办手续,大企业走流程,也是内卷。其实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儿,系统会把它搞得越来越复杂,你得盖很多章,你得证明你妈是你妈。办事的人一个个一本正经,给人感觉专业又正规,其实什么都不是。他们也不是在内耗,他们过得也很好。
截至清朝末年,中国人积累下来的诸多封建礼教、各种规矩、各种讲究、禁忌和迷信,形成了内卷。什么正月里不能剃头,什么风水如何,搬家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新思想、没有新的事情可以琢磨,一天到晚只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精细,搞低水平的复杂。
现代人的婚礼、生日、一些节日的仪式也越来越复杂,特例变成惯例、惯例变成规矩。可你要说升华出来什么新的精神来了吗?没有。可以说正在走向内卷。
我在国内上小学的时候,那个班干部系统却是内卷。全班总共才五十多个人,竟然有“少先队”和“班级”两套领导班子,有班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小组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各科的课代表等等,恨不得一半学生都是干部。
再比如文艺,我看有些抗日神剧、包括有些好莱坞类型片都是内卷化的产物。就这么几个类型可以拍,翻来覆去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花钱,其实都是低水平重复,没有新东西。
内耗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内卷是更长期的忧患。
内卷给我们的教训是复杂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中国仍然在高速进步,现在并不是一个马尔萨斯陷阱局面,而且就算是,解决方案也不是“入关”。你把鼻烟壶卖到全世界又能挣多少钱?结果只能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大的马尔萨斯陷阱。
不论是内卷还是内耗,真正的解决办法都是创新。你不是要“入关”,而是要“出关”:你得跳出当前这个发展模式。如果到了 S 曲线的平台区,你就要寻找第二曲线,你要积极探索蓝海。
而且我们都应该不断学习真正的新思想才行。把几百年的老思想用新词包装一遍再拿出来用,这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内卷。
标签:复杂,黄宗智,什么,到底,尔茨,内耗,内卷,精细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5735970.html